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大变革方案(吹响宽信用的号角)

作为今年宏观主线之一,“宽信用”受到各方高度重视。目前,尽管信贷总量开始企稳,但中长期贷款持续下滑问题仍然突出。金融周期下行阶段,“宽信用”目标如何实现,市场存在分歧。

作为全球央行观察报告的第五篇,本文延续该系列的研究方法,通过回顾2012-2015年信贷收缩期间央行“宽信用”做法,为推测下一步政策动向提供依据。对比发现,两次“宽信用”在需求侧存在相似之处,但供给侧却差别明显。对此,央行改变之前注重化解供给侧约束的做法,将重点集中在修复贷款需求。本周出台的央行23条,其核心即是推进“宽信用”、激励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输血”。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思路:

一是优化房地产宏观审慎政策,重新支持银行保障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稳住信贷存量大盘;

二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降低利率 分担风险”的方式激励银行向绿色、科创、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创造信贷增量。

当前,信贷需求偏弱的成因复杂:一方面,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行叠加金融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构成了信贷走弱的趋势背景;另一方面,政策调控下信贷供求出现错配,加剧了信贷下滑趋势。

解铃还须系铃人。面对日益严峻的“宽信用”形势,短期内要扭转信贷滑坡趋势,还是要从优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两项入手。对于前者,国内部分城市已放宽了房贷限制,此次央行23号文强调“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说明房地产政策宽松的方向明确;对于后者,财政部部长在16日的讲话中表示,“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赤字率、债务结构和支出政策,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推测政府债发行或有扩张空间,而央行23号文重提支持银行按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可能激发新的信用创造需求。二者联动下,信贷总量企稳态势将得到巩固,中长期信贷增速或于三季度触底回升,“宽信用”已经不远。

作为央行“双支柱”政策,货币政策在“宽信用”过程中也不会缺席。但考虑到美联储超常规政策紧缩与下半年国内物价形势,货币政策的放松空间将不及宏观审慎,但其仍可通过压降银行负债端利率的方式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激发贷款需求。在此过程中,数量型政策可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待外汇市场形势缓和后或可迎来宽松良机。

上述政策虽能起到逆周期调节作用,但要扭转信贷长期下滑趋势,还需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但此过程相对漫长,见效尚需时日。

(作者为招商证券发展中心副总经理谢亚轩)

信用创造大变革方案(吹响宽信用的号角)(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