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推翻哪三座大山(推翻新三座大山)

这个七月,政策面变化可以说是让人心惊肉跳。一道教育双减的文件,让校外学科培训这条价值数千亿级赛道几乎清零;而住建部连同其他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以及上海市房贷利率或将上调的消息,再次打消了一些人因全面降准带来的房市放松的幻想;而互联网方面,除了头铁送上门找锤的某滴、对腾讯音乐度独家版权的废止、快递员、外卖小哥强制交保险、以及近期微信的暂停注册等等,这一连串事件,都昭示着这个领域的明显开始进一步加速。

这一连串变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起发生,直接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连带着A股也在本周被砸懵,多少人半年的收益直接化为乌有。

为什么会有这些大招?当然,每个领域的动作,都有自己的原因:锤校外学科培训可以说是打击内卷、维护教育公平;房住不炒更是为了民众安居乐业、防范金融风险;快递员、外卖员强制交社保是保护弱势劳动者权益;锤某滴、微信暂停注册等等,自然是保障数据安全,维护数据主权。但这些各自的理由之外,云石君觉得,这些动作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经济指向:内循环。

必须推翻哪三座大山(推翻新三座大山)(1)

内循环这个说法提出有两年了。而随着中美对抗长期趋势的明朗化,以及海外经济的坍塌、逆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内循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但令人尴尬的是,虽然口号喊了两年,中国经济的内循环,至少到现在为止,成效并不明显。到现在为止,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外贸的作用依然占据主流,而消费,尤其是着眼于自产自销的内循环,并没有太大起色。

为什么消费起不来?一方面是客观原因——每年三千亿美元的芯片进口、两千亿美元的石油进口,这个短期内解决不了;另一方面则是主观原因——虽然大众支持国货意识在觉醒,但崇洋媚外在大众消费乃至文化领域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且一些国货品类在产品力和品牌力方面跟洋货比也确实存在差距。

当然,从长远看,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随着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深入开展,芯片自主率未来肯定会逐步提升;而能源革命,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正在红红火火的进行。至于国货品牌力和产品力提升,以及大众消费心理和文化认同,未来也会逐步好转。

但问题是,这需要时间。这个时间还不短——不管是半导体还是新能源,不管是国货升级和大众认知改变,这些升级要达到质变,明显改变经济结构的地步,三五年之内肯定是不够的,怎么着也得十年八年,才能成效大显。

而除了时间,还需要钱——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这都需要大量且源源不断的重金投入;而且这里面有巨大的风险——甚至,由于科技创新的失败概率太高,所以这些投入的绝大部分,最后都会因为创新失败而成为沉没成本,只有少部分创新企业最后可以脱颖而出。

那问题就来了?钱从哪儿来?在逆全球化和美国封锁的大环境下,外资肯定是指望不上了的,所以要么就是政府投资、要么就是自家资本市场融资。

政府投资——政府本身又不会点石成金,不管是收税还是印钞,最终都是取之于民;至于资本市场,它也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以前大家习惯于用房地产拉动经济,把钱从老百姓手里拿过来,可现在房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灰犀牛,而且鉴于全球经济已至悬崖边,未来很有可能面临滞胀甚至大萧条,所以房地产这个夜壶已经不能再用——不仅不能用,还要严厉限制打压,否则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这种情况下,未来还能指望的,就只能指望内循环了。消费起来,尤其是国货消费起来,经济就能维持,社会就能正常运转,民众就业才能得到保障;而老百姓手里有钱,才能去消费国货——政府也才可以通过各个生产、销售环节征得足够的税收;老百姓手里有钱,他们才能金融市场购买科技类股票,让国内科创企业融到资。

