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忠告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智慧的维度30)

由于做经济工作,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大师、股市大师、房地产大师对市场进行点评和预测,引经据典,谈天说地,一会儿说那个涨,一会儿说那个跌,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实,这些人多属半瓶醋,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其胜算的概率与街头的瞎子算命没有多大差别。

我不是否认经济预测的可能和价值,而是更看重这种预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真正懂得经济并在市场上爬滚过的人都十分清楚,做经济预测是一件十分困难和危险的事情,因此,真正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在对经济及市场的评估和预测方面,都是十分小心、十分谨慎的,有些人甚至是只做不说。

关于如何对待自己的“知”与“不知”,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意思是说:能够看到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一种上等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自己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或假装知道,就是一种毛病,一种错误的认知和不好的品质。如果能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尽力去避免它、纠正它,就不会犯这样的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就是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毛病,并努力去避免和防止,所以没有这种毛病。

所谓“知不知上”,就是说,越是有知识的人、明白事理的人,越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太少、知道的太少。虽然知识很多,却不自以为有知,知道的很多,却不自我炫耀。这种对自己认识或知识水平的认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态度和状态,是一种健康的、有益的、聪明的表现,故曰“上”。

反之,“不知知病”。就是说,那些无知或知识浅薄的人,反而会感觉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或自以为是,或不懂装懂。这种对自己认识或知识水平的认知,就是一种不好的态度和状态,是一种不健康的、有害的、愚蠢的表现,故曰“病”。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的认识能力可以是无限的、无止境的,但就其现实性而言,与世界的无限性相比,人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水平,永远是有限的、不充分的。所以,人的“知”永远是有限的、可知的,而人的“不知”永远是无限的、不可知的。就“知”与“不知”的关系论,“不知”会永远大于“知”、多于“知”;而“知其不知”要比“知其所知”,大的多,也困难的多。因此,“知不知上”,是一种十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论观点。

从伦理学角度看,如何对待和处理“知”与“不知””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品质问题。它包含着两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理念,或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向。第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知”,即人们常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是一种上等的品德,一种高超的智慧。第二,如何看待自己的“知”,即虽然自己知道一些东西、虽然有一定的知识,但却从来不认为自己知道,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知识,不自以为是,不到处显摆,不自高自大,这是一件更了不起的事情,一种更上等的品德,一种更高超的智慧。恰如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这实际上也正是老子最想阐明并最为赞赏的行为理念。

老子多次讲,“自知者明”、“自是者不明”。所谓“自知”,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内容,就是要“知不知”,即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的自知,才能真正地做到自明,所以说“知不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自是”,就是自以为是而非真是,自以为知而非真知,以不是为是,以不知为知。这样的认知,必然会使人“不明”,使人盲目,使人误入歧途,使人吃亏摔跟头,所以说“不知知病”。

其实,“不知”不是“病”,“病”在“不知知”。人生有限,世界无限,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所以,有所不知,知之不足,都是正常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问题在于,能否认识自己的不知和不足,如何对待自己的不知和不足,这是“病”与“不病”的关键。

智慧的、有知识的人之所以能够“不病”,一方面,他们不仅知其所知,而且知其所不知,这是他们的高明之举、超人之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不知和不足,不会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不会掩饰自己的不足、不懂装懂,更不会自吹自擂、自欺欺人,这是比“知不知”更高的境界。

知不知者为上,不知知者为病,而能病病者为圣。“病病”,就是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毛病,并努力去克服它、治愈它。但是,“病病”,不是“病”他人之“病”,而是“病”自己之“病”。这不仅是一种认识、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品德、一种智慧,一种可以使自己永远处于“不病”状态的人生方略。

【摘编自《智慧的维度》,张国春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见本书第450页】

智慧的忠告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智慧的维度30)(1)

智慧的忠告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智慧的维度30)(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