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

明朝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设定符合人们对于一个硬核封建王朝的所有幻想。曾经的明朝水师也是十分强大的,明朝水师在明朝初期一度成为世界海上霸主。

明朝水师难逢对手的鼎盛时期

明朝是一个重视外交的国家,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就一直希望与邻国搞好关系。只可惜,沿海地区一直不太平,倭寇、海盗一直都是祸患。

明朝水师起源于朱元璋的巢湖水师,曾是朱元璋两大主力水师之一。明朝水师的鼎盛时期是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期,也就是明成祖时期。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1)

明朝水师


当时的明朝水师,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2015年,明朝水师被美媒评为“世界史上最强五大海军之一”,称明朝的造船技术当时已经领先了欧洲一千年。里面介绍了郑和率两百余艘远洋海船七下西洋的盛况,事实上,当时郑和船队只是明朝水师的一小部分。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水师达到鼎盛时期,一共拥有3800艘不同用途的船。庞大的水师船队中,包含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还有400艘船驻扎南京,400艘漕船负责运粮。还有250艘大型船只作为远洋宝船,那是一支带有海上护卫队和警戒执法战船的高机动性船队,郑和下西洋自然就是用的远洋船队。

《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史料中的"大舶",就是指的远洋宝船,作为远洋船队主体,宝船共有62艘,加上运送战马的"马船"、运送粮食的"粮船",运送人的"坐船",以及用于作战的"战船",一共有两百余艘。可谓是浩浩荡荡,无比威风。郑和的船队,作为一个窗口向世界展示了大明国威。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2)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郑和航海图》中记载了530个地名,50多条航线,这就是世界地图最早的雏形。船员们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学到了一些先进的航海技术。郑和的副将洪保和周满比麦哲伦抵达南美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英国皇家潜水艇司令的凯文·孟席斯曾称中国明朝的郑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72年。

明朝水师的战斗力和规模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水平的,十四世纪,还没找到状态的欧洲各国,想要撼动明朝水师的地位,简直毫无可能性。尽管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各国对这个"遍地黄金"的东方宝藏国家垂涎不已。但理智告诉他们,当时的他们也就只能看看。

明朝水师善用火器,这足以体现出明朝水上作战的先进性。明朝人茅元仪所作的《武备志》中这样描述明朝水师: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3)

明朝战船

"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即使中矣,亦无几何,但可假次以吓敌人之心胆耳。所恃者有二: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

由此可见,明朝人在海上作战的战术中对火器的运用有很独到的见解。只可惜这样的兵书,在乾隆年间被列为了禁书。

"帅不过三秒"的明朝水师在郑和下西洋后进入快速衰落期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与海外各国搞好了外交关系,使大明威名远扬,而且还狠狠打击了海盗和倭寇,维护了沿海地区的稳定和海上秩序。此时的欧洲船队还不成规模,无组织无纪律。"地圆说"被欧洲地理界认可后,欧洲人对地球和海洋的兴趣越来越大,哥伦布等人对地圆说深信不疑。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4)

“地圆说”使欧洲对海洋越来越感兴趣


再说明朝水师,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结束,明朝水师从十五世纪中期开始极速衰落。我为什么用极速 二字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惨状:

一、守备力量空虚

嘉靖中期,沿海卫所严重空虚,广州七卫缺额69.8%,福建镇海卫缺额76.1%,作为明朝职业海军的卫军是明朝水师的主要作战队伍,因为待遇被层层盘剥,不仅俸禄被降到每月1石,还经常拖欠工资,于是吃不饱的卫军纷纷选择逃亡,沿海卫所变成了一个个空壳。有想法的士兵都逃亡了,剩下的也不乏一些士气低落,朝三暮四之辈,战力大不如从前。

二、装备老化严重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5)

破败的战船

海军人数减少的同时,舰船也在加速老化。举个例子:浙江船队在明朝十五世纪初期有七百艘战船,到了十五世纪中期只剩下不足四百艘,到了十五世纪末期只剩一百多艘,而到了十六世纪初期仅剩三艘。战船的造船技术几乎停滞不前,用旧船拆下来的材料重新利用也是见怪不怪。

