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

古今名将第一奇人——说关羽(二)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2)

文|郭英德

二、智勇双全:儒将风采,勇冠三军

(三)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3)

在刘备的五虎将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关羽始终居于首位。要论武功,张飞、赵云、马超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黄忠两次跟关羽打仗,也不分胜负。所以,关羽能荣居首位,除了勇武以外,还有其他因素。

跟张飞等人不同,关羽不仅勇武绝伦,还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名将。这里只说两件事,就是小说中称赞的:“单刀赴会真豪杰,水淹七军妙度量。”

“单刀赴会”是文斗,“水淹七军”是武斗。文斗和武斗显现出关羽独有的智谋和韬略。当然这种智谋和韬略必须建立在勇武绝伦的基础上。没有这种底气,他想不出这种妙计来。

先看“单刀赴会”(卷十四《关云长单刀赴会》)。

按《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鲁肃为索取荆州,约关羽相会,并大义凛然地谴责刘备贪而弃义,结果刘备“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可见历史上的单刀赴会说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三国志平话》和元代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对这一史实做了翻案,突出渲染了关羽的英武风度,从而“单刀赴会”成为关羽一生中极为显耀的事迹。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4)

《三国志演义》大体上延续了平话和杂剧的内容。小说首先写关羽的勇武名声震慑了鲁肃,鲁肃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设宴,请关羽赴会。鲁肃知道关羽勇猛,必须在酒席之间把他灌醉,然后五百甲士一拥而上,这样才能逮住关羽,否则无法赢他。

关羽明明知道鲁肃索取荆州的用意,却一点不当回事。他的儿子劝他不能轻易去冒险,他回答说:“吾来日独驾小舟,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他英武自信、胸有成竹,根本不把鲁肃放在眼里,不把东吴放在眼里。

当然他也做了防范措施,让关平选快船十只,藏善水军士五百,在江上等候,看他招起旗帜,便过江来接他。

到了临江亭,在酒席上,鲁肃说起还荆州的事来。关羽搪塞道:“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

鲁肃还是唠叨不停,责怪关羽:“幼读儒书,五常之道,仁、义、礼、智皆全,惟欠信耳。”这时关羽辩白说,当年“赤壁之战”时,刘备戮力破敌,怎么能“无一块土相资”呢?荆州只能算是东吴送给刘备的一份礼物罢了。

鲁肃认为荆州是刘备跟东吴“借”的,好借好还,怎么能赖账呢?他越说越生气,竟批评刘备“贪而背义,必为祸阶”。这时关羽耍赖说:“此皆吾兄左将军之事,非某所宜预也。”这是哥哥刘备让我这么做的,和我没有关系,哥哥让我守着荆州,总是有道理的。

话说到这里,再说也无济于事了,所以关羽让周仓召来关平的小船,他一手拉着鲁肃,一手提着大刀,走到江边。

虽然吕蒙、甘宁早就埋下伏兵,但见关羽亲握鲁肃,不免投鼠忌器。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上了船,与鲁肃拱手作别。

关羽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挫败了鲁肃的“鸿门宴”,谈笑挥洒之间,保住了荆州。这是“文斗”,表现出关羽外交谈判的智慧。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5)

关羽一生战功累累,最显赫的一次就是“水淹七军”(卷十五《关云长水淹七军》)。“水淹七军”是“武斗”,表现出关羽的军事谋略。这事载于《三国志·关羽传》,小说将它作了夸张性的渲染。

曹操结联东吴,欲取荆州。关羽受命都督荆、襄九郡事,起兵攻襄阳。他设计让廖化诈败,诱敌深入,远离襄阳,而自己则出奇兵,袭取襄阳,断了曹仁的去路,大败曹军。曹仁被迫退守樊城,被关羽围住。

曹操听到消息后,加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作先锋,领兵去解樊城之危。对比双方的军事力量,这时关羽军队的人数不如曹军,加上庞德年轻气盛,轻易不服输。常言道:“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庞德立下军令状,抬着棺材来打仗。所以一开始关羽打不过他,还差点丧了命。

