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坚持不放弃(沉默不代表服从)

道德经中坚持不放弃(沉默不代表服从)(1)

一、

鲁迅说过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再或者一个群体,都是如此,不要让他们处在完全沉默的状态。沉默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并不代表完全服从,也或许是在“积累”。

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难以修复的裂痕,最终会形成一个永远无法挽回的灾祸。

要给一个问题留一个出口,这个出口是让大家各抒己见的地方,说出不同的声音,释放自己负面的情绪,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否则就会恶化。

比如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人的情绪需要一个释放点,哪怕是撒泼打滚都可以,但是不要让他完全闭嘴,即便对于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来说,都需要一个释放口,否则他会被憋“疯”的。

一个群体也是如此,不要让下面的人完全保持沉默,要让他们各抒己见,听到他们的声音。

小的声音出现了,小的问题也就跟着出现了,大的问题自然也就消失了。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企图用压迫的方式让对方保持沉默,那么对方一定会在沉默中爆发。

就像一个被教育的孩子一样,当你完全压迫孩子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个孩子会形成让你无法接受的逆反心理。

道德经中坚持不放弃(沉默不代表服从)(2)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这句话就是说:民众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威胁恐吓他们呢?如果民众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我依法杀掉他们,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发,很多统治者都喜欢用暴力的方式去制止祸乱,甚至以武力解决。

而老子针对于这些混乱的局面和不健全的惩罚制度提出忠告,认为:如果杀戮能够解决问题的话,那直接设置可以屠杀的地方,不就天下太平了吗,但是真相并不是如此,压迫带来的绝对不是完全的沉默。

因为人最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不能更好的去生存,强姿态的压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最应该做的是引出问题和疏通问题。

道德经中坚持不放弃(沉默不代表服从)(3)

二、

在春秋时期,郑国人设立了一个地方叫“乡校”,乡校就是古代民间的公共场所,可以做学校使用,也可以当作大家在一起开会的地方。

有一天,郑国人在乡校里面聚会,谈论国家政事,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取消了吧?”

子产这个时候说:“为什么,现在大家把事做好了之后就到那里,一起来谈论政事的好坏,认为好的就推行,坏的就改掉,乡校等于说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呢?我听说尽力做善事能减少怨恨,没有听说摆出权威能防止怨恨,权威虽然能够解决制止议论,但是就像防止河水一样,水来了会伤害很多人,我不能挽救,不如把水稍微放掉一点,疏通一下。”

然明这个时候听了,就说:“您确实可以成就大事了,我实在是没有才能,但是我现在才明白,如果这样做下去,确实对郑国有利。”

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都需要设置一个“乡校”的位置,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释放那些负面的力量,找出负面的问题。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治水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堵,而是疏通,只有疏通了之后,这个祸患才能释放,如果只是简单的以为压迫就能解决问题,总有一天,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会让你感受到压迫而带来反抗的威力。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不是以强势的手段压迫问题的存在,而是找出问题,甚至给问题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顺应问题本身的规律,去解决问题的根源,这样的方式胜过所有的压迫和逃避。

道德经中坚持不放弃(沉默不代表服从)(4)

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不存在高低之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却存在阶级之分。下层之中存在的声音,上层是听不见的,所以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乡校”,就像是会议室一样。

会议室不仅是部署命令的地方,也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只有解决小的问题,容纳一些不该有的声音存在,这个团队才能逐渐步入正轨。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