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曹操有哪些正面和反面形象)

《三国演义》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着多向的意义而小说中最能引起人们讨论的人物应该就是曹操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曹操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曹操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曹操有哪些正面和反面形象)

曹操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着多向的意义。而小说中最能引起人们讨论的人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曹操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有:

1、奸诈、阴险。

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①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2)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3)“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狡猾与奸诈。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他首先用了第一个欺诈手段就是用小斛来发粮,如果不用小斛发粮的话,根本就闯不过当前的难关。但是这种欺诈的手段已经引起军心的怨愤,要如何平军心,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奸计,自私与毒辣使曹操嫁祸于人,以解脱自己,他对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汝妻小吾自养之,汝自无虑也。”这里每个字句都渗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冷酷。如果说用小斛发粮是曹操奸诈的第一层次的话,那么王垕的被杀则是他奸诈的“升华”,可以说仓官王垕的死是与小斛发粮的命令同时酝酿、决定的。)

(4)曹操篡汉。民间认为曹操是个奸诈小人,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篡汉。在古代的时候,皇帝就是一国之本,国之根基,但是曹操却要自己当皇帝,肯定就要受到人民的唾骂,从这个方面来说也应该是人民认为他奸诈从而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吧。

(5)最后可能还因为曹操说了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的话,让人们更加痛恨他的奸诈。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到老朋友家去休息,突然听到朋友家有磨刀子的声音,以为被出卖,于是把他们一家都杀了,可是到后面才发现是他误杀了朋友一家,于是说下了上面的话。也许就是因为以上的几个原因,所以才让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的奸诈吧。

2、猜忌、狠毒。

这也是曹操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猜忌、狠毒则明显体现在借故杀人与借刀杀人中。比如说,曹操在杀杨修时就采用了借故杀人。①由于杨修的侍才放旷让曹操有了杀杨修的想法,但是碍于曹操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心烦意乱,有气没地方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他的“鸡肋”哑谜,所以才使曹操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给杨修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了,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合法的,曹操就这样顺利的除掉了一个眼中钉。②孔融给曹操推荐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祢衡,但是祢衡向来就看不起曹操。于是曹操怀恨在心,想找个机会来羞辱祢衡。可惜在宴会上,曹操反被祢衡击鼓辱骂,让他失尽了面子,他也是恨得牙痒痒,曹操就想借刘表的手来杀祢衡,最后是黄祖做了他的义务刽子手。牺牲他人的性命为自己解除困难这种毒辣与自私的高度结合更是曹操的拿手好戏。③再看“梦中杀人”。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他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只是在嘴上说说,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再看看他醒后的表演,“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这次的结果当然是达到了曹操的要求:“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在这里也让人感觉到了曹操的猜忌、狠毒、阴险。

3、多疑、狂妄。

曹操总是运用权奸巧诈来消除自己不喜欢的人,主要的原因还表现在曹操生性太多疑了,他总是认为别人要谋害他,睡觉都要编出个“梦中杀人”的事来保护自己,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会多留个心眼。比如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汉献帝想除去曹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颁“衣带诏”,董国舅刚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曹操便多疑盘问,当知道汉献帝送锦袍玉带给董国舅时,马上就要董将衣带解下,并对着太阳光细细地详看。好在汉献帝对他早有防备,衣带诏才能够有惊无险地带出宫门。在这里曹操的“多疑猜忌”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曹操不仅多疑,还很狂妄自大。比如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就是抓住了曹操的性格特点,就知道曹操害怕雾太大,诸葛亮会使诈,于是搞偷袭,结果就是白白送了对手十万支箭;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被一个响雷吓的筷子都掉了,曹操认为他胆小如鼠,结果对他放松了警戒,酿成大错放虎归山;在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十面埋伏落荒时竟然仰天长笑,笑话周瑜.诸葛亮的智慧不过如此……。从这些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曹操的狂妄,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轻视对手,才会造成自己的失败。在《三国演义》罗贯中着力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众多类型人物的塑造,对曹操性格的直接描写不多,但是对于曹操的描写都是将人物性格置于故事情节之上,从整体上完成对曹操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在罗贯中笔下,曹操完成了“权奸巧诈”的绝妙表演,是罗贯中给予了曹操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表现,而“权奸”正是曹操之所以赢得天命攸归的根本原因。

4、善于玩弄权术。

曹操为什么能在激烈的战争中生存并发展下来,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是他这个人很善于玩弄权术。有几个例子。

刘备被吕布所追,穷困奔许,曹操的幕士曾劝他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待刘备如兄弟,且允许出兵助刘攻吕。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曹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刘备在曹操这里收到了礼待。为什么曹操不趁机杀了刘备,以绝后患呢?实际上曹操的内心早就盘算了:“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杀掉人气那么高的刘皇叔,无异于自绝于民,这种赔本的买卖,聪明的曹操当然是不会干的。从这里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曹操对权术的掌握是很稳当的。

