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每次回家父亲都给一袋花生(父亲与女儿)

原创 公众平台编辑组 郑委老师

女儿每次回家父亲都给一袋花生(父亲与女儿)(1)

前言

今天,分享“我与父亲难忘的瞬间”的是家弦和父亲的故事。

家弦的经历,可能是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女性的写照。

父母渴望家里有个男孩,女孩一方面觉得父母重男轻女,对自己不满意,另一方面又努力地扛起家里的一切,希望让父母满意。

孩子小的时候,尤其在6岁之前,他们懂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他们爱家、爱父母,但他们太小了,只能全然地满足父母的需要,而渐渐失去自我。

从家弦的分享里,我们也能看到,家弦的父亲很爱家弦,为了家和家人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家弦和姐姐也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但这个家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在用做事的方式来对对方好,而缺少了情感的流动。

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缺少情感流动,往往用“代沟”下个结论,却忽略了如何去改善。

其实,“时代不同,人性千古不变。”

我们生活的时代远不同于父辈们生活的时代,我们不能跟父母比能力、比条件、比环境,我们只需要内观自己的心,把自己放到父母的境遇和境界中,问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像父母那样?”

当你发现,你不一定能做到的时候,可能你就理解了父母,情感就会在两代人之间流动起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家弦和爸爸的故事。


正文

文 |家弦

2010年8月17日下午1:00,父亲闭上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

生于1936年的他,出生在一个拥有8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他是老七。

十四、五岁就偷偷离家跑到西藏修公路,至今在他身上仍有当年强烈紫外线照射后的印记。

三十六岁才和母亲结婚,三十七岁时生下了姐姐,五年后我来到这个世上。

在我来到这个家庭之前,父亲和母亲是幸福的,为着一个家在努力工作。

而我的出生却成了一个转折点,渴望儿子的父亲看到的是另一个女儿的出生,对家的认识、对家的奉献可能在此时变了。

在我有记忆的岁月里,我的家就和别人的不一样,所以,当我大学去室友家中,看到和睦的家人关系,我羡慕不已。

虽然这样,但我还是记住仅有两次我们全家的集体出游,一次是南温泉,一次是北温泉。

对于在乡镇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外出足够让我们期盼、兴奋、显摆了。

初二的时候,坐在后排的我看黑板模糊了,父亲带我到城里配了眼镜,还带我到南坪新开的游乐园坐了一次过山车。

我全程闭着眼睛,不知道坐在旁边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体验,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到体会父亲感受的时候。

我的童年,看到更多的是母亲辛勤劳作,而我最大的心愿是父亲也能和母亲一样心里有这个家,为这个家全心地付出。

从读高中起,每个月我都给父亲写一封信。

我想,尽管我是一个转折点,也只能凭我的努力,才能让父亲体会到我的出生,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糟糕。

  • 在考取大学请客的那天,父亲和母亲是快乐的;
  •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把钱交给父亲的时候,他是欣慰的;
  • 在父亲最后的几年,特别是瘫痪的一年里,姐姐和我都没有放弃对他的照顾,我想父亲是知足的。

父亲的大部分时间,在验证女儿与儿子的不同和相同。

有时,我和姐姐讲到父亲,讲到我们的童年,无不酸楚,但是无论怎样,父亲还是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父亲60岁的时候,在一次意外中摔伤了大腿,从此只能依靠拐棍行走了,身体大不如前。

在最后几年里,父亲和母亲结束了家里的小生意,搬来与我同住,同时照顾外孙,小生命的存在总让老人高兴,就这样过了五年。

母亲生病后,姐姐和姐夫放弃生意,回来照顾他们。

在这时,父亲也瘫痪了,长期卧床让他的身体逐渐萎缩,也预示着这天会很快到来。

一个月前,父亲说想来我家,于是接来和我一起住。

父亲已经完全不能自理了,无论坐还是躺,都得抱他,到后来,他连坐椅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躺在床上。

长期躺卧和糖尿病并发症,让他身上到处都是溃烂的洞,每天用盐水清洗、擦药,也只能暂缓伤口继续溃烂。

父亲听力也大不如前了,就连说话都很艰难。走之前,他唯一记得的是我们全家人的名字,能一一喊出来。

父亲的后事,在亲友的帮助下,料理妥当。

回到家里,我仍没觉得父亲就这样走了,看到他的床还在书房,他的枕头还晾晒在花园,一个活生生的亲人,就这样没有了。

躺在沙发上,迷糊中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抱起父亲到山上去,抱在手中的父亲变成一个大的包裹,我到处找父亲却找不到。

姐姐打电话来,说她回家后也是一直想着父亲。

对于我俩来说,父亲的离世都是让我们隐隐的痛。

再见了父亲,再见了爸爸。

女儿每次回家父亲都给一袋花生(父亲与女儿)(2)

最后,我们想对家弦说,爸爸虽然走了,但他依然希望你和姐姐过得开心、幸福。

你们心里那“隐隐的痛”,需要找专业的老师帮你们化解。

爱爸爸,不是为他伤心难过,而是成全他的心愿。

本文知识产权归爱与幸福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