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

《道德经》随堂笔记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1)

第九章:功成身退(泰极否来)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随堂笔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也就是适可而止,然后是“冒号”。《道德经》的这种读法很多人都没发现,因为一开始很多是总体的概括,是个标题。“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所以这章讲的道理是“不盈”,“盈”就是满的意思,凡事务求满,就像我们说“食无求饱”一样,不要吃撑了,不要吃的太饱,“满招损,谦受益”,这章主要就讲“不满”。

我们看老子在一开始拿一个装水的容器来比喻,把它装得满满的,一点儿都空间都不剩,然后再端着走路,这就麻烦了。比如说大家拿一个盘子把水装满了,端起来走路试试,不仅战战兢兢,而且还老往外洒。这样还不如适可而止的时候,走路就走得轻松了还不会外溢,拿这个来做比喻,讲了一个什么事儿呢?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叫“欲壑难填”。所以有些事情贪多的时候,就要出问题的。有一个故事大家可能也听过,小的时候的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它是讲了这一家有哥俩,按照中国的那种传统的故事的格局,一家哥俩,有一个聪明,有一个极笨但是很诚实,最后结局都是那个诚实的人获胜。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结构。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兄弟俩父亲去世的时候把地分给这哥俩了,结果弟弟的好地都被哥哥骗走了,弟弟就剩下那么一块贫瘠的地,只能种粗粮的地。弟弟就准备种高粱,可是他没有种子,于是就像哥哥去借。哥哥心地不好,把那种子都给炒熟了,但是有一粒种子落在了锅外边,弟弟拿回去把这粮食一种,结果就长了一颗高粱。弟弟天天给这个高粱浇水守护,到了快要收获的时候,飞来了一只鹰把高粱给叼走了。弟弟就非常伤心,一年的辛苦就这么被叼走了,边哭边跟着跑,结果到了一个金山。弟弟看到这么多金子,就拿了一点,完了鹰带他就回来了。有了金子家里当然就富裕了,哥哥就觉得奇怪了就问弟弟,弟弟就如实告诉哥哥,哥哥听了也仿效,也弄了这些种子炒,故意留一粒种子在外边儿,种到地里边也是长出一棵高粱的时候,这个老鹰也来了,把高粱叼走了,哥哥就一起跟着。到了金山那儿可就走不了了,到处都是金子,老鹰催他赶快离开,他就不走一直往身上装,能装的地方都装,结果太阳出来了,就把哥哥晒化了。这是民间故事讲的道理,和我们文化里面东西非常吻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适可而止就好。下面这几个讲的都是“不盈”的道理。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2)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个“锐”就是满。就像锥子尖做得非常锋利,就是像满的方面方向发展,打磨的非常锋利,一碰就断了。我们小学的时候削铅笔,老觉得那个铅笔尖儿不尖,削啊削,最后就削地只剩下铅笔头,因为削到了极端尖利的时候,它就断掉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有的本子,把这个“揣”注音为chuí。这个很好,就是锤制、打磨。把它磨得非常的锋利,这个东西就难以长久了。所以大家注意在《道德经》里面他非常强调这个智慧,因为《道德经》强调一个事情的时候,他会通过几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重复,一种方式就是到最后强调,这个“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就是他重复的内容。大家看五十六章十二个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个人锋芒太外漏,凡事不懂得委婉迂回,谦让圆润,“不可长保”。有的人恃才傲物。有的人恃贵而骄,有的人为自己的位置高而耀武扬威,这都是一种满的表现,没有智慧的表现,这是五十六章的重复。再看第四章也有这十二个字。这可不是印书的时候印重复了,这是有意的强调。“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不是在讲“不盈”的道理吗?“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是用起来的时候,它的智慧非常的深远,它是万事万物的宗旨。我们中国人讲的万事万物的宗旨,用的就是这个“道”。中国人最高的宗旨“大道之行”用的就是这个“道”,所以中国人经常说:我“知道”了。不要小看这两个字,就知道了,不是简单的只听到了就叫知道了,得从内心的对它的了解。再往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解决万事万物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看。在这本书里边,比如说第九章叫“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是在第四章里面就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十五章里的最后一句话“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大家别怕麻烦,随手找一下这几句话,因为这个“不盈”就是不满,这是《道德经》里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与智慧。不管《道德经》有多少的注解本,大家公认的经典本只有两本。一本就是河上公的本子叫“河本”,另外一个经典本就是我们用的王弼的本子。不同的版本语句都有很多的不一样,这个大家如果拿到的本子和我们说的语气不一样的时候,大家可以改一下。王弼的本子的语句是比较符合老子的原来这本书的精神实质。毛泽东说过,老子王弼本最好。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3)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个厉害了,人对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可是大家知道古人为什么讲过“宁贫勿富”,就是处在“贫”的状态的时候,适中的状态的时候,其实比那种大富大贵危险要小得多,古往今来,不要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中国历史上有“五世而斩”的定律。一个家富到五代的时候就被拦腰斩断了,“富不过五代”,现在更狠,叫“富不过三代”。因为一个人一旦富贵的时候,金玉满堂财富多的时候。很多不恰当、不适合的想法也就随之而来。很多的东西想守是守不住的,有个词儿叫“守财奴”,可是想守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财富这东西有聚有散,懂得正确的散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聚,所以要用动态的守才能守得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4)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也是满的表现,“富贵而骄”用我们现在的词儿讲,很明确叫炫富炫贵,骄纵骄横。“自遗其咎”会给自己留下无尽的祸殃。有的父母老认为给儿女留的越多越好,古人讲过,儿女比你能力强了,给他们留那么多干嘛,你让他自己赚。能力不如你的,你留给他财富干嘛,让他自己锻炼能力,让他们自己赚,这样他才懂得来之不易。