曹操一直都很欣赏关羽的武艺,也很器重关羽,一直想将关羽招入麾下,但是关羽对刘备忠心不二、义气深厚、刚直不屈让曹操束手无策。于是攻打徐州的时候,终于有了关羽兵败遭困的机会,他首先是不惜以答应关羽“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但知刘皇叔去向”“便当辞去”等极为苛刻的条件为代价,换取了关羽的“归顺”。为了争取关羽的“归心”,他又变强制为笼络,设大宴、以客礼对待身为败军之将的关羽,“延之以上座”,“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小宴三日,大宴五日”,“送美女十人”;见到关羽的战袍旧了,以“异锦做战袍一领相赠”;了解到关羽的战马瘦,赏之以赤兔马,企图以这样关怀备至的爱护、尊敬和信任作为征服关羽,削弱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使关羽亲近自己。然而关羽最后还是“挂印封金”单骑寻兄而去,他的幻想完全破灭了,但此刻他仍然拒绝幕士们 “追而杀之,以绝后患”的建议,仍旧对关羽表示尊敬、依恋,赠路费,赠征袍。其实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做给关羽看的,更是做给天下人看!从表面上看,曹操要招收关羽的计谋没有得逞,但是却为以后关羽报恩做下铺垫,利用关羽对他这种感激来发生以后对自己有利的作用。果然,华容道上发生的故事证明了他的想法没有错,在他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关羽用个人恩义取代了天下大义,放了曹操一条生路,曹操因此而免于俘虏,保全性命。在曹操劝降关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操就是其实就是很善用权术的人。曹操不杀刘备与关羽,期原因都是曹操对这其中的厉害看的很清楚,他不会做对自己无利的事情,从中将他善于玩弄权术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曹操人物形象中优秀的一面

1、才艺好、武艺好、好读书。

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曹操的形象多是以奸诈、狠毒、多疑等为主,但是对于一个人物,他的形象也是具有双面的,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看出曹操本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给予肯定的。首先,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还与玩伴们去偷新娘子等,但是他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在幼年时就能显示出他政治家的苗头。曹操还是很有才华的,曹操写过许多流传至今的好词如《短歌行》、《观沧海》等等,真是雄心壮志、气势磅礴啊!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并且曹操还有一身好武艺,这为他后来的战斗中做好了准备。他一生非常喜欢读书,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喜好,才让他精通战略战术与兵法,使他善于用兵,因此他常常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例如官渡一战,面对十倍与己的强敌袁绍,他多谋善断,以出奇制胜的胆略和才干尽显名将风采。即使在失败的时候,曹操也并不气馁,而是沉着应战,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曹操的自身优势让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得以成长。

2、胆略与才智过人。

在《三国演义》首回中就写道, 曹操“有权谋,多机变”,并用“诈倒在地,作中风之状”来权证。虽然是儿时调皮要整叔叔,但是曹操的智慧就可见一斑了。在“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一回中,曹操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无畏气概和超人的胆略。专权残暴的董卓成为保皇一派的心头大患,然而就在满朝文武面对这一现实束手无策之时,曹操却一人独笑,并嘲讽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于是曹操便借刀独自冒险刺杀董卓,这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胆略,也同时为他换来“忠义”的名声。在刺杀的过程中,由于被董卓察觉,他便立刻下跪诈称献刀,更是表现出他临危不惧的“胆智”。在《三国演义》镇压黄巾起义,他雄才大略的形象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将相之才。与此同时对成为军事统帅之后的曹操来说,这还不止,他在其战略思想上也极具“胆智才略”,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在勤王保驾中,他先派精兵五万,随后加步兵协助,其时又有大军压后,曹操威仪不凡且调度有方,曹操超越其他豪强的政治家的雄才伟略被凸显。

3、唯才是举。

有宽大的胸怀与长远的眼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所以能雄视中原,除了曹操自身“胆智才略”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忠实而又智勇的团队。曹操知人善任,把一大批有才智之人并入他的集团,使他们各施其能,各尽其才,为以后成就曹操的政治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他逐鹿北方的大业提供最大的可能。老谋深算的荀彧叔侄,料事如神的郭嘉,才华出众的程昱,满宠、刘晔等也都纷纷投其名下;武艺超群的于禁,勇猛无双的典韦等也归附其麾下。不久之后,曹操手下已经是文臣如雨,猛将如云。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总是想方设法笼络人才。曹操对关羽可谓是爱怜有加,他也曾想千方百计留用关羽,即使他知道这是不可能、心中不爽之时,仍做出牺牲,并赞叹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仍执意不改,下令放关羽。从中表现出曹操用人的气度和肚量。

