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就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祖。自从佛祖在菩提树下参禅七天七夜参透宇宙人生的真谛后到处传教,创建了规模庞大的僧团。

佛教,即佛陀的教导,一开始佛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团体,而更像是一个学术流派。佛是什么?佛既是觉者,也是觉悟了的人。佛陀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不崇拜造物主,佛陀是无神论者。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

释迦牟尼佛祖

佛陀是真正的精神导师,佛陀宣扬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倡导人们生起慈悲和出离心,致力于让众生离苦得乐。佛陀的这些思想对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阶级森严的古印度社会底层民众来说是一种自我救赎,因此佛教僧团开始发展壮大。佛教的发展也动摇了婆罗门教在古印度社会的绝对统治地位,佛陀和他的僧团开始不受婆罗门教的待见。但佛陀用他无上的智慧和对其他教派的包容,赢得了无数外道的尊重,婆罗洲大地上的诸多国王也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2)

佛祖入大般涅槃时的情形

佛教在诞生之后迅速在南亚次大陆发展壮大并且开始传播到四面八方,有三支主要的传承,即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这三个支派传播的路线和时间各不相同,并且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在修行方式仪轨和教义乃至佛像寺院的造型,僧袍的颜色和形制诸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3)

泰国僧人

说起佛教三大支派的演化和传播,就要从佛祖涅槃后的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讲起。佛陀住世时僧团内部有什么分歧都能够圆满处理,但在佛入灭后僧团内部对佛的教义开始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由此僧团内部开始分裂。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4)

缅甸僧人托钵化缘

南传佛教,也叫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5)

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图

南传佛教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上最接近佛陀住世的那个时期,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托钵乞食的修行方式。习惯将鲜花供奉在佛前,有用清水浴佛的习俗。南传佛教还有一个习俗,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要出家一次,最短可以剃度修行一个月然后还俗。南传佛教是用巴利文书写记载佛经的,因此也称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佛教僧侣大多身着黄色僧袍,比如泰国就被称为黄袍佛国,但在缅甸僧人的穿着却是红袍,尼姑身着粉色的僧袍。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6)

缅甸尼姑

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经由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抵达中土,也就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北岛、日本和越南。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历史上有“伊存授经”、“永平求法”两种说法。“伊存授经”是西域来的外交官应邀向西汉末年的上层社会传授佛经。“永平求法”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员西行求法。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7)

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

自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的社会,形成佛教本土化。从魏晋时期开始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开始大规模地修建石窟,至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已趋成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五台山有僧人上万名,全国各地寺院林立僧人众多。玄奘西天取经和鉴真东渡对佛教的繁荣兴盛和传播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8)

千年古刹少林寺

汉传佛教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宗派。比如禅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华相宗、密宗等。禅宗是由达摩祖师东渡在少林寺传播的,禅宗的代表人物还有著名的六祖慧能。净土宗的修行方式最为简便,也是最易被普通民众接受的方式,就是念阿弥陀佛期盼往生极乐。华严宗则主要修持《华严经》,以华严经为主导思想。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9)

四川峨眉山

汉传佛教在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明朝时戏称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从中可以看出四大名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在佛经中记载了五台山,佛祖住世时预言到,在佛入灭后的五百年后,会有文殊师利菩萨在北方的支那国清凉山传播佛法。五台山也是中国境内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存的寺院,也就是汉传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并存。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0)

山西五台山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形成较为特殊,是由佛教、苯教、印度教的性力派,这三者融合形成的。藏传佛教的奠基人是古印度乌仗那国的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被藏族人民称为“咕汝仁波切”,意为尊贵的上士。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具全的寺院桑耶寺,就是由莲花生大士主持修建的。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1)

莲花生大士

藏传佛教吸收了很多苯教的习俗,转山、对神山圣湖的崇拜,插箭、煨桑等。藏传佛教仪式仪轨繁杂,有各种法器。比如法号、法螺、金刚杵。在藏传佛教中普遍流行着供水的仪式,上至寺院下至平民百姓家中,每天都要做供水的仪式。可以说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独具特色,与其它佛教支派大为不同,颇具神秘色彩。煨桑、撒龙达、挂经幡、供酥油灯、转经筒、磕长头,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地神秘又那么地虔诚。但抛开这些颇具藏地风情仪式仪轨,传达的思想主旨是一样,即敬畏因果、敬畏生命、众生平等、离苦得乐。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2)

酥油灯

藏传佛教的寺院也独具特色,而且形制各异。最常见的特点是通常大殿高大宏伟金碧辉煌,土木结构和砖石垒成,也有一些以洞窟为主的寺院。在藏传佛教寺院上面通常可以见到双鹿法轮的标志,通常在大殿正门的两侧有壁画绘成的4大天王形象。寺院正中的大殿通常有2层或3层。大殿的外围通常都装有转金筒,寺院中心的广场上一般都有煨桑台。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3)

大昭寺外景

寺院内部常供奉着诸佛诸菩萨以及藏传佛教各派的祖师和高僧,也供奉着藏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及历代赞普,吞弥.桑布扎、宇妥.宁玛.云丹贡布、藏戏鼻祖唐东杰布等,这些曾为藏族历史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寺院大殿的第二层或者第三层通常供奉着很多佛经,比如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藏传佛教的寺院内部通常除了纯金或鎏金打造的佛像,也遍布精美的壁画和唐卡。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4)

藏传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形象

同样地,藏传佛教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在这些派别中支派最多的是噶举派,噶举派的奠基者是玛尔巴译师,玛尔巴再传授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再传授冈波巴,冈波巴再传授给帕木竹巴,帕木竹巴的几个弟子又开创了几个小的支派,噶举派号称有4大派8小支派,如塔波噶举、直贡噶举、霸荣噶举。不丹的雷龙派也属于噶举派。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5)

玛尔巴上师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支派,由莲花生大师所创。由于戴着红色法帽也俗称红帽派和红教。这一派主要供奉莲花生大士。宁玛派的主寺有桑耶寺、敏珠林寺、佐钦寺等。

萨迦派在西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萨班与阔端王子的凉州会盟使西藏纳入中国版图。萨迦派的八思巴更是成为大元帝师和国师,元朝时萨迦派受朝廷的支持下成立了萨迦政权统领西藏一切政务。也可以说从这时起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特征愈发加强。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6)

凉州会盟

格鲁派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由于该派僧人穿黄色僧帽,也被俗称为黄教。这一派是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后创立的,但是由于宗喀巴大师佛学精深,吸收了噶举派和萨迦派等其余各派的精华,推陈出新严明戒律,著书《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使藏传佛教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后来宗喀巴大师的两位弟子被追认为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格鲁派有六大主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7)

宗喀巴大师

藏传佛教还有学位等级制度,有专门的佛学院,著名的有拉卜楞寺佛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等,很多大型的寺院都有辩经场,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是格西学位。

佛教四个时期三大体系(佛教三大支派传播路线及其各自特点)(18)

僧人辩经时的情形

结语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但发展于中国。在中国佛教三大支派并存,佛教在中国历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宗教本土化的过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中,并将依然在现实生活中为无数信众提供精神上的指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