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距离(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距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距离(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距离

关键词: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这句话是教我们如何把握好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这个距离的把握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尊重和舒适他人为出发点。

当我们有事找领导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打听领导忙不忙,但当我们有事找亲人、朋友、同事的时候,我们有几个人会先去打听打听他们忙不忙?我们总是根深蒂固的认为,越亲近的人越不需要距离,这使我们常常忽略了最亲近人的感受而导致不愉快发生。

人和人之间必须要保持距离,这个距离可因亲近的程度而有所差异,但距离是必要的,维持好了这个距离,人与人之间就会相处的很和谐很舒适。怎么把握这个距离?那就是“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当他人正忙着的时候,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我们先不要去打搅他人,等他稍闲的时候再去找他谈就好了。但如果是很急要紧的事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能学死了,《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不安,勿话扰”是说当别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时候,他可能要的是独处或安静,这个时候你不要自作聪明,喋喋不休的用言语去安慰他,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一个肢体语言,一杯热水反而让他更能够体会到一种温暖。

我们常说“好心当作驴肝肺”,为什么?你的好心没错,但你有没有智慧?你会不会观机?正所谓“话不锲机,即是闲言语”。我们要善于观机,即便是关心别人也要看时间合不合适,更要讲究方法,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懂得换位思考。

当我们想和别人倾诉的时候,要看别人有没有时间和心情听我们说,更要想想,我们要说的话是不是该说,如果我们要说的话对别人是一种打扰,那我们就应该选择不说。当我们想和别人去分享喜悦时,就更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能在别人觉得很烦的时候,和他说自己的开心事,这样会让他觉得更烦。

我们待人接物,与人相处,要懂得最起码的礼仪,这样的礼仪就是优美的距离。三国时期,魏明帝的女儿死了,心情非常不好,并且亲自去送丧。朝中的大臣杨阜对魏明帝说,你这样的行为很不妥当,因为先皇和太后去世的时候,你并没有亲自去送丧。魏明帝也觉得杨阜说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当时自己的心情非常不好,他真的不愿意听见杨阜一直和自己唠叨这件事情,就把杨阜赶出了朝廷,杨阜不合时宜的劝说也就变得事与愿违。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人非圣贤都有这样那样的“短”和“私”。我们学弟子规,效法圣贤,揭的是自己的短,涤荡的是自己的私。这里“短、私”指短处、痛处、隐私、秘密等。

“切莫揭,切莫说”是说绝对不能说,绝对不能曝光。这里用词很严厉,说明揭短的问题很严重。《格言联璧》也说:“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什么时候会闯大祸,当然是“揭人短,说人私”的时候。《史记》说“龙有逆鳞,触之必死;凤有虚颈,犯者必亡”,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软肋、都有“短和私”、都有不可触犯的地方,一旦触及底线,就会引起强烈的反抗意识甚至杀死对方,当然大祸就来了。

前面学过“亲有过,谏使更”,后面还有“过不规,道两亏”,这和“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是不是矛盾了?当然不会,首先究其存心就不一样。揭短、说私的存心是为了揭他人之短,来显自己之长,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是自私的表现,“谏和规”则纯粹的是利人之心。其次选择的方式也不一样,曾国藩说“扬善于公庭 规过于私室”,在公开场合要多表扬一个人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过失,要私下里去纠正规劝,如果“规过于公庭”了,一样是揭短、说私之行。

我们常说教育孩子时要多鼓励少批评,面对孩子的短处我们也要有包容之心。孩子不能无过,孩子也有面子和自尊,故对孩子我们要视之以短,让孩子明白这样做不对,而不能揭其短,给孩子知错改错的机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