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故事(武松打虎的故事)

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之中,武松的首秀是景阳冈打虎,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景阳冈打虎是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来都无法望其项背但是武松打虎的背后隐藏着古代中国一个奇怪的灾害,虎灾,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武松打虎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武松打虎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故事(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打虎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故事

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之中,武松的首秀是景阳冈打虎,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景阳冈打虎是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来都无法望其项背。但是武松打虎的背后隐藏着古代中国一个奇怪的灾害,虎灾。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国人对虎感情很是复杂,爱恨交加,为虎作伥、养虎为患、谈虎色变。虎灾的频发是时人的梦魇,自春秋战国起,即史不绝书。

中国人打虎的历史很悠久,大概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甲骨文和兽骨的记录上了。远古社会,人与虎的距离很近,为了生存人虎之间免不了有冲突。例如“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讲的就是周武王狩猎的事情,春秋时期孔子路过泰山脚下,见老虎伤人的事情感慨万千,说出千古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秦汉后,农业开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加上战争不断,打虎除了是帝王的爱好,也是将军们展现实力的资本,例如西汉时的飞将军李广,就有射石搏虎的记载,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说的就是三国孙权的娱乐方式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进步,人虎冲突更是有增无减,一些传奇小说中也充斥着虎吃人、人打虎的镜头。一些民间猎人由于长期狩猎,总结出了一套打虎办法,甚至以此为业。比较出名的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历史上杭州确有武松此人,但在正规的史籍资料中并没有其打虎的记载,相反民间故事中就有很多。关于武松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虎患严重,百姓迫切希望出现打虎英雄。

明清时期,人口快速膨胀,土地资源严重紧张,山林资源也被大面积地破坏,虎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仅以东南地区为例,明清时期此地区出现虎患514次,是前一千年该地区发生虎患次数的85倍,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更为可怕的是,人虎冲突的频率几乎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演越烈。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上海也曾经是个老虎出没的地方。例如正统二年(1437年),宝山吴淞附近有白额虎,伤65人,堪称是单只老虎伤人最多一次,虎患这么严重,民间和官府都不得不想尽办法捕杀老虎。

与明以前的打虎行动有着明显不同的是,从乾隆年间开始,政府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猎虎,不但征调官兵、差役打虎,还会招募猎户打虎,当然也少不了施德政、作祷虎文驱虎等迷信措施。

明清时期的虎患如此猖獗,说明虎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人为的极大破坏,人与虎的矛盾到了对抗性的地步,要么虎吃人,要么人杀虎,到了最近的百余年,猎枪等现代化武器的出现,以及各种消灭害兽的运动,对老虎的种群,特别是华南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这个时候人们已意识到万物和谐的重要,选择了和解,并采取积极行动,保护这一珍贵物种,保护现有的老虎种群,让华南虎的悲剧不再上演,就是保护大自然的生物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