有一个小孩儿,他说他想回东北。别人问他为什么想回东北?他说“你看人东北人的生活,每次吃饭都是大家都聚到一块那么多的菜,哪像咱们这个样子”。他看到的是什么?他看到是他以客人的身份去到老家去做客,人家每次请客才这样吃,可他的印象就是这样人家生活天天都是这样子,他又没有这个辨别能力,你就没有让他经历那些磨难吗?所以成龙讲了个例子是说,现在小孩儿一拧水龙头热水就出来了,他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不管你热水怎么来,反正他认为到哪儿拧水龙头没有热水觉得不对,他觉得这就是理所应当的吗?这不就麻烦了。“富贵”给他的氛围是有富有贵为什么不炫耀一下,不炫耀岂不可惜,炫耀富贵的叫炫富、炫贵,留下了无尽的祸殃,这就是“自遗其咎”。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5)

最后一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成”也是满的意思。《道德经》里边讲的最高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本该如此,“自”就是本该,“然”就是如此,自然而然一个人把事情做成了,应该怎么样呢?不是让你退下来。大家以为“功成身退”就做成了赶快跑,不是这个意思,“退”就是不“居功自傲”。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用别的解释,用《道德经》本身的解释,大家看第二章不是有这句话吗?“功成而弗居”。功劳越大越淡然处之。你不要自己去宣扬,你越不说,人家倒越觉得宣传你是应该的,一个人有一点功劳,一见面儿还没等别人说,马上自己先说,大家就反感了。“功成而弗居”。这是《道德经》里面讲的“功成身退”就是把事情做成了不“居功自傲”。一个人功劳越大的时候,越感觉跟平常人一样,自己把这些东西都忘掉才能有好的这种结果,就像郭子仪那样。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6)

历史上很多人“居功自傲”。有的甚至“功高盖主”而不自知。结果不都是一样,这八个字在历史上应该救了很多人,“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唐朝的时候,在西安交大附近住过一位名人叫“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还有他。这个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给李世民立了很大的功劳。后来成了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领兵征伐朝鲜,战利品自己都私吞了,他觉得自己功劳大,给国家做了那么大的贡献,拿点儿东西他觉得没什么。李世民念他功劳大,也没有杀他,就把他职位给撤了,但这个人就极端不满,最后联合太子造反了。“年羹尧”这个人大家应该熟悉,电视剧里边和“侯君集”都是一个人扮演的,大概很多人也看出这两个人的气质应该是很相近,杜淳的父亲杜志国,也是个老演员。“年羹尧”不也是卖官吗,其实都是这样,一旦“居功自傲”的时候,行为超越了边界的时候了结果便是如此吗?老子的这些智慧是把他从人生、政治、战争概括出来的智慧,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传达给大家。像端着水一样,不要太满;像锥子尖儿一样,不要太锋利。“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才是自然而然的,天道如此,自然之道如此。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7)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8)