4、处变不惊、果断处分的心理素质。这是一个军事家必有的素质。而曹操就在多回中显现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第一回反对十常侍的斗争中,曹操对斗争策略的周密思考和对斗争结局的判断,表现出一个治世能臣的卓越才华:曹操“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的高见,被何进视为“无知”;对何进召外兵入京诛杀宦官的蠢举,曹操“料其必败”的判断,又遭到何进的怒斥;然而后来何进被杀和董卓入京的暴行,已经从结局上揭示了曹操处变不惊的预见性及深谋远虑的个性。

  5、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和不计前嫌。曹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第十八回张绣与曹操有深仇大恨,然而却为了大局,游说张绣。张绣降后,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将军,而且后来结为儿女亲家。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曹操用政治家的胸怀包揽了四方英才,许多良将谋士不断纷纷来投奔他,从而使曹操的势力日渐壮大,为其霸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特别是在第三十回官渡一战中,他大获全胜,但从敌方捡出许都及军中数人战前私通袁绍的书信一束,竟然亲自把书信全部烧掉,并表示既往不咎,还说那时袁绍强盛,连自己都难以自保,更不论别人。这是对曹操这一成功的政治家的肯定,表现出他在用人方面的政治家的气魄。尤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出神入化地演绎,使曹操看来更是一位血肉丰满、生机勃发的政治家。曹操如此胸怀大度,也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

以下,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做一个综合评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曹操既有狡猾奸诈小人的一面,又有英雄盖世的一面,曹操的“奸”和“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密不可分。因为在不同时期,曹操或奸或雄都是有其各异的表现的。不能把他的个性划分的很清楚。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的曹操,作者对其行止多有褒奖;而在曹操对汉室的某些僭越行为和其与刘备集团斗争的描绘上,作者笔触则难掩口诛笔伐之能事。应当承认,曹操两面性格有时也会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小说文本的某些情节就很难在“奸”和“雄”上划一清晰的界面。显而易见,曹操的奸邪权诈跟刘备的虚仁伪善一样,已经是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曹操释降张辽,就是其超人的智术与权术的大写真,个中光景,恐非单一的“奸”抑或“雄”所能概括。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迫关羽而全其忠、得部下通敌文书焚而不究、马犯麦田而割发代首,诸如此类的情节,说是表现曹操的奸诈也可,说是展示其政治家的大度亦无不可。人物形象的召唤结构留有意蕴的多向指涉,正是人物形象解读丰富性的具体表征。毛宗岗之论:“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梃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爱”,一语道破了曹操形象的美学真谛。从读者维度挖掘人物形象的涵义和指寓,视野融合存有相当的想象自由,简单的“奸”抑或“雄”价值判断都不足以彰显人物形象的多样色彩。小说文本的曹操,其文本指涉还有诸多不确定性,他的意义仍有待我们去填补和拓宽。

曹操,除去了英雄或奸臣的身份后,他也只是一个平常的尘世中人,他有自己的爱好、生活与追求。他有洒脱平易的个性,也有为人诟病的喜好;他有冷酷的面孔,又不乏温情的一面。曹操是历史上的奸雄,是时代的英雄,是一个在遥远的过去用自己平凡身躯去完成使命的普通人。

总而言之,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身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大政治家的准则与手腕。残忍猜忌与宽宏大度并存,虚伪狡诈与真诚坦率同在。与我有用者尽皆纳之,不利于我者一概铲除。曹操奸也奸得令人毛骨悚然,雄也雄得使人由衷钦佩。在身经百战的过程中,他赢得起,也输得起。胜利了,他再接再厉;失败了,他重整旗鼓,军国大事绝不含糊;个人小节付之一笑。能严能宽,能伸能屈;可傲可谦,可卑可倨。”这才是所谓的大英雄也

曹操是罗贯中给我们着力塑造的一位政治家的典型,他不仅具有政治家的基本的内核,而且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政治家合理的内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被作者赋予了特定性格、注入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具有非凡的政治家的风度,是一位极具“权奸巧诈”和“胆智才略”的政治家形象,他要比历史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读起来更是饶有韵味。

但曹操一生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他为什么不能统一全国呢?

