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

一战前的准备——施里芬计划大盘点

假设你是某个欧洲国家的军事参谋,现在一战即将开打,在你可以调动的一切军

这个假设可能不是一般的困难,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在面对一战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时,也需要花费数年去进行部署。

德国在一战中最著名的作战计划是施里芬计划,那么具体的部署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盘点施里芬计划发展过程。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1)

施里芬计划是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提出的,那时的德国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开始强烈要求对外扩张。

早在普法战争后,当时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就曾考虑到对法俄两国两线作战的问题,作为当年和俾斯曼一起带领普鲁士对战奥地利和法国,并一统德国的大功臣,老毛奇的地位和俾斯曼不差上下。

1873年法国渐渐从普法战争的失败中回血康复,老毛奇深感法国的报复随时可以展开,所以立刻想到战争爆发的话,最应该先进攻的就是法国,对俄国采取守势。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2)

接着到了1879年德奥两国结成同盟,老毛奇又改变主意,打算先进攻俄国,将其赶出波兰地区即可,对法国采取守势,使敌人把兵力消耗在攻克德国的铜墙铁壁上。

并且在预判世界大战这样的战争时,他就判断出不会取得完全的胜利,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谈判桌上来。

所以在1879年他就提出了,东线主攻,调动主要的武装力量加大攻击力度;西线驻守,利用堡垒和莱茵河的优势进行防卫。而德国也是一直执行着老毛奇提出的这个军事部署。

但是到了1879年,法俄同盟建立起来后,德国面临着东西两面的威胁,双线作战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3)

所以等到施里芬上场掌权后,对于老毛奇这一保守的军事计划,他主张改进,将打败敌人的要求上升到了消灭敌人。并且强调不仅可以正面进攻,而且可以添加侧翼进攻模式,甚至如果允许的话最好能绕到敌人后方进攻。

早在老毛奇时期,施里芬就已经看到了法俄的强大以及各自的作战优势。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法国,尽管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了一次,但是他们的陆军力量依旧是非常强盛的。

反观俄国军事设备落后,本土作战环境恶劣,道路交通极其不发达,看似好像没有上面攻击力,但是环境和交通问题同样限制了德国的进攻。

因此战争一旦开始,德国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打败一个敌人,对另一方保持守势。与老毛奇的战略思想不同的是施里芬认为俄国地域辽阔,是不可能快速攻克取胜的,所以最开始集中兵力进攻的对象应该是法国,对俄国采用少部分兵力监视就行。并且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样也可以牵制俄国,在歼灭法军后再腾出手来攻克俄国,这种便是所谓的施里芬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主要的进攻方案已经提出,那需要从哪里打进法国呢?一般我们可以直接想到的就是两国的边界位置,但是德法的边界相当狭窄,仅有可怜巴巴的1.5米宽。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4)

并且法国边界还有专门对付入侵者的重大屏障,或自然形成或人工的搭建在法德边界东南端向瑞士的那条线上。从贝耳福外的平坦旷地做延伸,之后仅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留了豁口可以穿过边界。

这条天然屏障后便是一条以凡尔登为主的人工要塞,而在凡尔登以北又是地形险要的阿登高原。所以边界的条件这样艰难,你会选择从这里进入法国吗?显然不会,这当谁是傻子呢啊。

因此施里芬将进攻法国的西线兵力分成了左右两翼,并向右翼上调动了68个师的兵力。让这些集中的精锐兵力先迅速拿下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三个中立国家,然后以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的豁口为主轴,做回旋进攻。

而左翼兵力则冒险减到最低限度。当时的计划是左翼德军仅有11个师的兵力,主要作用是给右翼的主力攻势进一步的助力,借道比利时可以从后方对法军发起进攻。

这正是施里芬计划精妙的地方,避开地势险要的边界地带,从欧洲北部中立国的平原地带打击法国,充分实现了扬长避短。单从军事部署上看,施里芬的这一布局的确是很精妙。就算将英国参战也考虑进来,所产生的威胁也是可以接受范围的,对大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5)

按照施里芬计划的布局,在6个星期内就可以击溃法国完成战争。同时将10个师的兵力调往东线,整体的东西线兵力分布为1:8。可见这个计划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西线上施里芬下了全部的心血在上面,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西线右翼上。

但令人惋惜的是,战争爆发前夕施里芬就去世了,据说在其弥留之际,还是心心念着右翼军力,反复强调着战争如果不可避免,一定要增加右翼。接下来的施里芬计划又该何去何从呢?

