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

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第二批术语对外发布,对“楚辞”“非攻”“格物致知”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作出了简明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接下来几天,“微言教育”将陆续向大家亮出这些词语,我们一起学习吧。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

【英译】Attached to the Land andUnwilling to Move

【释义】安于故土生活,不轻易迁往他处。这是传统农业社会一般民众普遍具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其实质,首先是离不开土地,因为土地是农业社会人们赖以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源;其次是离不开祖宗坟茔和血亲家族,因为传统中国是宗法制社会,祖宗崇拜是基本信仰,聚族而居是社会常态。此外,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和社会,人们会感到不便或不安。这种思想观念和情感偏于消极或保守,但也体现了人们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热爱亲人、热爱和平的纯良品格。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2)

【英译】Bense (Original Character)

【释义】原义指本来的颜色,引申指本来的样子、面貌。作为文学批评术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符合文体规定的艺术特色和风貌;其二,指符合作家艺术个性的特色和风貌;其三,指作品中真率自然地贴近生活原貌、表达自己真实思想或感情的风格。本色不仅是对作者的要求,也是对作品的要求。宋代文论中,本色多用于评述文体的特性;明清文论中,本色多指诗人作家的个性风格,也用来倡导不加雕饰地贴近生活原貌的创作风格。“本色”常与“当行”连用,相当于“本真”,往往与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相联系,用来反对过分雕琢的创作态度与作品风格。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3)

【英译】Virtue Comparison

【释义】用自然物包括动植物的某些特性比附人的道德品格。引申到文学审美领域,一般是用美好的事物直接比喻高尚的人格精神,将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体现出儒家将审美与文艺道德化的思维模式。人比德于自然,意味着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特别是人所具有的伦理品格的欣赏。后成为修辞与诗歌创作的一种方式。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4)

【英译】Style Differentiation

【释义】辨明文学作品的体式与风格。指创作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合适的文学体式与风格,从而创作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一致的优秀作品。古代的文学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往往首先考虑文章的体式。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批评家们详尽探讨了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强调创作者应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文体进行写作,并应严格遵守所选文体的创作风格、语言形式与表达技巧,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与之相对的是“破体”,指打破各类文章体式与风格的界限,使之相互融合。“辨体”有时也指辨别与追求高尚的文学品格与境界。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5)

【英译】Distinct Subject and ArtisticTaste

【释义】诗歌应具有的特殊题材和特殊的人生趣味。北宋以来,在黄庭坚的倡导下,江西诗派追求学问,以议论入诗,忽略诗歌自身的感兴特点。南宋严羽对此深为不满,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这个概念,旨在划清诗与非诗的界限,说明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而不是堆砌书本知识、卖弄学问;诗歌重在表现感受、传达意味,而不是单纯阐发义理,诗的义理应融化在审美意象中。“别材别趣”的提出,说明文论家注意到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性,倡导回归唐诗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6)

【英译】Individual Collection

【释义】汇集某一作家个人诗文作品的集子(与汇集多人诗文作品的“总集”相对)。西汉刘歆《七略》有“诗赋略”,录有屈原、唐勒、宋玉等66 家的作品,皆以作家为单位,是图书“别集”之始。东汉以后别集渐繁,两汉魏晋南北朝别集见于《隋书•经籍志》的就有886部,历代文人学者几乎人人有集。只收诗作的称为诗集,单收文或诗文并收的称为文集。别集常以作家姓名、字号、谥号、籍贯、居住地等命名。别集保存了某一作家的全部传世作品,是作家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示,也是后人认识和研究作家思想与文学成就的主要材料。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7)

【英译】Fortress / City

【释义】四周由城墙环绕的城邑。“城”本指城墙、城郭,是筑土而成的、具有军事防御及防洪功能的设施,城外一般挖有护城河。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及大夫的封邑,都以筑有城墙的聚落为中心,所以称为“城”。“城”音“盛(chénɡ)”,意思是“容纳民众”。其根本功能为保护民众,是“民惟邦本”这一政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8)

【英译】Chuci (Ode of Chu)

【释义】楚辞是由屈原创作的一种诗体,后来又成为代表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体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因而得名。“楚辞”之名,西汉初期已有之,后刘向辑录成集,收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作品共16 篇,后来王逸作《楚辞章句》时增加了自己的一篇,共17 篇。楚辞通过独特的文体与文化内涵,反映出南方楚国文化的特点,抒情色彩浓厚,想象丰富,保存了上古许多神话故事,彰显出不同于《诗经》传统的一种全新的文学精神与文学体式,成为与《诗经》并驾齐驱的文学形态,后世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称研究《楚辞》的学问为“楚辞学”。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9)

