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扶正固本(对研究扶正固本的认识)

原创: 太和学堂

作者 姚树锦先生

未雨绸缪扶正固本(对研究扶正固本的认识)(1)

导读

既然强调扶正固本,那么是不是就是临床多用补法和补药呢?

请听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姚树锦先生在当年的系统解读

同病 异治”要看标本,“异病同治”要看性质。决不能只见“现象”而忽视“本质”,同时还应掌握治本要稳, 治标要准,“治本”不可操之过急,“治标”不能贻误病机

二、从“代谢障碍”来认识“标实”

从《内经》“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的论点来看,“虚”的内容是“正气虚”、“实”的意义是“邪气实”。“正虚”不管是因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疾病所伤,总为“本虚"。“邪实”不论“实”到何种程 度,皆为“标实”。而由功能性“代谢障碍”所造成的“标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脏腑功能不足之“正 虚”形成的。那么反过来说,因为“标实”(例如邪恋日久)同样可以导致“正虚”(如病久伤正之说〕。往 往的情况是“正愈虚”,所表现出的是“标愈实”,可见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不能决然无关,由此可 足以证明所谓“标本虚实”的二重性了。有关“本虚”的情况前面已略述,现再就有关“标实”的问题举 例以叙述。

兹举“气滞血瘀”和“痰湿困阻”例证,来讨论脏腑功能障碍的本质性原因。

气滞血瘀:

生理上气血之密切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在病理上所以很难将“气滞”和“血瘀”截然分 开,而“气滞”和“血瘀”在提法上虽可分可合,但在临床上必须从“虚实”上着手。

其虚的一面有“气虚”、“血虚”,这是由于脏腑功能不足,因此化源不充,所表现为:喘汗乏力,气 不足为用,血脉空虚,运行无力、缓慢郁滞等。

其实的一面,有“气滞”、“血瘀”。“气滞”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蹩胀郁闷等皆因于气机阻塞不能通畅之故,而“血瘀”之锥刺针扎,瘀暗涩滞的表现系由瘀血阻络,血行不畅之象。

对临床上常见之咽喉阻塞感(所谓梅核气即是〕,又如呃逆频作,再如胸闷、胁痛、腹胀等胀闷之 气滞病证和全身各部的局限性剌痛暗滞及(久痛人络)慢性痛证甚而肌肤麻木不仁等瘀血病证。若进一步探讨其病因实质,就必须从脏腑病理说起。

“气”为肺之所主,但在来源上如前所述,必须由肾精所化之元气,和脾胃营养精微之气'与吸入 自然之气结合而成为宗气,元气和宗气结合才是人之真气,同时在分管上也各有己职,如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所以“气虚”要追究是肺气虚?还是肾不纳气?或者脾的生化之源不足。不可断然为肺。 此外,气之输布运行,尚需肝之疏泄条达密切配合,因肝之疏通排泄作用可通畅气机,肝之主 升,促使了肺之主降,如这种阴阳升降的运动形式遭到破坏,特别是肝气郁结,“气滞”的病证则往往 伴肺而生。

再谈血:血在脉中运行,由心所主,其所以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不致于散流外溢,乃是由于脾之 统摄作用,肝之藏血实质上是调节其量,脏腑学说中有“肝肾同源”语,因而在生成上也有精血互化 之说,可见血虚之因,要追此四脏之责。

至于实证“瘀血”一定和气滞有关,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的正确理论,可 想“气滞”不一定有“血瘀”,“血瘀”则一定有气滞,也就是说“气滞”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血瘀”。试 想气虚,血虚之中是否会有“实”呢?、“气滞”“血瘀”之中是否有“虚”呢? 痰湿困阻:湿痰是“代谢障碍”之病理产物,人体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肺之宣降通调,脾之健运散精,肾主膀胱三焦水道通畅,就无所谓“痰湿”的滋生。但临床上之痰湿致病,每每多见,如慢性气管炎之痰浊阻肺,肺气肿之痰喘,痰热蒸腐之肺脓疡,还有如神经系统之所谓痰“蒙心阻窍”,以及淋巴结核之 “痰核流注”等。

因湿而致病的种类就更多了。如湿邪中阻,清阳不升之眩晕,浊气不降之呕恶便秘,湿与热结之 肝炎,水湿泛滥之肾炎,湿热下注之膀胱炎,寒湿下注之妇科带症,湿盛之濡泻,湿滞经脉的痹证等,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湿痰在病理上,虽可责之于肺失宜降,脾失健运,肾不制水,膀胱气化受阻,三焦水道闭塞等原 因,但以明医张景岳之“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论点,尤以“其制在脾”(制为制约之 意)来解释,笔者认为最为得当。因脾居中央,为上下之通道,升降之枢纽。况脾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而脾虚最容易生湿,且湿盛也最易困脾,故内经索问至真要大论(即病机十九条〉所说:“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是至为恰当的。可见,治脾可纵横卑阖,可左右逢源,上述所举之病证,皆因之于痰湿使 然,然痰湿之源皆生于脾,故脾便是实质之所在,因此抓住了脾,就是关键之所在,笔者以此为着眼 点,下手处,所以在临床上确有不少见效之处。

在临床上常常可确认为“实证”的病人,在治疗上是否皆可以攻为主呢?例如如上所举之“气滞 血瘀”和“湿痰困阻”之“标实”例证。

所谓实证以攻为补,如“气实宜泄之”“血实宜决之”等,这当然有刻不容缓的一面,如急腹症,以荡涤腑实,通里攻下,其实目的也是为了护正。又如汗吐下法,皆指此意。

正如上所引,“标实”所造成之“本虚”或由“本虚”所致之“标实”决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实属“虚 实相间”,所以要“补泄同用”。其实前人之“攻寓于补”或“补寓于攻”之法早就有了。笔者认为“同病 异治”要看标本,“异病同治”要看性质。决不能只见“现象”而忽视“本质”,同时还应掌握治本要稳, 治标要准,“治本”不可操之过急,“治标”不能贻误病机,正如老前辈岳美中老师所说:“治疗急性病 要有胆有识,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这是确切精当的至理名言。

未雨绸缪扶正固本(对研究扶正固本的认识)(2)

作者简介

姚树锦先生,陕西姚氏太和医学内科流派四代代表性传人,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二三四五六批导师,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