《道德经》的分章会让大家读起来有一些碎片化的景象。通过把每一章看完了,你再把它联系起来,看到的景致就更加全面了。所以我们看第七章讲“先后”要懂得“后其身”;第八章讲“不争”;第九章讲“不盈”就是不满。有的人一直以为“满招损,谦受益”,只是不要自满,要虚心,这太狭窄了。再看这里把这个“盈”讲出来多少条,后边儿这几条都是对它的具体的展开。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有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就是每一段的开头,一般来讲就是对这一段的整体概括,而每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对它的总结。一开始要讲什么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大家快读书的时候,每一段看一下开头,看一下结尾,半个小时可以把一本书读完。《道德经》里从一开始就这样的方式,它很多的观点我们不要把它当做并列句,而是对问题的总体说明,这种方法叫“总分法”,先一个总体的概括,下面分头来论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冒号,下面分几个八个字的论述,就像读诗歌一样。按照原来用楚国的文字写法,再加上感叹词“兮”,就变成了哲理诗了。

总结这三章重点是做事情不要求全、求满,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我们之前聊过中国的中是啥意思。“中”本身处的位置就是恰到好处。所以咱们中国人讲中庸就是“以中为用”,做事情恰到好处,不要太极端。中国人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化区别就在这一点上最明显,做事不求极端,因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泰极否(pí)来”。“否”就是否定的否(fǒu),大家不要误会,这里没有打错字,我们平常都把“否极泰来”,当做一个很正式的成语,“否极泰来”其实是不符合原貌的。读过《易经》的人都知道。第11卦“泰”卦,第12卦“否”卦,这不是“泰”向“否”转化吗?“否”要向“泰”转化,要经历64卦,还得转一圈儿回来,那得经过多么漫长的过程。所以大家注意一个好的事情,到了极端向坏的方面转化非常容易,乐极生悲非常容易,可是犯了一个错误,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向好的方面转化,要经过那么长的一个运动的过程才能够回到原来。大家不用看别的,看一下《易经》64卦的顺序发现这个问题了。“泰极否来”可以提醒我们的一切都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慎重的态度!

道德经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道德经随堂笔记09.功成身退)(9)

经典解读:

本章就“盈”、“满”与“功成身退”进行了论述。贪图功名利禄的人,总是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锋芒毕露;富贵骄纵的人,难免招来祸患。在老子看来,这些都应引以为戒。就普通人而言,谋取功名利禄不易,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善加对待则更难。

世上有两种东西是最难填满的,一个是大海,一个便是欲望。大海填不满,是因为它博大而包容;欲望填不满,却是因人性的贪婪与丑恶。欲望之火可以焚身,要想保身立命、善始善终,还是听一听老子的劝诫吧!他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世人若能依老子所言,功成不居,急流勇退,足可得以善终。然而,总是有些人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最终身败名裂。李斯贵为秦国丞相,辅助始皇帝一统海内,功业之大,足以彪炳史册,富贵权势,可谓无以复加,然而最终一步走错,遂落得身首异处。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曾经位极人臣,最终却连做一个普通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着实可悲可叹!

然而,若非大智之人,非到身败名裂之时,是很难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其实,要想做到“功成身退”,必先能够淡泊名利。须知,“反者道之动”,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变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依。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常盛不衰者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潜在着巨大的祸端。

老子精通辩证法,深知进退、荣辱、正反等是互相转化的。因而,他提醒世人,水满则溢,盛极必衰,若不及时退身,便会招致灾祸;奉劝世人,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大功告成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词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老子还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难道不是吗?一个人手中的武器越锋利,锋刃也就越薄,砍削东西也就更容易卷刃,因此这种锋利是难以长久保持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发展到极限,都必然走下坡路。所以,一个人即使功勋卓著,也要懂得谦虚;即使才华横溢,也要懂得韬光养晦。

参考:韩鹏杰《道德经说什么》

雅 瑟《道德经大全集》

全81章,陆续更新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