三、海防线的收缩使明朝海防系统自动瓦解

仁宣之治,明朝进入一段以休养生息为主的时期。因为倭寇和海盗祸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明朝海防线开始收缩,大型战舰也停止建造。明朝对海洋丧失了兴趣,召回远洋船队,岛屿基地废置。从此,明朝水师庞大的海防系统自动瓦解。"禁海"政策的实施,使海外各国与明朝的通商严重受阻。

衰败原因分析

明朝水师的衰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明朝并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海上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6)

明朝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内陆为主的国家。虽然沿海有倭寇,但是对抗蒙古高原的游牧骑兵才是当时的重中之重。明朝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对北部内陆地区的作战上,人口中心也在北方,所以对沿海地区越来越不重视。自然,对海洋也是越来越不重视。明朝中期,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只要有资金需求,首先想到的就是削减水师用度,以作填补。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但是大明丝毫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妥。

1425年,下西洋活动停止后,经费被用作了皇室成员的赏赐。

1436年,削减大明水师战舰的制造数量,经费居然被用于修建皇家陵园。

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过度自信,缺乏海权观念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的极度自信。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郑和下西洋转了一圈,并未发现任何能与大明抗衡的国家,所以没必要在意那些海外小国。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7)

郑和下西洋航线

郑和空有一腔对海上探索的热血,面对的是一个严重缺失海权观念的封建王朝。他们认为海外的世界太大了,完全没有必要在那里浪费精力。郑和曾有机会控制马六甲海峡,锡兰和爪哇等地的主权,从而主导亚欧航路。但是,明朝对于这样的海上战略要地选择了放弃。如果控制了这些地区,葡萄牙想进入远东连门都没有。

海权意识淡薄,中国中心论,内陆地区的战乱,对水师的不重视使大明水师在十五世纪中期极速衰落。

三、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十五世纪,欧洲各国对海上的探索热情越来越兴盛。葡萄牙王子创立了一所航海学校,培养了一批绘制海图的人才。靠着绘制的海图,他们到达了一个又一个的地方,并霸占了这些地方。

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一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环球航线,这个时代被称为"大航海时代"。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8)

欧洲“大航海时代”航线图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就停止了对海洋和未知地域的探索,但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样的海上霸主,却一直觊觎大明这个东方的宝藏之地。

大航海时代后的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明朝水师比较有代表性的对外海战:

一、十六世纪初对葡萄牙的海战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上拥有绝对的发言权。明正德16年和嘉靖元年,葡萄牙在广州地区与明朝水师进行了两次战争,分别是1521年的屯门海战和1522年的西草湾战争。葡萄牙企图用武力迫使明朝开关贸易,但是两次战争葡萄牙都以失败告终。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9)

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势力分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明朝水师在十六世纪极速衰落,但是对付当时的欧洲海上霸主还是很轻松的。在打葡萄牙的战争中,虽然明朝大获全胜,但是西方的武器已经领先明朝很多。明朝对在战争中缴获的佛郎机火炮、西洋火绳枪在战后进行大量仿制,使明朝水师战力在明朝后期又有了些许回升。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10)

屯门海战

二、十六世纪末联合朝鲜痛击日本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朝水师联朝抗日,全歼日本舰队,使倭寇在此后的三百年里再也不敢造次。

三、十七世纪对荷兰的战争

十七世纪,自1581年荷兰脱离西班牙后迅速崛起,鼎盛时期有一万五千艘船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成为新一代的欧洲海上霸主。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11)

十七世纪荷兰的殖民活动

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舰队开始对明朝发起挑衅,荷兰仅用七艘军舰和九百海军就钳制住了明朝水师,使之不能出动。为驱逐荷兰人,明朝对荷兰发起澎湖之战。僵持近两年后,天启四年九月,明军共出动兵船两百艘,一万海军,交战七个月才将荷兰人赶出澎湖。