总而言之,只有内循环起来,中国经济才能渡过未来的全球滞胀乃至大萧条,只有内循环起来,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但问题是,现在老百姓手里没钱了。那老百姓手里为什么没钱?一方面是因为宏观大环境不好——第三次科技革命红利已经吃尽、第四次科技革命迟迟不来,人类财富创造已触及天花板,再加上疫情冲击等等,导致全世界现在赚钱都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老百姓负担太重,也就是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再加一个互联网垄断)。这些压力,让老百姓本就不多的钱都被剥夺了干净,使得他们没钱消费,也不敢消费。

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第一个问题,现在确实没办法——只有等产业升级成功,或者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才能缓解——反正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所以我们只能从第二方面着手——而且,根据前文的逻辑,解决第二方面问题,也是解决第一方面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三座大山,哪怕从经济内循环的角度出发,也都成为必须移除的对象:

必须推翻哪三座大山(推翻新三座大山)(2)

教育——校外学科培训,这个对国家发展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种应试培训培养不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纯粹就是加剧内卷。当然,毕竟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本能,完全禁止也不大可能,所以如果只是过去那种散兵游勇的小打小闹也就算了——毕竟这对内卷的加剧力度有限,而且也私底下的小打小闹也不过是财富在普通百姓之间的转移。但一旦资本介入,不仅大大加剧了内卷,而且还对居民财富形成了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的抽血。这就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而且大大削弱了普通民众的消费力——本来老百姓就没几个钱,还全交给你们几个教育集团——还是在美国上市、美国资本高度渗透的教育集团。这等于是给中国经济安上了几台大型抽血机!抽出来的血,还有相当一部分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美国!

医疗——看病难看病贵同样是中国的老大难。而之所以这么难,除了医疗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的事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虚高。

当然,这个虚高,并不是指所有药品器械——有些国内没法生产的高端药品和器械,那外国企业定价本来就高,这个只能靠国家出面去谈,谈得下来最好,谈不下来那也没办法。但那些国内可以生产,品质也达标的药品器械,同样价格虚高,这个就很不合理。而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渠道暗箱操作,导致加价太狠——这里面的大量利润,被经销商、主管部门官员、医院院长、科室主任、主治医生等等层层攫取,到患者手里自然就成了高价。这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甚至威胁百姓生命;在经济层面,也严重压制了老百姓的消费力——人都是要生病的,一场大病就可以让一个小康之家返贫,就是没病的,也得拼命存钱。

所以必须打破——哪怕单从经济角度,也必须打破。而打破的办法,就是集中采购,从根本上切断了渠道层层加价的操作空间。而且集中采购,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境外大厂谈判,用规模化优势,为无法自主生产的高端药争取到相对最低价格。最终,实现福建三明模式——医保有结余,医生涨工资、患者降费用。

当然,医保、医生、患者都获利,那总得有个受损方吧!这个受损方就是药厂和渠道——这其中渠道不值得同情——甚至他们攫取的利润本身很大程度就是非法。至于药厂,如果没有进入集中采购目录,那基本上就是灭顶之灾!

但这个无所谓!说白了,中国的这些药厂和器械厂,90%都是没有创新能力的,最多也就造造仿制药。而药品器械这类东西,如果刨除研发成本的话,其实生产成本低的吓人。所以本来也不需要这么多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多了反而会加剧恶性竞争,让他们不得不靠贿赂打通渠道。对这种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商,本来也就没必要保留太多,留几家大的,反而还好监管质量。而一旦集中采购推广,大批没进入集中采购的,药厂和器械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未来他们要么就直接关门倒闭,要么就不得不抛弃过去的仿制路线,集中全部资源去投入药品或者医疗设备开发创新——只有拿出能打破西方医疗企业垄断的新东西,才会被允许获得高溢价空间,企业也才能生存。

这就是未来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的方向。随着集中采购和三明模式推广,不仅中国医药行业会被逼着走创新之路,原先被渠道中少数人攫取的高额利润,也将不复存在、这笔利益被剥夺后,政府既可以给医生加薪,患者也可以少支付费用,医保也有更多结余,这样不仅有利于民生,老百姓也会少了一个后顾之忧,进而更加放心大胆的消费。

