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觉夏长露重有荷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忽觉夏长露重有荷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1)

“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几句便似看到了秋的眉头。

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的20点28分57秒。

虽然谓之“秋”,但“立秋”节气却是仅次于大暑和小暑的第三热的节气。清代《清嘉录》中云:“自是(立秋)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此时还没出伏,所以热还是会继续的,并且这时昼夜温差加大,地面夜间的湿气,在清晨就会凝结成白雾和露珠,也就偶尔会出现那犹如置身云雾中的梦幻画面。

忽觉夏长露重有荷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2)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所谓“揪敛”,本意是抓住,引申为在这个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该是收获的时候了。此时,各种瓜果梨桃以及粮食作物都已经成熟上市了,比如吃鸡头米就意味着江南秋季的开始。鸡头米也叫苏芡,是太湖水八仙之一,干燥成熟后就是我们用做中药的芡实了,它也是四神汤中的一味主要材料。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自然是梧桐。文人墨客的笔下也不乏丰富的描绘。记得在上海就有这样一条两边栽满梧桐的街道,每次走过那里,都不禁会想象着上个世纪,那些穿着旗袍的女人们,优雅地走在梧桐树下,脸上充满着笑意盈盈……“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忽觉夏长露重有荷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3)

昼夜温差逐渐明显,干燥逐渐加剧,不管是皮肤,还是咽喉、嘴唇,以至于手脚。此时滋阴、润肺、养胃、润燥就必不可少了。就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所谓养阴,就要以清燥、润肺、生津,可以用麦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饮,山楂、银耳、梨都有很好清心润肺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此时尚未出伏,湿热尚未褪净,勿要滋阴过度而留湿邪徘徊。要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敛肺,达到养阴的效果。

另,《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适当食用一些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小米、薏米、白扁豆、芝麻、蜂蜜等柔润食物,益胃生津。

忽觉夏长露重有荷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4)

北方人最喜在立秋这天“贴秋膘”,会吃炖肉、烧排骨、炖肘子等等;南方也有“秋风起,吃腊味”的习惯。相传“贴秋膘”这一习俗从清代就开始流行了,只是到了现在,人们在更注重健康养生的同时,既吃得美味,更要吃得健康。因为大家都不想让秋膘贴上去,就再也下不来。

三伏天,正是茉莉花茶窨制的时节。唐代就有诗中描述碾茶的时候,同时投入沉香一起研磨。沉香和茶在茶铛内同煎,“合奏”出一碗糅合了沉香气息的茶汤。这可能也是最早的花茶的雏形吧。如今,我们所喝的茉莉花茶,用窨花工艺,也就是只取花香,不留鲜花,利用茶叶的吸附性,使花香附着于上,就有了清香宜人的茉莉花茶,并且香味有香燥行气、芳香化湿的特点,也就更适宜在这个时节饮用了。

忽觉夏长露重有荷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5)

生活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如果春没有生,夏没有长,那么就自然不会有秋的收和冬的藏了。这就如同没有一点一滴健康习惯的积累,自然也就不会有更健康的身体,与我们相伴。所以秋天开始,就是要和鸡的习惯一样,早睡早起。早睡阳气更好地收敛,如同倦鸟归林;早起肺气得以舒展,吸收更多的天地精华。情绪上保持平和稳定,这样就更能感受到秋天收获的喜悦!

刘禹锡曾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辽阔豪迈的心境契合了天高云淡、爽朗晴空的秋日。那,我们也体会着诗人的意境,不伤春,不悲秋,在大自然时节分明的变化中,感受成熟的秋,遍地金黄,谷粒满仓,露珠在草上晶莹,蝉在枝叶上嗡鸣……与此,不负韶华!

忽觉夏长露重有荷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