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最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风起陇西主创讲述如何将)

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街亭失守,北伐失败。情报泄露,烛龙暗藏!谍者惊心博弈,幕后何人布局?历史 悬疑 谍战,“三国版谍中谍”来了!

由路阳导演,陈坤、白宇领衔主演,金海曙编剧,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于4月27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开播。该剧讲述了在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一群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在秘密情报线上生死角逐,谱写出的一段传奇故事。

那么,三国谍战故事如何演绎?怎样把无名英雄塑造得真实可感?如果你追剧,你期待成为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主持人苏扬就此对话原著作者马伯庸与编剧金海曙,为我们揭开《风起陇西》创作背后的故事。

这几年最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风起陇西主创讲述如何将)(1)

《风起陇西》小说作者 马伯庸

故事缘起:从史书中窥见小人物的风采

记者:《风起陇西》这部作品您是什么时候写的?

马伯庸:这个可早了,应该是在2004年,我还在国外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图书馆里没有什么中文书,我找到了一本《三国志》就反复看,对那段历史了解比较多。2004年正好赶上我要写毕业论文,在忙碌之余想转移压力,就写了《风起陇西》。后来毕业回国,在2005年正式出版。

记者:我印象中《三国志》里并没有什么间谍之类的,您是如何从史书中看出权谋和悬疑来的?

马伯庸:中国的历史向来很少会关注到间谍这方面的故事,但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些三国时代的大事背后,一定是有着非常扎实的情报基础的。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一起畅谈天下大事。诸葛亮当时在一个村庄里隐居,一定是通过某种渠道来获知天下大事的。

记者:如果说不被史家关注也没有记载,多半是小人物。与大人物相比,去构思小人物的故事需要费很多心思。为什么会选择写小人物的故事呢?

马伯庸:其实写大人物有很多问题。从技术上来说,像诸葛亮、孔子和王阳明这样的大人物都已经光芒万丈,近乎完美,并且史书关于大人物的记载都清楚分明,改编时会面临是否扭曲史实的顾虑。从情感和戏剧效果的角度来说,我和读者都是当今时代的普通人,写乱世中的小人物容易让人有代入感,更能恰如其分地去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这几年最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风起陇西主创讲述如何将)(2)

《风起陇西》剧照,陈坤饰陈恭

记者:谍战悬疑的剧情一般在科技比较发达的现代背景中比较常见,在古代的乱世中,好多招儿都不太好用了,为什么要将谍战故事放在古代历史的背景中呢?

马伯庸: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挑战吧。就像您说的,古代和现代的科技差异很大,许多我们熟知的现代桥段是没法用的,所以我们就得挖空心思想出一个符合历史背景与时代风格的故事情节。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它讲的是一天24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当时我设计了“望楼”系统,采用旗语加击鼓的方式快速传递信息,既符合当时的科技水平,也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包括在《风起陇西》中,许多桥段的设计也考虑到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所以说这种科技的限制反而能促进剧情创作。

记者:这个思路倒挺特别的。这些间谍虽然是小人物,不见诸于史料,但他们应该很清楚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心里也很明白统帅的战略意图是什么,所以当他们投身任务甚至是牺牲自己时,大家才会在无奈之余同情这些人物吧?这样的共情也使他们的性格展现得更细腻,更完整。

马伯庸:对,我觉得能吸引大家的还是人性本身。所以说背景不管是设在三国乱世、战争还是冷战时期,间谍故事归根结底写的是人性,而人性是不变的。只要能把握住这一点,无论科技发达与否,都能触动读者。

这几年最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风起陇西主创讲述如何将)(3)

《风起陇西》剧照,白宇饰荀诩

创作点睛:悬疑背后的人性古今相通

记者:其实您写的《长安十二时辰》也好,《风起陇西》也好,都是作为古代悬疑类的小说受到好评。您在写此类题材的作品时有什么诀窍吗?有没有这方面的梳理和总结?

马伯庸:其实每写一本新的小说我都会给自己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不给自己得意忘形的机会。从技术角度来说,评价一本历史小说,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能清楚细致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这需要大量调研,比如三国时候的衣食住行到底是怎样的,这样才能让读者进入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第二点就是对人性的捕捉。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关注的其实并不是一些器物和社会规则,归根结底是能不能把古今相通的人性写到位。

记者:就悬疑题材来说,观众对剧情的要求越来越“刁钻”,反转和技术的升级也是没有尽头的,您对此有压力吗?

马伯庸:其实原来我还是比较沉迷于技术的,不停在想这件事怎么反转,怎么让人出乎意料。后来我发现,像您说的一样,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因为读者永远比你看得多。那么为什么现在还不断有好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呢?其实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好,而是因为他们把人性写透了。当你喜欢上这个角色,为这个角色的命运而担忧的时候,当你觉得这个角色做出的事情是符合人性、顺理成章的,是出人意料但情理之中的,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好故事。

这几年最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风起陇西主创讲述如何将)(4)

《风起陇西》编剧 金海曙

起笔改编:原著历史观令人眼前一亮

记者:《风起陇西》是有原著的,要把它改成影视剧的剧本,中间一定会经过艰苦而繁重的改编工作。您当时拿到作品的时候,对改编是怎么想的?

