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

本文参考《泸州诗三百首》、余安中老史料考证,已经部分泸州文史资料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1)

泸州古称江阳,在明朝时期,因为杨慎的缘故,逗留泸州期间,遍访当地名胜,又寻古老遗迹,一一加以整理,终于使得泸州古八景即江阳八景在明朝由民间流传,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人文领域。

其实在古代很多地方,一般都对境内之胜迹,用典雅的四字句编织成“八景”名称,集中概括各景区之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所以说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首次出现距今约一千年左右。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2)

前面说到,泸州八景又称江阳八景,在被杨慎提炼推广前后。泸州人已经有大致的说法,到了清代以后更是被普遍传颂,今天很多老一辈泸州人还能讲述其中的典故,不过,有时也偶有讹误。清代就有泸州人颜文安根据“泸州八景”内容,以一个景点为句,写成七律诗一首,基本可以视作泸州古八景的提纲概述诗,全诗如下:

方山雪霁赛蓬莱,海观秋凉亦快哉。

霭霭朝霞悬白塔,团团夜月映东岩。

大江潮涌龙潭涨,小市余甘晚渡排。

宝山春眺多美景,霜操琴台调独哀。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3)

将八景组合成一首诗,不但准确地记录了八景名称,而且顺口易记,不能不说是一个创意。不过,在诗句中,为了平仄、对仗之需要,某些诗句与景点名称也不完全一致,只能按诗的语言作必要调整。如“霭霭朝霞悬白塔”,“团团夜月映东岩”以及“霜操琴台调独哀”三句,都作了倒桩句法的改变。又如“大江潮涌龙潭涨”句,则将“龙潭潮涨”句式作了重新组合。旧体诗的语言,是允许这种变化的。懂得旧体诗作的读者,对此自然没有歧义。这首诗的语言不管怎样变化,由于“泸州八景”中原有的文句,都在诗句中作了保留,即使不懂旧体诗的读者,应该也能领会的。

“泸州八景”,其实江阳沽酒客曾经讲述过多次,它的人文景观,有的可追溯到周代,如“琴台霜操”有的可追溯到唐代如“龙潭潮涨”;有的可追溯到宋代,如“白塔朝霞”(若与开福寺(治平寺)并论,则可追溯到汉代)、“海观秋凉”。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4)

至于方山、宝山(忠山)、东岩、余甘渡,作为自然景观,时间就更早了。一个地方的胜境,历代以来,达官、儒吏、文人、墨客,对其多有题咏。于是,景以生情,诗以美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各个古景之地,就成为了人们向往游憩之胜地。

“泸州八景”今天有那些还存在呢?,有“方山雪霁”、“白塔朝霞”、“东岩夜月”、“龙潭潮涨”和“宝山春眺”等五处。“海观秋凉”、“余甘晚渡”已废;“琴台霜操”旧迹(现麻沙桥谭园山庄)也很难辨识。前面五个中,宝山即今天的忠山,随着泸州城建筑和树木,已经挡住了视线,基本无法眺望全城了,所以也应该名存实亡了。龙马潭那个潮涨恐怕也看见了,地方还在,不知道何时恢复,摇竹现鱼。方山、白塔已经东岩勉强支撑,如果不加以重视,恐怕最终也要被遗忘。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5)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泸州八景历代一些优美的诗词赏析,对于喜欢民俗历史文化的朋友,算是一种安慰吧。

方山雪霁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方山,一名云峰,又名回峰。《名胜志》云:有九十九峰,高耸秀削,上有积雪峰,乃九十九峰第一峰,冬春积雪,晴光远照如玉屏。清・肖问樵咏《方山诗》:

只道西山雪,方山景更新。

群峰夸独秀,孤岭逐云生。

砌玉疑幽艳,寒光映晓睛。

休思梁苑赋,远望足移情。

作者用“砌玉凝幽艳”状雪景,用“寒光映晓晴”状雪霁。把“方山雪霁”描绘得如此贴切优美。许多诗人,对方山九十九峰,也多有赞颂,仅举一例:清・任谦《卜居》诗:

九十九峰高插天,一峰才断一峰连。

只今我欲携家去,一个峰头住一年。

你看他对泸州方山是多么迷恋,本来方山应该是一百个峰,建文帝准备修行宫,数来数去99座,原来自己脚下那座忘了算,遗憾留下大脚印,也是很有趣的传说。

方山不仅风景秀丽,又是弘扬佛法胜地。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始建云峰寺以来,虽几经兴废,至今仍然香火不断。成为十方丛林。于是,方山胜境与佛教禅院相映成趣。古往今来吟咏方山与颂赞佛法之诗文、楹联,构成了方山佛教文化之一绝。今天,云峰禅院与森林得到进步保护与扩展,人文韵事,也必将进一步得到振兴。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6)

