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1)

不少爸爸妈妈们都看过爱宠大作战这部充满欢乐和童趣的电影吧?里头有多种个性鲜明的动物作为居家宠物陪伴着都市人类一起生活。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2)

可爱的宠物,可以缓解主人生活中的压力,通过陪伴来使主人获得精神治愈,所以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养宠物,并且不局限于常见的猫狗,不少爬虫也赢得了都市人的青睐,那些看起来怪吓人的虫子,比如蜘蛛、蜈蚣,都有人专门当做宠物进行饲养。

但是,当自己的孩子开口说:“我想养...”身为父母的你内心是高兴还是恐慌呢?

我们在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宠物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么兼顾孩子的需求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来买宠物呢?

这篇文章将给果壳童学馆的家长们介绍适合有娃家庭的宠物。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3)

在城市的花鸟市场里,容易购买到的宠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哺乳类:比如不同品种的猫狗、兔子、仓鼠、豚鼠、花枝鼠(大鼠,电影精灵鼠小弟的主角就是这种鼠)、龙猫、迷你刺猬等;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4)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5)

(2)鸟类:如文鸟、虎皮鹦鹉、鸡尾鹦鹉(玄凤鹦鹉)、桃面牡丹鹦鹉等;

(3)鱼类:淡水的观赏鱼比如金鱼、斗鱼、龙鱼,海水的观赏鱼种类则更为丰富(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尼莫一定是大伙儿首先想到的);

(4)爬行类和两栖类:如角蛙、非洲爪蟾(金娃娃)、巴西红耳龟、豹纹守宫、睫角守宫、鬃狮蜥、玉米蛇等;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6)

(5)昆虫类:如桑蚕幼虫(蚕宝宝)、某几种螽斯(叫蝈蝈)、独角仙等。

面对这么多可选的宠物名单,或许你心中立刻按照喜爱程度排列出了一到十,然而如果家里有小孩子,这个排序是不是该做一些调整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选择家庭宠物时需要结合宝宝的年龄段。

当宝宝的年龄比较小(在三岁以下),还不具备完整的认知能力时,首先要评估的就是这一活物可能造成的风险

挑选时最优先要考虑的就是绝对不会伤害到婴儿、且不易引发过敏的种类,比如观赏鱼

一个封闭的小型水族缸可以隔绝婴儿与鱼类的直接接触。与此同时观赏鱼那漂亮的颜色形态、不停变化的游姿,都会吸引宝宝的目光,丰富他们的视界。

当宝宝长到3岁、开始对周遭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再开口要求父母给自己养宠物时,父母们就可以考虑那些比鱼类互动性更强的宠物了。

尽快这时候孩子已经大了,但选择宠物种类的第一原则还是安全

因为宝宝还难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行动,所以存在捏伤、压到宠物的可能性。所以需要在宝宝和宠物两方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考虑

如果孩子对毛发不过敏的话,那么豚鼠其实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它们胆小温驯,很少咬人,肠道系统比兔子要强一些,体型大小适中,忍耐力强,不容易因为受到惊吓或疼痛而激烈反抗伤到宝宝

从饲养的趣味性而言,豚鼠会发出口哨声,通过声音表达兴奋,可以与宝宝进行可爱的互动。家长教宝宝给宠物喂食,建立宠物对宝宝的信任感,教导孩子如何对待胆小的动物。

但要注意的是,即使豚鼠普遍胆小温驯,也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养了豚鼠,也需要在家长陪护下让孩子接触宠物才最安全妥当。

伴随宝宝进一步成长,越来越具备自控能力的时候(比如5-10岁),就可以考虑那些关在笼子里的小型宠物啦。

好的选择包括:文鸟、虎皮鹦鹉、仓鼠、花枝鼠等等。

此时饲养宠物除了满足孩子自己的好奇心外,还有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目的。

家长可以培养宝宝去亲手照顾这些小小的动物,给它们换水及喂食。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和家长的引导,可以初步了解这些宠物的习性,对幼小的生命产生同理心,以及感受和理解死亡的意义。

比如如果孩子选择饲养仓鼠和花枝鼠,它们的寿命较短,一般只有两三年,而文鸟和虎皮鹦鹉寿命在七年左右,孩子必然将亲身经历和自己亲手饲养的宠物的分别,从而经历一场“死亡教育”。

这时,父母依然要注意孩子的过敏问题:因为鸟类的羽毛羽粉、哺乳类的毛发皮屑,都有可能引发过敏。一旦孩子出现过敏症状,如流泪喷嚏、呼吸不畅、接触性荨麻疹之类的,需要及时诊断治疗并且远离过敏源。

等孩子再进一步成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判断他们想要饲养的宠物了!