金海曙:我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它是一个没有处理好的半成品,再加上版权期限的问题,甲方希望能够尽快改编出来。所以在未确定导演、也未和原著作者沟通的情况下,我重新捋了原著结构,将目前的剧本呈现了出来。《风起陇西》原著小说对改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思维。本剧塑造的是一批恪尽职守的小人物,这个重现历史的新角度恰恰是原著提供给我们的,是马伯庸老师的贡献,这为编剧的剧本构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叙事切入点。

这几年最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风起陇西主创讲述如何将)(5)

《风起陇西》剧照,聂远饰冯膺

记者:这部剧的背景是在古代,但对于身处现代的我们来说,也能够理解人物的思维、行动以及剧情的矛盾冲突。为什么将这个谍战故事放在历史背景中还能如此清晰、有戏呢?

金海曙: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做解释。第一,我们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构造,从谍战类型片的角度对人物的心理逻辑进行了重新梳理。第二,“谍战”并不是当代的词汇,其实中国早在春秋战国起,就在政治军事领域对此有大量运用。明代《百战奇略》的第一卷便写道:“凡欲征伐,先用间谍”。可能因为文学影视创作多从帝王的角度诠释历史,大家才对古代情报工作比较陌生,但其实间谍行为在古代也是普遍存在的。

编剧洞察:悬疑谍战剧的规律与创新

记者:谍战和悬疑是影视剧中的一个特殊的题材类型,您觉得一部谍战剧如何才能够抓住观众,怎么才能使剧情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呢?这里面是否有规律可循?

金海曙:这很难一概而论,但总体上需要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大构想,把它作为剧情中一个秘密,再通过一环套一环的小构想将其呈现出来,这时就会有一种悬疑的效果。谍战其实是从属于悬疑类型的,在创作规律上是一致的。

记者:对于爱好悬疑剧的观众来说,他们对于反转桥段和细节伏笔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从而也更期待有好作品来推陈出新,呈现更有层次的矛盾冲突。但技巧的更新其实是越来越有局限,对于当代悬疑剧的创新方向,您怎么看呢?

金海曙:悬疑也好,谍战也好,只搞“技术流”的创新是有限的。创作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在推理上走很远,对悬疑本身有深入的研究。但这个方向其实对于影视创作来说非常困难,容易掉入创作窠臼,因为影视是需要面向大众的。这时我们会去寻求将技术融入社会形态,把人物关系写得更透彻。因为作品带给观众的愉悦感不是通过某个单维度构建的,它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感受。第二点就要求对人心的把握。莫测的人心是谍战剧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去琢磨如何深入地洞察人物、表现人物,是一个新的创作途径。

这几年最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风起陇西主创讲述如何将)(6)

《风起陇西》剧照,杨颖饰柳莹

剧情在线:观众对于烧脑的期待不会落空

记者:具体到《风起陇西》这部剧,像我这样的观众其实最期待的是人物之间的睿智过招以及智商在线的矛盾冲突。您觉得这部剧能够满足观众对于悬疑剧“烧脑感”的期待吗?

金海曙:这部分我可以比较自信地回答。虽然我只是作为编剧,还没有看成片,但我很有信心地告诉你,你的期待是不会落空的,甚至这部分会超越大家现有的期待。

记者:如果再拓展一点,您能不能再多给我们讲一些您和原著作者、导演以及主创沟通的细节呢?也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金海曙:在创作大纲分集剧本时,我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我就按照原著提供的素材,建构框架一步步走,结尾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因此在最后落笔的时候,我有一种心惊之感。见到路阳导演是在剧本创作完成,临近开拍的时候。我学习过他的作品《绣春刀》,觉得他在气质上是符合这部作品的。在对剧本进行沟通时,他很谦逊,我们聊得也很愉快。而见到马伯庸老师则是在开机仪式上,他个子小小的,却有一种气宇轩昂的感觉,我们相处也很愉快,但是真正关于创作的探讨其实是没有太多交叉的。

记者: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状态。

金海曙:电视剧是一个文化工业产品,我们作为编剧会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比如宣发、统筹、制片等。这些意见有的是好的,但有的不一定是加分项,甚至会对创作有损伤。非常幸运的是,这个项目走得特别顺利。

记者: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您认为对人物境遇与结局的设计是编剧的权利吗?

金海曙:有时候可以这样说,但有时候不能这样理解它。大家通常认为编剧在于“编”,但真正的诀窍其实在于“不编”。我觉得有一些个人品质是极为可贵的,比如勇敢与忠诚。特别是在特殊的环境中,这种人性的光芒是超越时空和国别的,我想去赞美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在刻画人物时,我面对的不是他的选择,而是他的内心,他会有他自己的选择,这往往会引发编剧也意料不到的走向。所以这不完全是编剧的权利,有些时候是笔下人物的权利。就我个人来说,会把这种状态作为一种境界去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监制:白中华

主持:苏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