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1)

遥想春节鞭炮声

过春节放鞭炮,在今天看来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可是向前追溯三十年,像我这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基层、年龄四十多岁的人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情感经历。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2)

七十年代,物资贫乏,生活用品都凭票购买,填饱肚子都是难题,一年到头省吃俭用,过春节全家六七口人花上三十元钱的是条件好的。一般家庭孩子是买不起新衣服的,老大的旧衣服老二穿,旧衣服洗干净再漂染一下变成新衣服。在那种情况下买鞭炮就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了。孩子们为了活跃气氛,到河滩上检回一些火石(学名石英石),待到晚上,仨一群、俩一伙的聚集到门后、墙角等阴暗处(那时是没有电灯的),拿两块鸡蛋大小的火石互相撞击,随着“啪啪”的响声,能擦出一闪即逝的火花,看谁的声音响,看谁擦出的火花亮,那种心情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到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供销社里就开始卖一些黑土药制成的成挂的鞭炮了,一般是一挂二十响,声音不是很响,使过年的气氛活跃了许多,但是买起的家庭很少,只有别人放我们免费听响的份了。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3)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百姓得到了最大实惠:粮食丰收,农产品丰富,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日常生活有了保障。每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买新衣、购年货、除尘、贴春联,家家忙得不亦乐乎!每家买上一两个猪头是不可缺少的,拔毛、分割、入锅,家家香气诱人,孩子们早就等不及了,拿着碗蹲在炉边,待肉熟后,先给孩子切一碗,少倒上一点酱油,狼吞虎咽入肚,大有风卷残云之势!那种心情,那种气氛,别提有多幸福了。为了烘托过年的气氛,放鞭炮就成了一种首选。那时的鞭炮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个大,每挂的数量多,有二十响的、五十响的、一百响的、一百二十响的不等,一挂就是一盘,药都是银白色的炸药,特别能响,且还有亮光。买卖鞭炮也放开了,每到集日,市场上一溜排开的鞭炮摊子,你方放罢我登场,硝烟弥漫、震耳欲聋。卖主的吆喝声也是此起彼伏:“比一比看一看,咱家的鞭炮没哑弹”、“泰山不是垒的,黄河不是用尿泚的,咱的鞭炮不是吹的”……鞭炮声、叫卖声、大人的起哄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此起彼伏。这样的鞭炮太危险,小孩子是不能放的,家长就给买一些“滴滴筋”(一种用毛边纸卷成的带黑烟火药的绳状物),一毛钱一把,一把十根,穿着新衣服,点着“滴滴筋”,咋咋呼呼你追我赶,弄得手上、脸上就像抹了锅灰一样,免不了要遭大人的责骂。有时也把大人们准备放的大鞭炮偷偷的解下十个八个的,偷出一盒火柴,一个一个的放。将鞭炮放好,为防止捻子燃烧过快来不及躲避,还用手使劲捻一下,划着火柴,战战兢兢的点上,然后快速离开,两手捂耳,随着“砰”的一声,心里有一种打了胜仗的感觉。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算是年三十晚上、年初一早晨,“响亮响亮人财两旺”,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就开始放鞭炮,看谁放的多、看谁的鞭炮响、看谁的鞭炮亮,反正是一夜不消停,一直到年初一早晨,每家不放个百儿八十元的鞭炮不作罢,那种心情就是两个字:过瘾!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4)

九十年代以后,家家生活有了更大的改善,科技高速发展,电话、网络普及,从政府到百姓,生活习惯有了大的改进,健康环保成了主题。年年都出现烟花爆竹伤人事件、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国家加强了对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燃放的管理,上千年的春节燃放鞭炮的习惯在一些大中城市遭禁。老百姓消费也理智起来,不再把大把的钱随着鞭炮的爆炸声“灰飞烟灭”了,孩子上学、购买住房、医疗保险等成了生活主题词。春节放鞭炮的少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串门的少了,电话问候的多了;大鱼大肉少了,营养搭配更合理了;年夜饭后牌局少了,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长了、笑声多了……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5)

鞭炮声,是值得我回忆的一大感情财富,伴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快乐的少年、成熟的青年,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直步入了今天的幸福和谐社会。

日新月异、富强民主的国家,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6)

收看更多蒙阴检察资讯和精彩推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蒙阴县人民检察院”或“myxrmjcy”。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7)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8)

编辑:代文娟

春节鞭炮声文字(微文遥想春节鞭炮声)(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