《澎湖厅志》中这样描述:"(红木埕城)炮楼坚致如铁,巡抚南宫益,遣兵攻之,贼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军以药轰之,楼倾下海。"

由此可见,荷兰工御防事固若金汤,此时的明朝水师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彼时明初那支可以气吞山海的大型舰队,早已不复存在,明朝水师在明朝后期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海上防御船队。

1633年的料罗湾海战是明朝最后一次与荷兰作战。此时距离大明灭亡只有十一年,明朝在经历了连年的天灾之后,经济虚耗,国力衰败,统治腐朽。荷兰的武器已经领先明朝很多,1633年7月,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亲率十三艘荷兰战舰突袭明朝沿海,要求明朝停止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只与荷兰进行贸易往来。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12)

料罗湾海战普特曼斯舰队位置


要注意的是,这次明朝水师的作战与以往不同,因为主力已经变成了被明朝招安的海盗头子郑芝龙。郑芝龙曾建立起一支民间的海上武装力量,在明朝后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料罗湾海战明朝险胜。如果没有郑芝龙的五十艘大型帆船,明朝水师的一百艘小船必败无疑。这一百艘小船,被郑芝龙直接点燃做成火船,作为敢死队直接冲向庞大的荷兰战船。

料罗湾海战的胜利,是大明水师的一次回光返照,虽然胜利了,但实际上此时的欧洲海军实力已经远超明朝。

明朝时期战船发展

一、停滞不前的明朝战船建设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的造船技术达到巅峰,与同时期的世界各国相比,明朝的宝船可以称为"巨舟"。但是,从宣德年间以后,明朝随着海上活动的结束,便不再大量造船,船只逐渐转向小型化。几十年后,造船的工匠老去,甚至连手艺都没有穿承下去,因此,建造大型船舶的技术逐渐失传。

二、西方战舰的迅速发展

大航海时期的西方国家,由于海上活动的频繁,在互相争夺地盘的过程中,大大加速了他们造船技术的发展。15世纪到17世纪,西方流行的盖伦战舰,是一种大型三桅帆船,具有两层甲板。15世纪末,欧洲的战舰就能载重千吨,可承载数十门的大炮。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13)

十七世纪的盖伦战舰


欧洲各国在争夺海上主权的过程中,互相借鉴,17世纪初,荷兰已经能借鉴西班牙无敌舰队造出可以承载20-30门大炮的疾行战舰,具有高机动性,阻力小,载重大且灵活的优点。如此先进的战舰和海上作战技术,才使荷兰有了对抗明朝水师以少敌多的底气。

《明史.卷三二五.和兰传》中描述荷兰新型战舰:"舟长三十丈,广六丈,厚二尺余,树五桅,后为三层楼。旁设小囱置铜炮。桅下置二丈巨铁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三、武器发展存在悬殊但并不致命

在武器装备上,从十六世纪开始,明朝火器研究的热乎劲就过去了。西方对此投入大量的精力,逐渐赶超明朝,取代了明朝火器世界第一的地位。虽然明朝在缴获了西方的佛郎机大炮和红夷大炮后,对其进行仿制和改进,在武器上并没有落后西方太多。但是无奈明朝的造船技术太落后了,这是绝对的硬伤。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14)

佛郎机大炮


曾经的海上霸主,最终成为一个沉入海底的传说

明朝曾经拥有一支足以震撼世界的强大船队,武器、船只、海军数量、战术都遥遥领先。但是,明朝对海洋主权和水师力量的淡泊态度,使大明水师实力急速下降。当然,这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明朝海上霸主的地位最终被后来居上的欧洲国家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是必然要发生的。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原因(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料罗湾海战)(15)

鼎盛时期的大明水师


所谓此消彼长,欧洲国家对海洋和未知区域的探索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这使他们在互相角逐的过程中实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在军事实力、战略战术、武器装备、造船技术等各方面都远远的超过了明朝。

明朝水师,这个曾经的海上霸主,就像一个传说,被时代的洪流卷入了海底!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三二五.和兰传》

《澎湖厅志》

《明史.郑和传》

《武备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