于禁嫉妒庞德,把军队调到樊城之北十里,依山下寨。背山而守,这在战术上讲是对的,但是曹军驻扎的这个山口是山谷之间的一个山口,一旦长江水决口淹下来,这里就成了水洼子。于禁没有想到这一点。

但关羽想到了,他对这一带的地势比于禁熟悉得多。这时正好是八月秋天,连日骤雨,关羽派人堰住各处水口,等水发时,夜间率军乘高就船,放水淹樊城、罾口的曹军。于是活捉于禁,生擒庞德,收降曹军不下万余,其余七万多人都淹死于水。

这一仗打得非常残酷,打得曹操心惊胆颤,甚至想要迁都。

《三国志演义》小说写诸葛亮用兵,特别擅长火攻,火烧博望、赤壁之战、上方谷之战,都是火攻。而关羽在这儿用的是水攻,其计谋的高超足以与诸葛亮相媲美。

(四)儒雅的风范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6)

除了智勇双全,“儒雅”是关羽不同于其他武将的一个突出特点。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歌颂关羽时说:“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这种儒雅的风范在古今名将中极为匮乏。

历史上的关羽喜欢阅读《春秋左氏传》,据说能朗朗上口,裴松之《三国志注》对此有所记载,其他史传里也写到了。在《三国志平话》里,不仅写关羽喜欢读《左传》,还写他每当读到乱臣贼子传时,常常拍案而起,表现出由衷的道德情怀。我们看到的关羽塑像或画像,多为一手捋长须,一手捧《春秋》,完全一副儒将做派。

《春秋左氏传》是汉代末年、三国时期流行甚广的一部经书,也是一部史书,《春秋左氏传》是当时的一门显学,人们将《春秋》之学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政治、军事及其他领域。

好读史书,尤其是好读《春秋左氏传》,这是关羽儒雅风范的根源,当然也使关羽养成了儒雅的品德。比如“降曹”这件事,毛宗岗评道:“云长本来事汉,何云‘降汉’?‘降汉’云者,特为‘不降曹’三字下一注脚耳。曹操借一‘汉’字,笼络天下;云长即提一‘汉’字,压倒曹操。……汉是汉,曹是曹,将两下划然分开,较然明白,是云长十分学问、十分见识,非熟读《春秋》,不能到此。”(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评语)

咱们知道,“春秋无义战”,但《春秋》却明确张扬“义”的观念,讲究褒贬。所以后人说:“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自从孔子修订《春秋》以后,乱臣贼子一读《春秋》就害怕,因为他们发现如果谁违背了伦理道德,历史就会把他钉在耻辱柱上。关羽读《春秋左氏传》,就不仅研习书中的兵法战术,提高自身的军事谋略,而且汲取其中的伦理教义。看来读书和不读书就是不一样。我总觉得,关羽“降汉不降曹”的标榜跟读书有关系,他之所以会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和他善于读书也大有关系。要是张飞,他是不读书的,不管伦理道德,宁死也不会降曹,更不会放走曹操。

读书人往往把道德准则看得很重,把当世人和后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看得更重,他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掂量掂量,琢磨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7)

古人是很看重武将读书的。比如东吴的吕蒙,后来成了关羽的“克星”。据史书记载(《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吕蒙出身卑微,十几岁就东征西战,是一员勇将。但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后来投奔了孙权,孙权劝他多读一点书,他回答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光武帝刘秀和曹操比谁都忙,却照样读书不误,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以后,就利用打仗间隙的时间努力读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有一次,鲁肃到吕蒙军中,吕蒙给他讲当前形势,分析他怎么能够对付关羽,讲得头头是道。鲁肃很吃惊,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后来都成为典故成语。

总起来看,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正因为有智谋和儒雅相济,关羽的勇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人称其为“神勇”,这与小说中的张飞、马超、黄忠、典韦、夏侯惇等人不可同日而语。关羽的神勇,绝不是一般的匹夫之勇,而能给人一种磅礴不可阻挡的气势,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威。一提到关云长,不仅让人热血沸腾,而且让人崇敬景仰。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京师文会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8)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9)

作者简介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 说英雄》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三国演义关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0)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黄佳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