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可忽略的心态(孔子之贫富与生活态度)

(Z J J)贫富是人群最简单最实用、也最为世人普遍接受的身份地位的分类标准每一种社会形态,每一个社会时期,贫富的形式和标准大不一样,但不减它们最牵动人心、最搅动社会、最让人死去活来的功能可以说,几乎无人不在贫富之中,无人不受贫富的审视,无人不受贫富的左右,无人不受贫富的羁绊,无人不受贫富的祸福,无人不受贫富的炙烤,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孔子不可忽略的心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孔子不可忽略的心态(孔子之贫富与生活态度)

孔子不可忽略的心态

(Z J J)

贫富是人群最简单最实用、也最为世人普遍接受的身份地位的分类标准。每一种社会形态,每一个社会时期,贫富的形式和标准大不一样,但不减它们最牵动人心、最搅动社会、最让人死去活来的功能。可以说,几乎无人不在贫富之中,无人不受贫富的审视,无人不受贫富的左右,无人不受贫富的羁绊,无人不受贫富的祸福,无人不受贫富的炙烤。

人都想富裕,而不免有贫穷;或一时贫穷,或终生贫穷;或相对贫穷,或绝对贫穷。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改变的现实,让人悲愁而无可奈何。有幸而富裕,该怎么活着?不幸而贫穷,该怎么活着?未必人人都能很好地面对。或许孔子能给我们带来点深刻的思考,能帮助我们减少点炙烤的痛苦。在孔子看来,贫富不过是生命的外在际遇,生活态度才是生命意义的命门。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论语》中著名的话,后来成了成语,作为成语却和《论语》中的意思大相径庭。孔子的意思是死生寿夭、富贵贫贱,不是个人能完全掌控的;生命中不能掌控的,该放手就放手,不要再死死抓住;能掌控的,就要死死抓住,不能放手。什么是能掌控要抓住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态度,——“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有了这样的态度,不但能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改变贫穷,走向富裕。

有一天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子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很不错了,但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是富有的人,孔子周游列国需要的费用,很多都是子贡经商得来的。孔子曾经感叹说:“回(颜回)也其庶乎?屡空。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由此还可以说孔子对财富有充分的积极的正面的认识,他并不鄙视排斥财富。

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为什么仅仅是“可也”?因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人是被动的,压抑的,拘束的,心思还完全由贫富掌控;“贫而乐,富而好礼”,人是主动的,开放的,自由的,心思不再由贫富掌控。“贫而乐,富而好礼”,是面对贫富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为什么要“贫而乐,富而好礼”呢?按照孔子及其弟子的认识(古今现实也确实如此),一般情况下,贫穷的人容易谄、怨,富裕的人容易骄。谄、怨不能自尊,不能高大,不容易成事,不利于进步,还有损于身心,害人害己;骄不能尊人,不能宏阔,容易败事,也不利于进步,也有损于身心,也是害人害己。乐可以医治谄、怨,“好礼”可以医治骄。贫穷而乐,像玉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人就能进入较高的境界;富裕而“好礼”,也像玉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人就能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贫而乐”,孔子提倡过贫穷的生活吗?不是。孔子明确地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富都容易导致性情上的毛病,但贫穷导致的毛病比富裕导致的,更多更大更可恶更不容易克服。虽然他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虽然他赞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但他也不主张过贫穷的生活。一次他和学生去卫国,路上看到卫国人口多,感叹说:“庶矣哉!”学生问他,人口多了,该做什么?他说:“富之。”学生又问他,富了,该做什么?他说:“教之。”他是提倡民众富裕的。那他为什么让人“贫而乐”呢?这不过是让人退而求其次罢了,不得已而贫穷,乐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有学者说“贫而乐”丢掉了一个字,应该是“贫而乐道”。如果孔子说的是“贫而乐道”,那就大大降低了这句话的丰富性,不乐道就不能乐吗?虽然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但让贫穷的人去“乐道”,不是不可以,却是不现实,而且还很残忍。那么这个“贫而乐”,乐什么呢?

对于君子,这个“贫而乐”当然应该是“乐道”;对于一般人,能“乐道”,坚持“益者三乐”,杜绝“损者三乐”,当然很好;除此之外,他乐风、乐雨、乐阳光,也很好。所谓“贫而乐”,是说人在贫穷当中要乐观,这样才能更好地艰苦奋斗,改变贫穷。

“贫而乐,富而好礼”,除了改变贫者富者各自的谄、怨和骄,还在各自都能自尊和尊人之后,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自己生命的意义影响着社会的文明。

“贫而乐,富而好礼”,可以是整个社会的,也可以是个体的。个人生命的美好,起于“贫而乐”,盛于“富而好礼”,在不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达到至善的境界。

(2022.9.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