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在清宫剧霸屏的时期,你肯定见过了英俊专情的皇帝,如花又似玉的妃嫔,其中出现最多的也应该是我们的四爷雍正了,在不同的剧中,痴迷着不同的女人,还记得我们的四爷吗,在《步步惊心》他死心塌地的爱着若曦,《甄嬛传》她喜欢甄嬛却又始终不忘纯元,还有《宫》的晴川、怜儿,这么多女孩同样楚楚动人善解人意,那么到底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雍正最爱的女人是谁。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1)

关于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第一种,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第二种,参汤弑父说。有一种说法,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 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第三种,年羹尧遗子说。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到底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我们今天就来拔开迷雾一探究竟。 时间退回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上就是遗诏所公开告诉我们的内容,于是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

人们最熟悉的说法就是有人说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 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祯”是“祯”的古写与“胤 禛”的“禛”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祯”就变成了“胤禛”。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为什么这么说呐,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 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 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 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2)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禛“夺位”之说的传播。那么,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中国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对于康熙帝来说,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自己也才二十岁出头。胤礽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统观念,他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特别看重 这个孩子,才早早地就立为太子。皇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的宠爱,常被委以祭祀、监国等重任。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动不动打人骂人、索要东西。后来,由于“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峥嵘面目。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3)

有一次,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礽在侍疾时毫无忧戚之色,很让康熙不悦。后来在行军的途中, 胤礽却经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终于有一天,康熙忍无可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礽跪下, 一边哭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至哭倒在地。 回京后,康熙正式昭告天地、宗庙,废黜胤礽皇太子之位。这次废太子,对康熙的精神刺激很大,致使他一连六日六夜“未尝安寝”,一谈起此事就“涕泣不已”。但是麻烦还在后头,一场手足间的皇位争夺战“九王夺嫡”开始了。 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受到册封的有二十几个,其中不乏才能出众者。太子被废,其他皇子马上就蠢蠢欲动起来。当时年纪较长且有一定能力 的诸皇子中,皇长子胤禔、第三子胤祉、第四子胤禛、第八子胤禩、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第十三子胤祥、第十四子胤祯等,都有一定的“问鼎”的实力(这八人 加上胤礽,即所谓“九王”。其实,他们中有亲王、郡王,也有贝勒、贝子,“九王”是一种笼统的称呼)。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皇长子胤禔。康熙帝命他看守胤礽,他居然说出了要为康熙杀掉胤礽的蠢话,使康熙帝极为寒心,遭到了严厉的斥责。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4)

皇八子胤禩在诸皇子中可能是能力最强的,他拉帮结派,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结成“皇八子党”,并有许多有实力的朝臣作为外援。然而 “皇八子党”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警觉。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祯极力推荐胤禩,言语间不慎冲撞了康熙。康熙大怒,拔出刀来要杀胤祯,幸亏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才没有酿成大祸。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发胤禔曾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胤礽。康熙开始怀疑胤礽此前的种种不当行为,可能是中了巫术,而诸子的“夺位大战”更让他忧心忡 忡:“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耳!”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将来我死了,你们(儿子们)一定会把我的尸身放在乾清宫不管,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几个月后,经过反复考虑的康熙终于下定决心,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以绝其他诸子之望。 皇太子虽然复立,但原有的君、储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又过了两年,发生了皇太子暗通托合齐等人“保奏”自己早即帝位的事件。对此,康熙怒不可遏,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位。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么痛苦,而是“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这一方面表明他对胤礽已经彻底失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正在对立太子的事重新考虑:“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最终,康熙帝决定——冷 处理,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建储问题。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的“冷处理”,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最早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清史学界泰斗孟森,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 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着名的清史学者王钟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说法,认为“康熙所物色的接班人应是十四子胤祯,雍正并非康熙属意之人。世宗篡立,确凿有据。”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杨珍、许曾重、戴逸等。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5)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康熙不但为胤祯统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如果说此次任命的信号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之后朝臣们对胤祯态度就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胤祯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职。到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班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说明当时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将胤祯作为皇位继承人看待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祯赶往前线主持谈判议和事宜。这时,康熙皇帝大概盼望着爱子办完事情后荣耀归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机会将统治庞大帝国的重任交付于他。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康熙帝精心筹划的传位大事或许是在一场近在身边的政治阴谋中落了空。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6)

由上述迹象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祯应该就是康熙晚年真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胤祯的同母兄、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从细节追起。 胤禛后来在《大义觉迷录》里是这样描述事情经过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至,胤禛奉康熙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日,已经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将胤禛从斋所召到畅春园。在胤禛未至畅春园之前,康熙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 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发口谕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等胤禛从斋所急速赶到御榻前时,康熙还能说话,告诉胤禛自己病情已经很重了(“病势日臻之故”),胤禛含泪劝慰。 当天夜里康熙在畅春园寝宫内驾崩,胤禛“哀恸号呼,实不欲生”。这时隆科多向胤禛宣布康熙遗诏,命之继皇帝位。胤禛“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胤祉等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劝他节哀,胤禛这才勉强站起,办理大事。