房产——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房子可以说是中国百姓的最大负担,一背就是几十年。不过从政府态度来看,摆明了也不会再用房地产拉动经济了——虽然鉴于卖地对地方政府维持的重要作用,所以房地产不会像医疗、教育这两个行业一样,直接把这条赛道关闭,但基本上也不会允许它大幅上涨——甚至部分这两年炒的太过的地区,未来两年还会面临阴跌。通过降低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压低民众买房负担的同时,避免大家再将钱全砸进房地产炒作。进而间接达到促进消费的效果。

最后一个,则是互联网垄断——这个不在新三座大山之列,但实际上对社会的抽血也是非常严重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高度成熟——所谓成熟的意思,就是它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通过各种创新突破。来推动社会效率的提升。说的再直白点,它对社会的正面贡献,已经到了阶段性极值。

而负面效果则不断显现——鉴于已无法通过进一步的创新,来击败竞争对手,获得财富增量。所以互联网企业纷纷转而通过垄断,来攫取更多利润。

什么是垄断?本来消费者一年可以买十双袜子,现在你靠垄断渠道抬高价格,让他只能买八双,那不仅意味着消费者生活品质下降,同样意味着生产厂家必须降低20%的产量。这么一层层传导下去,上游原料供应商的产量也得减少20%,员工降薪20%,结果就是消费者利益受损、生产商利益受损、原料商利益受损、工人工资降低、政府税收也随之减少。

都这样玩,那别说什么内循环了,整个国家都会被搞成经济萎缩——到时候别说科技创新没钱,连社会稳定都会受影响。、

所以,打破互联网垄断,尤其是打破已经具备相当公共基础服务属性的大型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就成为必须。只有打破他们的垄断,让他们不能攫取超额利润,把这笔钱释放出来,生产商、消费者乃至政府都才有饭吃,有钱花,进而才有钱去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必须推翻哪三座大山(推翻新三座大山)(3)

总而言之,这一轮对新三座大山的打击,以及对互联网垄断的破除,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再分配过程。新三座大山和互联网垄断,加速了财富向少数富人的集中——这些富人要么买高端洋货、要么投机炒作、要么转移资产、要么移民,要么甚至背后股东直接就是美国资本。这么搞下去,钱根本就无法流入实体经济,更无法流入国家想要它流入的科创领域。

所以,必须要对他们动手。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打击三座大山、破除互联网垄断是表象,内在的本质,就是要把钱,从少数人手中,重新分配到普通大众手里。这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利于社会稳定;还因为普通人通常生活压力大,所以他们获得这些钱以后,更多的不会是存起来,而是会花出去,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且鉴于普通人的实力和能力均比较有限,所以他们购买的大多都是国货,就是炒股也都是炒大A。这样一来,内循环就有了保障,大量工业产能就可以消化,政府也可以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征税,进而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头。

等到创新升级成功,我们不需要每年再花3000亿美元外购芯片,不需要每年再花2000亿美元外购石油,不需要花重金外购大飞机、高价医疗设备和药品。这样一来,哪怕第四次科技革命没有爆发,仅凭着这些原本外流财富的内部消化留存,至少未来十几年,咱们的经济发展也依然有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依然能稳步提高。

这就是国家这一系列重手的深意。在财富增量创造面临重大瓶颈的未来大趋势面前,必须推翻新三座大山、打破互联网垄断,把它们攫取的那些“过界利益”反哺给民众,转移给硬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民众获得感的同时,打开新的财富增量之门,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的走下去!

说完了大的逻辑,我们再说细分。随着对三座大山的重拳出击,经济内循环已经打开了局面。其实除了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有助于中国经济。内循环对中美未来的长期性对抗,其实也起到十分关键作用。这部分的逻辑又该如何理解?有兴趣的童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文章。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2156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