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

【编者按】在四川广播电视台走过的70年里,有许多人一路陪伴:他们是定格珍贵瞬间的“声音和面孔”,是新闻事件里的“那束光”,是通过电波和荧屏与我们结识的“老朋友”,也是鞭策我们四处观察的“观观粉”。70岁生日之际,我们开启一次次回访,和他们“重聚”,再续广电情缘。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1)

“呼台代表的不是我个人,是代表了整个台。”

“当我收到听众来信时,真切感受到我的岗位是如此神圣。”

“如果给70年前的自己说一句话,我想我会说‘我愿意为广播事业奉献终身!’”

1952年10月1日,在一间狭小的电台播音间里,卫群按下调音台的按钮,对着话筒喊出三声铿锵有力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随着这第一声呼号从成都发出,宣告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开播。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2)

1949年,年仅16岁的卫群,在经过层层选拔后,从西北人民广播电台随军南下来到成都,在成都台工作。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后,她成为了四川台历史上第一位播音员。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3)

从市台到省台,从面向成都再到面向整个四川的听众,作为电台播音员的卫群,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干好本职工作。“我们从做播音员的第一天起,就明白播音员是党的喉舌,广播电台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的宗旨,无论是在市台、川西区台或省台,这个宗旨始终是不能变的。所以自己就抱定了一个决心:要更好地为全川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党发声。”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4)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5)

时间回到2022年,89岁高龄的卫群再次回到四川广播电视台,她此行的目的是为川台70周年庆送出祝福。为了重现70年前的第一声台呼,电台特地派人从上海带回一台70多年前的芝加哥韦伯斯特牌钢丝录音机。卫群看到这充满年代感的录音带和话筒时,仿佛瞬间回到了那个热血奋斗的年代,感慨万千,“我们那时候的录音机录出来的声音有点抖,肯定是比不上现在的数字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节目也越来越精彩了!”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6)

为了达到最好效果,这三声台呼卫群念了无数遍!在场所有人都对这位播音前辈的“时代最强音”肃然起敬!“当年做播音员,给我们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全能,无论是新闻、通讯、还是讲座,必须要能够播读各种各样的稿件,这是作为播音员必须具备的能力,每一个节目到你手里头,你必须完整地播给听众听。”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7)

“如果有时光机,您会对七十年前的自己说些什么?”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这位播音前辈毫不犹豫地回答:“为广播事业奉献终生,很值得!”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8)

卫群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封特殊的来信让她至今想起来仍然激动不已!“那位听众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家乡在四川,他说能在异地他乡听到来自四川老家的广播,心里头是非常激动的,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正是那一封真挚的来信,让卫群从琐碎而又温馨的工作日常里真切体会到播音工作的“荣光”,也更加珍惜这份事业。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9)

移动台的信号来源(我的广电情缘①原音重现)(10)

在四川广播电视台建台70周年之际,卫群特别想对年轻的同行们说一句:“希望你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创造更新的成绩,创造更好的辉煌,要永远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