【英译】Once the Lips Are Gone, theTeeth Will Feel Cold.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相互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据《左传•僖公五年》载,晋国向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虞国的邻国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向国君进谏说:虢是虞的屏障,虢亡,虞必随之而亡,虞和虢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这实际反映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重视邻国关系和与邻友善、务实的地缘政治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0)

【英译】Expressiveness

【释义】说话、写文章要能简明扼要地表达内心的意思。孔子反对过度追求辞藻华丽,强调文辞只要能确切而简洁地传达出思想感情即可,并倡导“文质彬彬”的审美观念。这一术语后来经过刘勰、韩愈、苏轼等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学追求语言自然凝练、反对过分雕琢的美学旨趣与风格。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1)

【英译】Dao Operates Naturally.

【释义】“道”效法、顺应万物的自然状态。这一命题出自《老子》。“自然”指事物自主、自在的状态。“道”创造、生养万物,但“道”不会对万物发号施令,而是效法、顺应万物之“自然”。“道”与万物的关系,在政治哲学中表现为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应遵循“道”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权力,以无为的方式效法、顺应百姓的自然状态。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2)

【英译】Metropolis

【释义】国都,国君处理政事及所居的城邑。“都”与“邑”的区别是:有宗庙(陈列祖先和前代君主牌位)的城叫做“都”;没有宗庙的叫做“邑”。宗庙是大夫以上贵族统治者祭祀祖先的庙宇,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宗法制度的体现,也是“都”的根本标志。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叫做“都”;秦汉以后,统指国都、帝王的治所。后规模大、人口多的城邑都可称为“都”。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3)

【英译】Self-driven Development

【释义】指天地万物不假外力,自己独立生成、变化。由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具体而言,“独化”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其二,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各自独立的。其三,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是没有原因和目的的。“独化”观念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同时也否定了一物构成另一物发生与存在的原因。但就世界整体而言,“独化”而成的万物又处于某种和谐的关系之中。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4)

【英译】The Law Does Not Favor the Richand Powerful.

【释义】法律对一切人平等,对权贵也绝不徇情偏袒。古代法家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不分贵贱亲疏,一切依据法律规定而予以奖惩。其主旨强调公正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主张为历代推崇,是“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5)

【英译】Denouncing Unjust Wars

【释义】反对、禁止不义的战争。“非攻”是墨家的基本主张之一。墨家认为,违反道义的攻伐战争有着严重危害。不仅被攻伐的国家遭到极大破坏,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因战争造成大量的人民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应该禁止不义的战争。墨家也通过实际的行动反对并阻止国家间的相互攻伐,并研究了用以防御攻伐的战术、器具。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6)

【英译】Shield and Fortress / Dukes andPrinces

【释义】本指盾与城,后用来比喻诸侯,以及国家政权、理论主张等的捍卫者。“干”即盾,是古代的一种防御性武器;“城”即城墙或城郭,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设施。用“干城”比喻诸侯,与“崇城”(比喻天子)相对。称天子为“崇城”,表明天子地位之崇高、优越;称诸侯为“干城”,表示诸侯的职责是拱卫天子,必须服从天子号令。后泛指忠实得力的保卫者——不仅指地位低的人保卫地位高的人,有时也指地位高的人保卫地位低的人。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7)

【英译】Gang and Rou

【释义】人和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相反的属性或德性。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就自然物或器物而言,“刚”指坚硬,“柔”指柔软。其二,就个人的品格而言,“刚”指为人刚毅、坚强,“柔”指温柔、谦逊。其三,就为政、执法的风格而言,“刚”指严厉,“柔”指宽宥。“刚柔”被认为是“阴阳”的某种具体表现。“刚”与“柔”之间的对立与调和是促成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具体事物或行事中,二者应达到某种平衡,“刚”与“柔”过度都是不好的、危险的。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8)

【英译】Changing the Mandate /Revolution

【释义】变革王命。“革”,变革;“命”,初指天命,后来指王命,即帝王的政令或帝王的统治权。犹言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即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古人认为,“王命”源于“天命”(上天的意志),故“革命”本质上是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而“革”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革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判断“革命”合法性与成功的依据,则在于“革命”的领导者是否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和民众的意愿。近代以降,“革命”转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19)

【英译】Study Things to AcquireKnowledge

【释义】在与事物的接触中体认人伦日用之道。“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致知”在于“格物”,二者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格致”。历代学者对“格物致知”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或强调在对事物的接触中穷究其“理”;或强调亲自实践以掌握各种德行、技艺;或以心意所在为“物”,进而以内心的修正为“格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