这段叙述里有很多的疑点,胤禛原来不是说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传位给他的遗诏吗,而且还有遗诏的实物原件在,这里怎么又只有口谕呢,而且还是由隆科多 转述的口谕,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康熙弥留之际,已经无法亲笔书写遗诏,后人所见的遗诏原件,是根据康熙的遗嘱(口谕)而写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就算这一点能说得通,可是胤禛所叙述的遗诏宣示过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依胤禛所说,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经对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传位皇四子的口谕。那么,胤禛一旦到场,总会有些人争先恐后地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这可是了不得的拥立之功啊。 就算知情者们都有所忌惮不敢说,当时还有力气说话的康熙,也应该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告诉胤禛。然而,从胤禛赶到畅春园,到康熙咽气的几个小时中,不管 是康熙本人,还是据说已经听过“口谕”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宾天,才由隆科多转述“遗诏”,而胤禛呢,真仿佛大梦初醒一般,“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更为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聆听诏书之后“昏扑于地”,好像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已经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现也不正常。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时 “突至朕(胤禛自称)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皇八子胤禩呢,“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 愤可知。”按照《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胤禩、胤禟不是几个小时之前就知道胤禛继位的事了吗,即使有吃惊、愤怒的反应也该是在当时就表现过了,怎么反而表现在此时呢。

综合种种疑点,胤禛很可能在撒谎。合理的解释是,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这七个皇子在康熙弥留之际虽然也在现场,但实际上并没有听 到传位的口谕,他们也是听隆科多转述了所谓康熙的口谕,而并非听康熙临终时所说。那么,隆科多何许人也,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传位口谕,竟是由他一人“听到”并且转述的。根据史料记载隆科多,镶黄旗人,康熙舅父佟国维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之弟,后来有一段时间雍正曾称之为“舅舅隆科多”。 隆科多在康熙晚年受到重用,为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掌握着京师卫戍部队。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以退为进、暗中发力的 胤禛可能早就与隆科多来往密切,并把他拉拢过来了。有研究者综合《清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及《永宪录》的有关材料,勾勒出康熙去世的那一天(十一月十三日)事变的轮廓: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了畅春园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内侍的协助,在康熙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使康熙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一 方面对朝臣们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特别是“皇八子党”成员胤禩、胤禟、胤等,急召至畅春园,对他们进行了变相软禁。 可以推测的是,皇子们虽然名为“侍疾”,但此时康熙已处于昏迷状态,他们根本不可能听到父皇的口谕,而隆科多则可以声称,康熙昏迷前曾对他口授传位诏书,但还是等待皇帝清醒时由其直接向皇子们口授,更为信实、妥善。然而实际上,康熙已经失去恢复神智的希望了。

总之胤禛捏造的传位于他的所谓口头遗诏,直拖到康熙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传达。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对胤禩、胤禟等人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产生了前述的激烈反应。 北京恩佑寺山门,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原为清初畅春园内的清溪书屋,康熙帝去世于此。后雍正为纪念康熙而建恩佑寺。圆明园镂月开云(牡丹台)遗址,康熙曾在此遇见胤禛之子弘历,传因康熙喜欢弘历而决意将皇位传给胤禛。 大多数皇子应该能判断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由皇三子诚亲王胤祉领头叩首。胤禩、胤禟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郊内外这时已是“铁骑四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许曾重在《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一书中曾判断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事成之 后,胤禛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并逐渐巩固了地位,对于隆科多这样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细的同谋者,胤禛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 至之时”。四年后,隆科多就被“除掉”了。 胤禛是靠阴谋手段夺位的,但他的夺位只是有悖于古代帝制的纲常伦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在客观上有力地防止了康熙各皇子集团之间出现兵戎相 见的局面,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当时百姓相对和平安稳的生活。且胤禛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对连续“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 以,单凭胤禛夺位一事,是无法全然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也有一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未必是想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而正是希望传位给第四子胤禛,胤禛是“合法继位”的。如冯尔康的《雍正传》认为,“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胤禛)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其至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传说的真实性。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写汉文,不写满文。将满文中的“十”改成“于”谈何 容易,清代用语规范,档案中凡是写到皇子,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改成“于”,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 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写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想法编造出来的。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想要改,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关于雍正最爱的女人是谁:

现在以雍正为题材的后宫戏太多,《雍正小蝶年羹尧》这部戏里,雍正爱一个叫小凤的妓女,后来小凤因为是汉族人,被雍正他娘赐死,以前《铁齿铜牙纪晓 岚》里面也是有汉族满足不能通婚而引起的悲剧桥段)于是雍正就抢走了年羹尧的媳妇--小凤的双胞胎妹妹小蝶,《步步惊心》里说是马尔泰若曦,《后宫甄嬛传》说是甄嬛,其实雍正最爱的女人是年羹尧之妹,即《后宫甄嬛传》里的华妃的原型。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7)

但是历史上的敦肃皇贵妃合并不像《甄嬛传》里演的那样哦,敦肃皇贵妃,年氏作为年羹尧的妹妹并没有因哥哥与皇帝之间的失和而与皇帝离心,史料记载年贵妃,名秋月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 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妹也。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帝在藩邸时年氏为侧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十二月,册封贵妃。三年乙巳十一月,病亟,晋皇贵妃。旋于是月二十三日。 敦肃皇贵妃死后数月,年羹尧获罪,被逼自裁。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入雍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被封为贵妃。年龄最小,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龄也比她大,却只封了齐妃。 这么看来年妃似乎很受宠,不过雍正三年十月,雍正为皇后举行了册后大典,皇妃公主及命妇们要向皇后朝贺。本来按照惯例,向皇后朝贺后,还要向贵妃也祝贺一下。但雍正却取消了向贵妃祝贺行礼,他以此表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愿意让女人们来左右他。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8)

年氏虽然是一位女流,但善于观察事物,很有政治头脑。她深知兄长年羹尧有拥戴之功,是皇帝的宠臣,以后又屡立战功,加官晋爵,荣耀异常。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而她素闻兄长不仅恃宠而骄,狂妄自大,更为严重的是目无君主、欺压群臣、僭越违制。年氏虽然从皇帝的言谈话语中洞察出对兄长的不满,但她不相信兄长会做出不轨之事,内心只是希望社会上的传言是因为嫉妒而编造出来的诽谤。 然而雍正二年(1724年)年氏回家省亲,使她开始相信传言是真的了。为此年氏为其兄整日地担惊受怕,忐忑不安。因为她在家里看到了被兄长霸占强娶的蒙古贝勒之女,看到了年府的家人们身穿朝服与国家命官平起平坐,看到了兄长年羹尧妄自尊大、狂傲骄纵的神态。回到皇宫以后,她思前虑后,权衡利弊,决定 以退为守,也许还能保住她哥哥的性命,于是她把回家看到的一切如实地都告诉了皇上,并表示了对兄长的不满。 雍正帝对年氏这种忠君爱国、大义灭亲的精神深受感动,但却没有因为年氏而宽恕年羹尧,依然加紧对年羹尧的打击行动。年氏本来身体就虚弱,加之长期为 兄长担惊受怕,寝食不安,体质越来越差,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已经病情严重,最后竟然卧床不起。十一月十五日雍正帝也预感到年氏的病情不妙,于 是向礼部发出一道谕旨,交代年氏的后事。 雍正帝对于年氏所作所为说不出丝毫的差错,但他本人借口公家公务繁忙而不去探视,仅以医生治疗为说词。虽说是在这个时候特意加封年氏为皇贵妃,但这 也只是一种变相的冷落,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雍正帝忙于策划年羹尧的罪行。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刚晋升为皇贵妃7天的年氏,尚未来得及行册 封礼就病死在圆明园。也就在这个月,其兄年羹尧被逮回京受审,年氏死后刚半个月,年羹尧被赐令自尽。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9)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妃到了弥留之际,从宫里搬到圆明园。雍正看望她后又匆匆回宫,他给礼部下了一到上谕:晋封贵妃年氏为皇贵妃,但是年妃没等到加封之礼就死了。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雍正在册书中还是充分的肯定了年妃的品性,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并且也暂时缓和了对年羹尧的处分。 年妃死后,留下皇子福惠。雍正对此子十分宠爱,甚过别的皇子。雍正六年,8岁的福惠也夭折了。雍正十分伤心,下令“照亲王例殡葬”。年过18的弘历和弘昼连贝子都还不是,而8岁的福惠就以亲王的规格礼葬,可见雍正对他的喜爱。乾隆帝登基后,追封弘晖(雍正嫡子,亦早夭)和福惠为亲王时,就说过:“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证明了雍正宠爱福惠是弘历等兄弟所深知的。 综合来看,年妃的一生,多少还是受了年羹尧的影响。但以雍正对她的评价和对她所生儿子的喜爱,还是能看出他对年妃是很有感情的。其实从留下来的美人 图也可以看出雍正是比较偏爱汉族女子的,而年妃刚好就是汉族女子。但是君王之爱从来不专属于某个人,只是相比之下对于年妃的爱更多而已。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10)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