现在我们开始来讲新的继任者小毛奇的计划了。没错小毛奇就是老毛奇的侄子。好在一点,小毛奇上台后大体上维持了施里芬计划。

但就像施里芬改动了老毛奇原先的计划一样,小毛奇在继承施里芬计划的同时,也改动了施里芬的一些理念。

1905年至1914年间,德国军队另外新成立了9个师,但小毛奇却将这新增的兵力,分了8个师到左翼,仅留了1个师给右翼,尽管后来他从东线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增援右翼,但这微不足道的兵力却让德国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所以后人在评价小毛奇时,就会有人讲是他毁掉了施里芬计划,这里我们不做过多评价,只看他的战略部署。

此时的俄国已经拥有了一支现代化陆军军队,威胁远远比施里芬时期大得多。这也就导致之前在东线军力部署上,需要做一些调整,所以后来的八月会战期间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法国战场上抽调了两个师前往东线支援。

另外小毛奇主张直接进入荷兰,但是施里芬的计划是借道荷兰迂回到后方进攻法国,这样可以避开比利时列日要塞。但是小毛奇认为这样做既不必要也不明智。

他打算直接攻占列日要塞,他认为德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边进攻法国,一边去打荷兰,还要抵御北面的攻击。在他的理解中,荷兰可以作为德军的物资补给站。所以这时候小毛奇的战略部署已经完全与施里芬计划所制定的战略重心偏移了。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了右翼,速战速决攻入法国,接着转调兵力到东线抵御俄国。但是小毛奇逐渐放弃了这一理念,他认为德国的兵力不应该放在西线右翼上,将原本的东西线1:8兵力分布,调整为了1:3。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6)

所以在1914年的计划中,小毛奇的西线总计79个师的兵力中,将55个师的兵力放在了右翼,将24个师的兵力放在了左翼,而按照当时施里芬计划中的比例,德军的右翼兵力,应为68个师,左翼为11个师。

所以尽管小毛奇的这一调整备受诟病,但如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应该是合理的。

一战开始前的法国已经强大的令人敬畏,整体军事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完全可以有能力发起进攻,而不是完全被动防守。

并且小毛奇当时对法军的预判是,攻击主力在比利时南部,也就是德军兵力相对薄弱的左翼位置,一旦法国要发起攻势,将会从北部截断德军右翼与大本营之间的联系。所以应该适当增加左翼兵力部署。

所以这中间的讨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至此施里芬计划在经过老毛奇、施里芬、小毛奇三人后,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定局。那么作为德军的盟友,奥匈帝国的军事部署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与施里芬计划不同的是,奥匈帝国的计划主要集中在东线一带,但是在对于俄国方面,德、奥两国达成了一致,在战争最初的6个星期中需要稳住俄国,以便让德军有充足的时间进攻法国。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7)

攻下法国后,德军掉头与奥军会合,最后一起挥师攻打俄国。但是德军在东线的部署上兵力还是比较少的。而奥军在其总参谋长康纳德的影响下,急于立刻发动一次攻势,意图一举击退俄军。

他的计划是以两个军团兵力向北攻入波兰,这两个军团在前进时将受到位于右方靠近更东边的两个军团的保护,攻下波兰后向东实现四个军团的汇合,接着一起向黑海方向驱退俄军。

还将奥军队分为3部分,部署于俄国前线28个师的a梯队,部署于塞尔维亚前线8个师的小巴尔干梯队,另外还有作为机动兵力12个师的B梯队。

与此同时东线德军朝东南方向进攻,使俄军腹背受敌,斩断其预留在在波兰的后路,在实际使用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看来的话奥军的部署更有弹性。

德奥还有可能合并吗(德奥用兵计划对比)(8)

但是因为康纳德这个人比较善变,比如为了打败塞尔维亚,将B梯队调离多瑙河,派遣至塞尔维亚边境。但是没有几天他就改变了主意,但是因为已经撤出,最终导致B梯队不但无助于对俄军的攻击,同时也因为延误战机,削弱了对塞尔维亚的攻势。

最后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俄军的军事部署,按照总计划,他们提出假若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法国,那么俄军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奥匈帝国,所以投入四个集团军对奥,两个集团军对德。

对德的两个集团军是这样部署的,首先都是向东普鲁士方向进行进攻,但是第一集团军的集结地维尔纽斯因为有铁路可以直达,所以第一集团军要比第二集团军先两天出发,尽可能得将东线德军主要兵力吸引过来。

这时第二集团军从南绕湖泊来到德军的背后,切断其退路,这样的计划可以保证合力作战,不会出现单独交锋的情况。整体俄军最有优势的就是军队数量,俄军的平时军力加上动员号召可以达到450万人以上,此外后备力量还有200万人,为数之大让人无不咂舌。

并且俄军坚持的理念就是,一旦遇到德军就要展开猛烈的进攻,德军只要被围歼,下一步就是向柏林进军。

(标注*该文章所有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