这时,供选择的宠物范围可以扩大到体型更大一些体型的哺乳类,比如那些性格较为温驯、忍耐力强的喵星人和汪星人。

喵星人和汪星人可以较好地与饲主互动,成为孩子的玩伴,寿命也相对更长。

刨除哺乳类,一些变温动物和昆虫之类的宠物,也都可以纳入选择范围。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7)

但在选购之前,以下几点是需要父母和孩子提前“交代清楚”,并让他们自己先考虑清楚的:

(1)宠物的生命高度依赖饲主,所以饲主必须对宠物的一生负责。

所以如果只是喜欢它们的可爱外表图个新鲜感,但懒得花时间精力去照顾,或者家里的经济条件和饲养环境不足以负担想要饲养的宠物种类,家长应当建议孩子暂时放弃,等具备条件了再做考虑。

(2)非家养动物不要带回去当做宠物饲养

抓蜻蜓、扑蝴蝶、逮蚱蜢、兜知了....相信不少朋友在童年时都干过,我也不例外。但不建议小朋友捕捉这些野外的昆虫带回家中饲养。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部分虫子会伤害到孩子,比如蜂类尾部的螫针、毛虫的毛刺,都有可能引起痒痛甚至引发致命的过敏。有些漂亮的甲虫感受到威胁时,会从尾部喷射出具有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这些生化武器是它们用来保命的手段,但有可能会伤到您的孩子。

二是野外的昆虫各有各的习性与生活空间,大都难以适应人类的室内居住环境。比如蜜蜂、蚂蚁,都是社会性种类的昆虫。

什么是社会性呢,就好比我们人类,无论到哪里,都生活在集体之中,在这个集体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有各自的职责。回了家我们是爸爸妈妈或者是孩子,在学校里我们是学生是班级的一份子,到了工作的地方我们是职员是创造价值的螺丝钉。蜜蜂啊蚂蚁啊也是同样,它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虫都负担着不同的职责,有的负责找食物,有的负责守卫家园,有的负责照顾幼崽。前面提到的会喷射腐蚀性液体的漂亮甲虫,比如拉步甲、硕步甲,它们是吃肉的,它们吃比自己小的虫子,吃蜗牛,如果你将它饲养在家里,你上哪儿去保障它们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它们也有可能因为新环境过于陌生而无法适应,不吃不喝。

(3)一些看上去很酷、且小众的“宠物”可能根本不应该是宠物

比如一些男孩子喜欢饲养的漂亮甲虫,如果你在网上看到有卖拉步甲和硕步甲的,其实它们都是我国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私自捕捉、饲养、买卖都触犯了法律。

随着都市化的推进,我们身边的都市动物种类正在慢慢减少。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灵们,在各种环境下和谐共处:虫子也好,小兽也好,都不要去捕捉强行占有它们,让它们在自己的天地中自由生活。

(4)野外的非家养温血动物更是不建议孩子去进行触碰。

禽流感病毒H7N9引起的恐慌,之前大家都经历过了。

因为鸟类可以飞行,有些候鸟更是可以长距离地进行迁徙,所以就有可能将流感病毒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野外的蝙蝠、流浪猫流浪狗,更是有可能成为狂犬病病毒的携带者,将病毒传染给它们咬伤、抓伤的人。

即便是家养的喵星人和汪星人也要注意疫苗的注射以及及时做好绝育,以防它们在发情期时伤害到孩子。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8)

最后,还想根据我自己亲身饲养爬宠的经验给父母们一些建议:

由于轻度毛发过敏,我家里的宠物都是不带毛的。目前家中有鱼、四只蜥蜴、两只蛙和几只马岛发声蟑螂。

就我自己的饲养感受而言,豹纹守宫和鬃狮蜥,这两种宠物蜥蜴都是性格温驯,人工繁殖技术成熟、价格适中、对饲养环境要求不高,适合大龄孩子上手的宠物种类。但与猫狗相比,这些爬宠们在跟饲主的互动性以及智商和学习能力上,跟猫狗差得很远。此外,它们的日常还都需要进食活饵,这就意味着在养它们的同时还要养它们的饲料——比如面包虫、大麦虫、杜比亚蟑螂等,光是这一点可能就让多数人望而却步了。

养宠物相当于是家庭中多了一位或者几位“智力低下”的成员,需要饲主分出精力、耐心和爱来照顾它们,所以还是要量力而为。很多情况下,小孩子们只有在求养宠物时和宠物刚来时,热情是最高的,后面真正的饲养工作,还是要父母来完成。因此,父母们一定要先有了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孩子的余裕,再考虑引入新的家庭成员。

留言区互动

家里养了宠物的爸妈们进来说说:你家养了什么宠物、好不好饲养、是否建议饲养吧!

作者: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编辑:果仁儿妈妈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9)

更多精彩文章,戳链接回顾

作为资深奶爸,我有几点带娃经验和大家分享

从前有个小孩,他经常挨科学家爸爸的打——论如何科学“揍”娃

没给孩子上早教课,真的会慢人一步?

4年15万公里,走过25个省,我们背着俩娃拍花日历的故事

妈妈永远最懂你(妈妈我想养...)(10)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合作请联系Kids@guokr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