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元宵节习俗(民俗外甥打灯笼)

春日里的好光景,需要喜庆的气息来衬托。比如,大红的春联,像飞在小姑娘脸上的胭脂;再比如,大红灯笼打起来,旧时记忆里,满村子转悠,呼朋引伴的孩童,直至今日,我似乎仍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

石台县元宵节习俗(民俗外甥打灯笼)(1)

旧时的乡村,很多地方都没有通电,在各家各户清一色煤油灯的光亮里,朴实的乡下人生活、生育、生生不息,连根蜡烛也舍不得点。除非到了除夕,条几上的两根大红蜡烛才会亮起来,把先辈们的灵位摆上去,一拜再拜,这些烛火,似乎可以照亮灵魂回家的路。

还有另一处点蜡烛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灯笼。春节过后,刚刚开市,满大街都是兜售灯笼的摊位,在皖北,灯笼要舅舅买给外甥,外甥的灯笼好不好看,比的是舅舅的腰包和脸面,所以,又有个歇后语叫“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石台县元宵节习俗(民俗外甥打灯笼)(2)

旧时的灯笼多为纸糊,里面用竹篾编成的框架,外面糊上一层透明的塑料纸,这些塑料纸多为红色,小南瓜一样大小的灯笼,底部立有横撑,上面站着一根蜡烛,灯笼顶部用铁丝握成牛梭子状,用一根棍子挑着,这种小灯笼还有一个很萌的名字——“红果蛋”。红果蛋像是娃娃们的笑脸,在夜色的乡村里,似乎能照亮一个民族的古老童话。

红果蛋灯笼容易被恶搞。比如,大一些的孩子会指着小一些孩子的灯笼说,看,你灯笼下趴个蝎子。其实那是灯笼的倒影投在地上,还真有像蝎子的意思。打灯笼的小孩子赶忙翻过灯笼来看,蜡烛瞬间就点燃了纸糊的灯笼,化作一团火球。搞恶作剧的孩子在笑,烧了灯笼的孩子哭笑不得,这些都鲜活在童年的记忆里。

灯笼也有豪华版,豪华版的灯笼是羊皮做成的,直径足有一米左右,还能旋转,灯笼壁上贴有剪纸做成的各色人物,蜡烛点亮后,灯笼转起来,称之为“走马灯”。至今仍记得走马灯中的人物肖像,他们来自《西游记》《水浒传》,也有来自《金刚葫芦娃》《哪吒闹海》里的场景,走马灯匀速地旋转着,这样的灯笼,有很强的演艺功能,玩了一会这个灯笼,就等于是看了一场电影。

其实,皖北的乡村有一半是被乡下人的梦呓点亮,另一半是被娃娃们手里的灯笼点亮。前者是美好的愿景,可能是粮食丰收,可能是盖一座新房,也可能是生一个大胖小子;后者是手边的光芒,触手可及,切切实实的光亮和温暖,看到它,瞬间有一股喜悦溢满心间。

石台县元宵节习俗(民俗外甥打灯笼)(3)

文:李丹崖 绘图:李松涛 编辑:明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