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得大自在(书圣王羲之一遇)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其出神入化书法技艺的公允评价;《兰亭集序》一出,"天下第一行书"也早已名动天下。


王羲之得大自在(书圣王羲之一遇)(1)

《兰亭集序》帖本资料(香港中文大学馆藏版)

正是这样,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如今可谓妇孺皆知。其为人洒脱豁达、不重功名的一面也是历来受人称道。不过,山有多峰,人有多面,王羲之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后人了解并且引以为鉴。

这个不足之处,就体现在他对待王蓝田(与羲之同时代的一代名臣名士王述字蓝田)的态度上——傲慢无礼地轻视蔑视,甚至造成了两家之间的隔阂仇怨,以致于《世说新语·仇隙》里面专有一节来述说两人怨隙: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向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这一节开篇就先下定论,王羲之向来看不起王述,在王述晚年名声功业更重的时候,羲之更是愤愤不平。接下来就叙述了二人结怨表现:

第一点、王述至孝,在会稽郡守任上遭遇母丧,于是按礼制守丧,羲之作为接任者,多次声称前去吊唁,但最后都不去;好不容易大驾到来,不等通告自入灵堂,王述等孝子已经在痛哭迎礼了,羲之却又不到跟前、径直离开。(这就是当其母之灵而羞辱王述了,无疑于奇耻大辱,逸少的确过分了啊,怪不得双方开始结下梁子)

第二点,王述后来升任扬州刺史,是会稽郡守的上级,羲之当时任会稽太守,心理颇有不满。于是在刚得到消息而蓝田的朝廷任命还未正式下达之前,就派一手下到朝廷请求,把会稽从扬州治下分出来划归越州。但所派之人可能词不达意、能力欠缺,事情没有办成,反而被时人讥笑;王蓝田暗暗派人调查会稽郡内诸多不法之事,让逸少自己处理好。——这一点说明,王述心胸还是比较开阔的,做事还留有余地。

第三点,结合《晋书·王羲之传》相关记载,羲之对居于蓝田之下深以为耻,竟然到父母庐墓前发毒誓称决绝仕途:


王羲之得大自在(书圣王羲之一遇)(2)

《晋书·王羲之传》对蓝田、羲之仇怨记载(与《世说新语》大体相同而更细致)

《晋书》甚至还记载说羲之竟把地位、名望不如蓝田迁怪到儿子们身上,说难道是由于你们这些儿子们都不如蓝田的儿子王坦之的缘故吗?

应该说,这个迁怪是本末倒置、毫无道理可言的,但也陈述了一个事实:王述的儿子坦之的确优秀,至少暂时比王献之、微之等人“混得好”——曾任桓温长史,在桓温病逝后,任侍中、中书令,与谢安等人共同辅政,堪称一代名臣。

少负盛名、因书法名满天下、为人豁达淡泊功名的王羲之,一遇到王蓝田,为何就“风格大变”,显得心胸并不宽广,反倒很在意功名评鉴呢?

这是一个掩盖在“书圣”光环之下,曾被我们很多人忽略但却很有意思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只能根据二人的家世、性格、中年后声望等方面,做一个大体的推测。

首先,王蓝田与王羲之成长经历很相似,世人不免很容易把他们两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据《晋书》记载,两人都是出身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性格上有不同凡人之处,多得长辈王导、庾亮、周顗等人评鉴、提携,我们且看《王述传》:


王羲之得大自在(书圣王羲之一遇)(3)

《晋书·王述传》记载截图

大概是王述父亲王承早逝后家道中落,而羲之家伯父王导、王敦实力强大,在魏晋时代讲求士阀门第风气极盛,王羲之可能对王述表现出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这在当时,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里有一个旁证,出自《世说新语·贤媛》,内容是王羲之夫人郗璿(xuán)告诫她的两个弟弟郗愔、郗昙说:“王羲之见谢安、谢万二人来了,翻箱倒柜,盛情招待;见到你们来了,平平淡淡。你们以后不要再来了。 ”

王羲之对也是渡江后名门望族的郗家的两位小舅子,尚且如此对待,更何况是对王述这样的衰落家族?

还有一个例子,同样出自《世说·贤媛》: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王凝之的夫人就是谢安侄女谢道韫,身负“咏絮”之才、名闻天下,连她这样的才女都不能跳出门第的束缚,可见当时这种门第观念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其次,可能是两人性格差异太大,“王蓝田性急”(但为人宽容)为一时典故,王羲之性格则显得安闲平淡(但实则有偏狭之嫌)。

对“王蓝田性急”,王羲之正好进行了评价,而这个评价也正好反映出王羲之对王蓝田的极度蔑视——连蓝田的父亲王承(字安期)都毫不客气的批评,说即使是其父王安期这样做,都毫无豪放之处,何况是他的儿子王蓝田呢?——这个评价,个人以为,用语太过于刻薄、不留情面了!

王羲之得大自在(书圣王羲之一遇)(4)

王蓝田性急,王羲之对此评价很低

再次,羲之成名很早,十几岁时就豁达机智,吸引了士族的目光,但走到人生的中年之后,突然发现,声望却被蓝田比下去了,而王蓝田直到三十而立之年还被世人称为“呆痴”呢!

这种巨大的落差,未免让逸少心态有所失衡,所以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几个儿子训斥了一顿。

像“东床快婿”这样大家熟知的典故,姑且不用再说。请看另一个羲之不到十岁时的故事,真是“机智如他”,令人惊叹:


王羲之得大自在(书圣王羲之一遇)(5)

《世说新语·假谲》记载羲之早年机智

当然,所谓书圣的“一遇'蓝田'心胸狭”,仅仅是其为人的一个极小的侧面,而且,人无完人,这个极小侧面也并不妨碍他其余方面人格,尤其是其书法成就的空前绝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