曹操作为旧秩序的恢复者,仅仅完成中国北方的秩序重建,这是不完整的。为什么曹操完成不了全天下的统一呢?在统一天下的进程受阻之后,曹操的政治理念又有怎样改变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时的格局和历史的走向。战争过程大家都很熟悉。公元208年年初,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的乌桓,之后就准备南下。当年7月,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8月刘表病逝,9月荆州投降。10月,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12月周瑜火攻成功,曹操退走。周瑜追到南郡城下和曹仁对峙一年之后,曹仁退走,荆州被瓜分。

如果单看这场战争,它就是一个纯军事领域的胜负。表面上看,曹操如果在战争中获胜,天下就可以重新统一。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赤壁之战的深层原因是南方的综合实力足以抗衡北方。在东汉末年以前,北方一直是经济和政治中心,经济和人口水平都远远高于南方。所以,从社会实力上来说,南方无法同北方抗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当时,东南方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还无法对抗北方的西汉政府。

不过,这种情况在东汉末年时发生了改变。从当时的数据记载就可以看出,南方的经济和人口都迅速超过了北方。

比如,当时关中地区的人口,从原先的200万锐减到了50万。而南方荆州和扬州的人口都激增了50%以上。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比如瘟疫、战乱和饥荒,都主要在北方发生。因此,北方的很多人口都逃到南方避难。甚至很多名人,都是这个时期从北方迁到南方的。比如,诸葛亮一家就是从徐州迁往荆州的。所以,虽然当时的南方人口和经济在总量上比不上北方,但是北方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了。这就为“南北对峙”局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对南方的几次进攻都没有成果。例如,211年的濡须之战。曹操和孙权相持几个月,互有胜负,最后只能相约撤军。而217年的汉中之战,更是让曹操经历了“赤壁”以后的最大失败。不仅损兵折将,还丢失了汉中地区。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当时,北方要统一南方,已经没有了优势。曹操想短时间内统一天下,已经不可能了,他必须接受南北对峙的现实。

在认清这些现实之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他一心希望恢复统一的秩序,但当他意识到,统一南方已经变得不可能以后,这个时候曹操就必须要想另外一件事情了,这就是如何将现有的成果稳定下来。

首先,北方的秩序是曹操一手恢复的。在个人心理上,曹操不可能把这个成果拱手让给汉献帝。其次,此时的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单凭汉献帝的个人能力和权威,已经根本没有办法独自将这个局面维持下去了。所以,在当时的局势下,要巩固北方已有的社会秩序,除了曹操,再没有第二个人了。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注意,这里说的是“设使国家无有孤”,而不是“设使国家无有献帝”。所以,这本书认为,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开始着手要把“刘氏天下”彻底变成“曹氏天下”了。那么,曹操是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的呢?

“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的事,这个时候曹操仅仅是丞相,身份还是汉朝臣子。而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提升明显加快了。到了212年的时候,曹操就获得了“剑履上殿”的待遇,也就是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佩带宝剑,这可是当年开国元老萧何才有的待遇。一年之后,曹操又加封“公爵”,正式成立了魏国。到了216年,他又从公爵升为王爵,并且享受皇帝规格的礼仪和服饰。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实际上的“无冕之皇”了,距离“称帝”仅有半步之遥。

在曹操为称帝做准备的过程中,他和很多人都产生了矛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荀彧。荀彧是世家大族出身,家族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在恢复汉家秩序这一点上,荀彧和曹操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为此,荀彧不仅舍袁绍而投奔曹操,而且还为曹操引荐了很多人才,比如钟繇、陈群、郭嘉。同时,在曹操征战的过程中,荀彧也起到了很多关键的作用。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荀彧镇守许昌,还有,帮助曹操渡过兖州危机等等。可以说荀彧之于曹操,就像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但是,荀彧的理想是帮曹操恢复秩序,而不是帮曹操实现野心。因此,当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变化,称帝的野心暴露之后,二人之间就有了分歧。在曹操要晋封为魏公这件事上,荀彧坚决反对,最后郁郁而终。

在明白这个过程之后,我们才能看懂曹操最著名的那篇文章,也就是《述志令》,意思是讲述自己的志向。这篇文章算得上是曹操的半个自传。在文章里,曹操说,年轻的时候,我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最大的志向就是当一个郡守,能做到保境安民就可以了。后来,志向变大了,想征讨四方,建功立业,做个征西将军。可现在我的地位和权力都超过了征西将军,可以比肩齐桓公、晋文公,甚至周文王了。很多人都希望我放开权力,但这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意思是,你们只看到了我的野心,却没有看到全天下还有很多比我野心更大的人。没有我,天下只会比现在更乱。

所以,曹操政治理念的改变和他野心的扩大,既是曹操自己政治欲望膨胀的结果,也是他的处境变化的结果。他的这个处境,就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以及天下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的形势。因此,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发展的重心是对外征服和扩张。而在赤壁战败以后,曹操开始转向内在的政治发展了。这才有了,一路从魏公到魏王,最后由曹丕称帝的过程。

今天我们再读曹操,并不仅仅是读他这个人,去分辨他究竟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简单的词汇描述清楚,现实中也一样。由于时代久远造成的信息缺失,我们印象中的曹操其实都是抽象化的曹操。而很难了解他所面临的环境、实际和他的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