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利用隐形课程改进课堂教学)

来源:【中国科普网】美国教育家菲利普·W·杰克逊的经典著作《课堂生活》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他认为人群、表扬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隐形课程这种隐形课程可以用3个“R”来概括,即纪律(rule)、规范(regulation)和常规(routine),呈现三大特点:拥挤的人群、评价性的环境以及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杰克逊对课堂观察的人类学视角改变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学的方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杰克逊的《课堂生活》对我的课堂教学有三大启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利用隐形课程改进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来源:【中国科普网】

美国教育家菲利普·W·杰克逊的经典著作《课堂生活》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他认为人群、表扬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隐形课程。这种隐形课程可以用3个“R”来概括,即纪律(rule)、规范(regulation)和常规(routine),呈现三大特点:拥挤的人群、评价性的环境以及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杰克逊对课堂观察的人类学视角改变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学的方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杰克逊的《课堂生活》对我的课堂教学有三大启示。

用遥距观察的视角审视学生成长

期中考试刚结束,有个孩子拿着试卷找到我:老师,我是班级成绩垫底的那个,我是不是学不好地理了?我仔细看了她的答卷,发现综合题答得还不错,但是选择题错了太多。近距观察与循证教育,是我们一线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习惯根据测验的分数去评价学生这几周努力的程度和发展的潜力。杰克逊说,学生是在不断成长中的。某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代表不了学生的未来。对课堂生活,寥寥几个星期或一个学期的前测后测对比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未必正确。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遥距观察”视角去观察“拥挤的人群”中的某个个体发展。我耐心地帮这个孩子分析了选择题的错因,温和且坚定地告诉她:这个成绩代表不了什么,坚持不懈,定有收获。

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是包括智力、情感、对自然和同伴的态度在内的基本倾向的形成过程。核心素养就是一种对学习“遥距观察”的结果。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每个人的知识、兴趣、理想、习惯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这个位置促进自己及社会向更崇高的目标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设计与课堂生活关联更紧密的教学事件

学生对课堂生活的真实态度,实际上比我们知道的要复杂得多。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作者格兰特·维金斯说过,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是教学设计的两大误区。前者没有明确如何帮助学习,后者则没有明确如何引导学习。很多老师习惯用线性的思维做教学设计,即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到作业布置等流水线式设计下来。诚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整齐,但过于单一。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逻辑会有一种固化的思维存在。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贴近课堂真实呢?

什么知识值得学习?什么时候学习?在什么背景下学习?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除了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事件进行常规的设计安排,还要结合隐形课程概念设计与课堂生活关联更紧密的教学事件。面对课堂生活拥挤的人群特点,将和颜悦色、尊重和关注作为改进教学的教学事件进行设计。针对课堂生活评价性的环境,将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和言语鼓励甚至幽默等元素纳入到教学设计当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化解课堂生活中不平等权力下的某种天然对立。

构建同伴教学的课堂生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多种需求。纪律、规范和常规下的课堂生活,学生常常有获得保护的需求。教师不仅要开展课堂教学,还要努力关心他们。学生缺课时,记得了解缺课的原因;遇到成长中的困惑和迷茫时,记得关心、安慰他们。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现象保持开放的态度,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勇于面对挫折、不断进取的学习榜样。教学是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特征的,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见对教学的潜在影响。时常以平等的态度,坦诚面对课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教育的情怀去开展教学。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去看待复杂的教学世界,努力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构建同伴教学的课堂生态,要让孩子们感觉你是真的关心他们。

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望,对教育的可能性充满期待,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是《课堂生活》给予我的最大启示。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地理教师)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