海观秋凉 也叫海观秋澜据说位于江阳区茜草坝《泸县志・古迹志・胜迹》云:“海观楼,在县城东对岸。夏秋水涨,两江环合,弥漫浩渺,若大海然,号日‘海观楼’,创自宋观察使赵雄。明末毁于兵燹。清成丰元年重修,光绪二十年圮。”这座楼没恢复还是有点惋惜。今天东门城楼或可以弥补遗憾。

宋・严苍舒有《海观》诗:

泸南之阳大江东,二水奔腾如海冲。

谁能具此壮观眼,南定楼中今卧龙。

清・知州李卿谷还作了《海观楼记》以纪其盛,可惜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了。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7)

白塔朝霞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城中心。名报恩塔,俗称白塔。《泸县志・古迹志・胜迹》云:“报恩塔,在县城中治平寺内,宋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建。”周东岩志要还记载了一段建塔的传奇故事,其实故事是民间传说,现实冯先生是没有寻母一事的,不过报答父母恩是真的。

建塔时间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因塔顶为青铜铸造,经朝霞照射,时放霞彩,故有“白塔朝霞”之誉。与“报恩塔”相关的寺庙,《泸县志・舆地志・坛庙》云:“开福寺,即古治平寺,在县城正中,东汉时建。宋安抚使冯楫造七级浮屠于内,俗称白塔寺。明时官僚朝贺在此。”明・杨慎《中元夕望塔灯》诗云:

窣(sū)堵高千尺,然灯达五更。

刚风吹不灭,甘露洗还明。

龙烛真堪并,蛾飞不敢惊。

猱升何矫捷,应见闼婆城。

又《中元夕望开福寺》诗:

铃语吟风寂梵音,塔灯擎月净高深。

盂兰瑞草生三昧,天竺昙花散五阴。

雁沼恍疑星宿海,鹫峰幻作火珠林。

西方漫说光明藏,何似中华布地金。

杨慎跟泸州有缘,把泸州当作第二故乡,泸州人民也管他老家哪里,硬是说杨状元是泸州人,也算对他老人家的偏爱了。杨慎在泸州留下不少诗篇,此两诗对塔、对寺均赞颂了佛教文化,同时也写出了明时泸州中元佳节之盛景。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8)

东岩夜月位于泸州城区长江对岸。《泸县志・古迹志・胜迹》云:“在县东南大江岸。峭壁峥嵘,上多石刻,土名挂榜山,又名月亮岩。”(此地原有大佛寺,文革时期毁)。东岩上,有清学使吴省钦书刻的“少鹤山”三个大字。

还有明时题刻的“鸢飞鱼跃”、“山光云影”、“岩云水月”以及民国时期的一些题刻和三尊摹崖造像。抗日战争时期,泸县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刊的“还我河山”(富顺肖尔诚书)四个足可盈丈的巨字。由澄溪口上行约500米隔江遥望,仍清晰可见,使人产生敌忾同仇之爱国情怀。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9)

“东岩夜月”之形成,乃系东岩中南部原岩石上沿,有半圆形突出之石额(后被开山采石毁,但半圆痕迹仍隐约可见),倒映入长江,水涨时即与江水弥合成圆形,形同满月。月圆时候,夜晚泛舟其下,仰观天上明月,俯瞰水上东岩倒影,自有一番情趣。明・杨慎《东岩夜月》诗:

月上东若袛树林,江光晃漾翠徽岑。

仙宮送出青铜镜,禅院溶成紫磨金。

香梵桓依莲漏演,清吟直待晓钟沉。

吹箫有客停舟望,去国还乡万里心。

杨慎在赏月同时,产生了去国还乡之情,他遭贬客居泸州,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10)

龙潭潮涨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鱼塘镇境内。《泸县志・古迹志・胜迹》云:“在县东北十里。”《名胜志》云:“潭中一小山,相传下有龙窟。二水交流,清浊不混。遇晴雨,隐隐见层梯直下。春水涨时,其山欲浮。”《通志》云:“即唐王昌乘马化龙处。上有冲虚、碧梧二观(实为冲虚观。因遍植梧桐,亦名梧桐观)。俱宋时建。冲虚观祀龙神,天早求雨皆在此。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11)

清・陈五典《龙马潭祈雨》口号:

中宵身近小蓬莱,波影星光逐艇开。

潭入仙家龙作马,山分胜境水成台。

尽多白昼朝天去,谁解青云带雨来。

造化生心今似昔,甘霖随足不须猜。

清・何锡璠《龙潭》诗有云:

