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为什么那么有钱(鲁迅家族为何从小康之家变得穷困潦倒)

鲁迅在《鲁迅自传》一文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鲁迅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会到“几乎什么也没有”的地步呢?

一、周家发迹

鲁迅家族的发迹,源于鲁迅祖父周福清的中举。

鲁迅家为什么那么有钱(鲁迅家族为何从小康之家变得穷困潦倒)(1)

周福清画像。

1871年,周福清科举高中,旋即被任命为七品知县,周家就此日益兴盛。

周福清虽做了知县,却不通官场圆融处世之道,常常出言无状,言辞刻薄,不久就得罪了一大群同僚。

这其中就有两江总督沈葆桢。沈葆桢眼见周福清这般难相处,干脆一纸奏折弹劾他“办事颟顸”,使其成为下岗人员。

没官做的周福清,只得把重心放到家庭上面,他一门心思培养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渴望能再续家族辉煌。在周福清的督促下,周伯宜用功读书,一来二去竟也中了秀才。

1888年,周福清时来运转。朝廷又想起他这位老员工,一纸诏书任命其为内阁中书。周福清总算重新获得了宝贵的工作机会。

可惜好景不长,1893年,周福清的母亲去世。按照礼法,他要辞官回乡为母亲守孝三年,当时的人们称之为“丁忧”。

这次丁忧回乡,真的令周福清忧心忡忡。他当时已经56岁,丁忧三年后便是59岁,到时候是否还有机会重返官场?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希望渺茫,很自然地把宝押在儿子身上,盼着他金榜题名。

鲁迅家为什么那么有钱(鲁迅家族为何从小康之家变得穷困潦倒)(2)

周伯宜与妻子鲁瑞。

说来也巧,当年正逢慈禧太后60岁大寿,朝廷照例开了恩科,而浙江当地的主考官,恰好是周福清的同年殷如璋。

听说主考官是旧时故交,周福清暗暗心想:何不通过贿赂主考官的方式,让周伯宜高中举人呢?

二、科场舞弊

一念及此,周福清立刻开始筹谋准备。他一边派人打听殷如璋的行程路线,一边筹集了一万两银子,作为活动经费。

等到主考官殷如璋到达苏州后,周福清马上派家丁给殷如璋送去一封书信。

家丁到来的时候,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在舟中议事。按照清朝规定,主考官工作期间看到的一切书信,都要给在场的同僚传阅,以示清白无私。

鲁迅家为什么那么有钱(鲁迅家族为何从小康之家变得穷困潦倒)(3)

鲁迅。

或许是殷如璋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私人书信,也或许是已察觉到周福清的用意,总之他不肯拆开书信看。

可送信的家丁却需要殷如璋看完信后写回执给他去交差。这家丁眼见殷如璋迟迟不肯看信,就催他读完信后出一份回执。

如此一来,殷如璋打算私下无人时再看书信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当众拆阅书信。

哪知书信一拆,里面的内容瞬间惊掉了殷如璋的下巴。原来这封信是周福清托殷如璋录取自己的儿子和族中子弟,言明事成后拿一万两银子来酬谢,届时凭书信来领即可。

一场科举舞弊案,就此暴露在世人眼前。

三、家族败落

事情败露后,周福清被锁拿下狱,后来因“关节未成,赃未与人”,被判定为斩监侯。

清朝的斩监侯,原本是秋后处斩,可朝廷为表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往往不会处死所有的犯人,而是进行勾决,也就是被勾了名字的人才会被处死。

鲁迅家为什么那么有钱(鲁迅家族为何从小康之家变得穷困潦倒)(4)

鲁迅画像。

于是,为保周福清性命,家人便去贿赂官员,让他们把周福清的名字写的尽量小一些,并且写在角落里,这样便不会引人注意。

这个办法果然有效,周福清幸运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勾决,一直到1901年都还在狱中等待处决。

可周家却因此一贫如洗,家道中落,眼看着就要拿不出周福清的救命钱了。

恰在此时,义和团运动、庚子国难纷至沓来,大乱之下,许多犯人相继脱逃。朝廷不得已发下文书,宣布如果犯人回来自首的话就可以免罪。

有官员趁机上奏为周福清免罪,清廷此时内忧外患,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小事,爽快地答应了赦免周福清。

周福清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然而,此时周福清发现,他的家中早已繁华不再,物是人非了。

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描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周家是穷困潦倒了。周福清在郁郁不乐中度过了三年,1904年去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