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南阳古镇(风雨沧桑荆紫关)

千年古镇南阳古镇(风雨沧桑荆紫关)(1)

文|淅川田 编辑|白杨

荆紫关位于丹江上游,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说。战国时期,荆紫关隶属于楚国。公元前304年,楚怀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后演变称荆紫关。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道。

千年古镇南阳古镇(风雨沧桑荆紫关)(2)

荆紫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后期,时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荆紫关位于荆州和雍州的分界线上,因其地势险要,成为荆雍二州的关口。公元前1200年左右,楚国先祖芈季连带领楚部落从陕西凤凰山出发,沿着丹江而下,路径荆紫关,后在丹水和淅水交汇的丹阳建国。战国时期后期,张仪诈楚事件发生后,周赧王十七年,秦昭王出兵武关,取析十五城,荆紫关就是其中之一。自此,荆紫关成为秦朝交战的前沿阵地,朝秦暮楚成语就出自这里。

楚汉争霸时期,经丹江运兵,在现在的大石桥东岳庙和荆紫关的汉王坪屯兵,故在大石桥建设汉王城,在汉王坪建设兵营。后出其不意,过秦岭先楚霸王项羽到达秦朝的都城咸阳,活捉了秦朝的皇帝秦二世,为成立汉王朝大业奠定了基础。

东晋十六国时期,荆紫关属前秦顺阳郡,东晋归南阳郡。南北朝西魏时,这里叫作臼口,属析县。其臼口之名,盖因早在周幽王时,皇妃褒姒乱政,太子宜臼受排斥被逐往申国(今南阳)曾驻于此。

千年古镇南阳古镇(风雨沧桑荆紫关)(3)

西汉末,王莽篡权后,汉室宗裔刘縯、刘秀兄弟起兵南阳反王莽。淅县人邓晔、于匡起兵响应,攻下县城和荆紫关后,进军武关。后刘秀与王莽征战时,曾率军在荆紫关一带与莽军周旋,至今这里仍然有许多与之有关的地名如汉王坪(刘秀住过的地方)、擂鼓台(刘秀与王莽两军交战,刘秀在此擂鼓为兵士助威)、贺驾沟(刘秀得胜回营,部属在此迎接)、送驾沟(刘秀打败王莽后从这里起驾开往南阳)。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率步骑四万自襄阳出发入汮口(丹江口)沿丹江北上,征伐前秦。前秦王苻坚调兵五万南下迎敌,在荆紫关一带拉开战场,一时血雨腥风,战火连天。

南宋时,荆紫关地处宋金分界线,金朝领军大将武仙把荆紫关作为南下的大本营,长期驻扎于此。之后,蒙古军大将史权率部取道荆紫关南下,直逼襄阳,与南宋军决战。

元朝时,官府以荆紫关地势险要而在此设百户所,拨军士百余名驻守。

明成化年间,淅川建县,荆紫关作为淅川县的十保之一。县署特在这里设把总,并领兵一百驻守。后因这里“界连三省,水陆并通,士民商贾杂处,诚要地也”(旧志语)而将县巡检司设于此。

崇祯年间,李自成义军以淅川为中心跳板,游弋、转战于豫鄂陕边区,明军督师洪承畴派左良玉、汤九州率军五千驻防于荆紫关。崇祯六年(1633年)十二月九日,李自成从陕西商南县入河南境,首先攻克荆紫关,次日攻破淅川县城。崇祯九年李自成及各路农民义军会师淅川,淅川成为农民军的活动基地,老回回(李自成部下将领)营驻扎于荆紫关。崇祯十一年二月,李自成在川陕受挫后,带领亲随到荆紫关老回回营休养半年,重出淅川。此时,各路义军罗汝才、过天星、托天王、正齐王、小秦王、混世王、正十万等义军在陕州会合后,南下过荆紫关从淅川攻襄阳。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再次出武关,攻占荆紫关。

千年古镇南阳古镇(风雨沧桑荆紫关)(4)

清朝时期,随着荆紫关的商业日渐繁荣,其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清廷始终把荆紫关视为重镇,设置高规格机构,派重臣驻守。清顺治年间,南阳总兵镇标右营淅川汛设把总一员,由于荆紫关位置重要,于乾隆十八年将镇标右营守备移驻荆紫关。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郧西首领王廷绍率部攻破荆紫关,驻关清兵龟缩至土城内不敢迎战。鉴于白莲教军在荆紫关至郧西一带活动频繁,清廷为加强防备,于嘉庆七年(1802年),在荆紫关添设协镇,并设副将统辖左右两营;添设协标左营中军都司,原有的镇标右营守备改为协标右营守备,添设荆紫关右营左哨、存城千总二员,存城把总三员,左营分防西坪汛千总一员,穆家垭汛把总一员。同时将南阳府同知由淅川县城移驻荆紫关。此时,荆紫关设有南阳府同知署、副将署、左营都司署和城守营署。南阳府同知驻荆紫关长达30年,荆紫关副将共历19任。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阳府同知重新移驻淅川县城内。荆紫关则因商业发达,且距县城较远,为便于办理公案,南阳县丞移驻荆紫关,改为荆紫关分防县丞。

清咸丰以后,太平军、捻军多次在荆紫关活动。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首领姜太林率部攻占荆紫关,清军副将急调乡勇数万攻击,捻军不敌遂撤出。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扶王陈德才、启王梁成富和马融等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淅川厅署,一路攻占荆紫关。清廷驻荆州将军多隆阿亲率大军围剿,两军展开激战。太平军终因寡不敌众,撤出荆紫关。同治二年十月,四川捻军首领兰二顺率部与清军大战于荆紫关西坪,杀死把总沈福全,而后,与张宗禹部密切配合出击清军,转战于丹江东岸山地。

民国元年(1911年),湖北国民革命军司令沈权(浑号和尚)率兵由湖北郧西攻克荆紫关,赶走清廷命官任福元,废除清制,改组地方行政,成立议事会。绿林武装王天纵等部被收编为巡防营,第十三营(营长先为商鸿宾,后为马文德)驻防荆紫关。民国二年七月,白郎义军经西坪攻破荆紫关,杀富济贫,荆紫关巡防营发动“兵变”,加入义军。

千年古镇南阳古镇(风雨沧桑荆紫关)(5)

1914年3月14日,白郎军5000多人攻打荆紫关,巡防第七营顽固抵抗不济于事,营长郭振才丢盔弃甲,率残部弃城溃逃。白郎军占据荆紫关后,打出“扶汉大都督”旗号,打富济贫,烧掉地主劣绅的房舍,旋即撤出西进陕甘。受挫后,又返回荆紫关,自西坪入鲁山重回宝丰。同年八月,民国政府颁布县佐制令,规定凡县境辽阔,地位重要,而为县署权力所难及者可设县佐,县佐不得与县知事同城,必须设于县之要津,所辖区域称为分县,仍为县之一部分。淅川县佐设荆紫关,置荆紫关分县,以加强三省边区的行政管理(直至1930年撤销)。1927年,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刘汝明军,以及第二集团军南路军岳维竣部先后驻扎于荆紫关,并在此招募兵员。

荆紫关明清古街全长5华里,现存明清古建筑700余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方十三省保存最好的明清古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稿酬,谢谢!投稿邮箱:1907535542@qq.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