山围潭水水围山,翠竹阴中一画船。

惟爱此间无限乐,偷闲来结水山缘。

其实游龙马潭的诗文自古甚多。而其中更增添了龙马潭清韵。亦有人将龙马潭内之景点“摇竹现鱼”,误为“泸州八景”之一,实为讹误。不过今天都难见到了。

余甘晚渡旧址在小市镇原上码头(今沱江大桥北桥头)。由上码头渡江入大北门,必经此渡口。岸上曾有巨大橄榄树(青果树待查是否青果?),俗称余甘树。故这个渡口也就沿习称作余甘渡了。入夜,江上波光粼粼,岸上灯火明灭,酒楼茶肆,灯红酒绿;笙箫鼓乐,歌舞升平。竹篷船浆声欻乃,余甘树倒影婆娑。清・张问陶咏泸诗句“城下人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正是此景之写照。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12)

古人咏唱余甘晩渡的诗作不少。清・何锡璠诗《余甘渡》(选一):

余甘渡下月笼沙,两岸人家水一涯。

何异秦淮三五夜,荡舟处处听琵琶。

将余甘渡与秦淮河相比,可见当时风景之盛。

清・苏启元《余甘曲》(七言古诗),没有直接写余甘渡,但把余甘渡这个美丽的渡口,同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真的美的很:

余甘渡口暮栖鸦,余甘女儿颜如花。

玉钗拖颈抛螺髻,脂香脸晕蒸红霞。

问年未嫁十五六,窗开影照春波绿。

银鞍白马少年来,遥指红楼乱心曲。

楼中学绣双鸳鸯,楼外丝丝垂柳长。

私心窃幕罗數女,明日蚕饥行采桑。

作者将当时中少女之心,描绘得缠绵婉转,这与当时余甘渡的美景是分不开的。时代在发展,余甘渡不存在了。余安中先生的父亲余良弼先生,为清末泸州武术家,晚年也有一首咏《沱江大桥》的诗,末尾两句:余甘晚渡何须渡,都在长桥倒影中。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13)

宝山春眺位于泸州江阳区城西。《泸县志・舆地志・山脉》云:“忠山,城后枕山也。胜览云:宝山初名堡子,为巡检廨(宋)庆元间(1195-1200)州帅陈损之移廨山西,建堂其上。安抚置制使袁悦友榜其堂曰:“江山平远”,“易名宝山。下瞰城廓,万瓦鳞集,两江合流。又名得功山。汉诸葛武侯尝驻节于此。上有武侯祠。明祟祯时,提学副使何闳中更名大忠山。”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14)

明・张骏《宝山赋》:“巍乎高哉,蜀之宝山也。卓乎泸之南北,襟三峡而带巴渝,控秦雍而引羌爕。接青天之芙蓉,拥金鳌之赑员。俯万里之长江,撃中天之明月。分岷璠之形势,领峨眉之地脉”全文将宝山与地理、历史、贤达、人文联系起来,下笔千言,洋洋大观。

因宝山上有武侯祠(三忠祠),有“江山平远堂”和堂东“景忠楼”等胜迹,凭吊忠烈,追怀往事,登高望远,引发了不少诗情。于是短调长歌,吟唱不绝。明。杨慎《病中秋怀》诗(之一):

迢递城西百尺楼,登兹消暑亦消忧。

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

吉甫清风来玉麈,涪翁妙墨換银钓

余甘渡口斜阳外,霭乃渔歌杂棹讴。

全诗将登临宝山,俯瞰两江洪波,栉比城廓,引发思古之幽情,想到周太师尹吉甫和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别号涪翁)在泸州业迹,既有感触,又有赞美。

泸州八景诗(泸州八景越千年)(15)

琴台霜操位于泸州龙马潭区鱼塘镇麻沙桥境内《广舆记》云:“在州北二里。山石生成,周围七尺,特立山腰。”《皇舆考》云:“周孝子尹伯奇被后母谗逐,抚琴于此,作《履霜操》以自悲。”唐・韩愈四言诗《履霜操并序》,序云:“尹吉甫生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自伤作。”诗云: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暖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读之让人无不哀伤难过啊。

清・何锡璠《琴台》诗

江水潺潺泣古台,履霜一曲古今哀。

可怜点点思亲泪,洒作荒岑满地苔。

宋・黄山谷又有《听履霜操并序》七古诗,清・周瑛、盛锦也有《履霜操》古诗悲悼尹伯奇。惜此景已“酒作荒岑满地苔。”失去凭吊观赏价值了。而且更有可能它那块琴台也终将不在了。

泸州八景并不是起于明朝,但是至少在明朝就开始了,今天泸州八景已经多有变化,新八景也没有出来,人文底蕴还是需要的,城市不能只是钢筋水泥的混合体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