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直接的矛盾(资源相对稀缺性与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上各种生产活动更加专业化,手工业和小作坊逐渐壮大,逐渐采用雇佣制。特别是新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对自然资源和财富的渴求逐渐的转到了对货币的无止尽的追求上。人类也被物化成“机器”投入到生产过程过程中。

在中国宋朝和明朝时期就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中国没有使得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土壤呢?首先,我们在宋朝和明朝时期发展商业其目的是增加国库的收入,而资本主义的出发点是挣取高额利润。其次是主体不同,中国当时的主要从事经济行为的是政府,也就是官营,而且有垄断的趋势,遏制了竞争机制的形成。再者是获取的商业收益的去向不同,当时中国的商业活动的收益基本上被政府或者官府挪为他用,并不是继续用于扩大投资,提升生产效率。也就无法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剩余。

反观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等国家。由于“黑死病”大流行过后,人口大量减少。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农民都大量的死于瘟疫。土地荒芜,工价高涨。地租下跌。而这时人类的劳动技术水平却没有因此而降低,相反随着可支配的物质的增加,劳动生产力反而提高了。所以这时候农民就会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这些粮食明显的超过了自己所需要的。于是就会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由于有劳动剩余的存在,专业分工的深入,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在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像是什么都可以买到似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稀缺性渴望就自然而然地转到对货币的渴望上。许多东西都“货币化”了,地主不在收农民的余粮,而要货币化的租金。土地也成了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在市场上买卖。农民买土地也不在为了糊口,而是为了挣取更高的利润。对利润的渴求,也导致了对新技术的追逐。新技术的应用,又使得生产发生新的跨越。自然而然资本主义就在那样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起来。

虽然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社会制度有长足的进步,但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并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一方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方只能出卖劳动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报酬。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矛盾也就必然会尖锐化,特别是生产力没有持续性提高,经济发展停滞的时候。危机就来了。

资本主义生产为的是流通,获取利润。而购买这些东西的主要是生产者,如果经济是平衡的化,也就是生产多少就应该消费多少,但是资本主义不是这样的,如果获得高利润,资本家就会继续投资,生产更多东西,其结果是价格竞争,摊薄了利润。没有了利润甚至亏损,资本家就会缩减投资、如果资本家没有将利润用于其他投资或者消费,而自己投资生产的东西自己并不需要,那么他的钱就剩余出来,同样的道理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就会剩余出来。如果这样的情况在社会上大规模发生,那么难以避免的情况就会发生了,像要买东西的人没有钱。而资本家的东西又卖不出去。这个时候就发生了资本主义危机。当然现在资本主义有所不同,现在很多国家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但危机的原因也是相似的,只是之前危机的诱因是商品,现在的诱因是金融产品罢了。

资本主义另一个矛盾来至于与工人的矛盾,虽然生产活动都是需要靠工人才能维持的,但是在资本家眼中,工人跟他们租的机器是没有多少区别的,他们尽可能的减少投入,同时又追求尽可能多的产出。特别是行业竞争剧烈或者经济增长缓慢的时候。比如要求更多的加班,更少的工资等等。当然,这样一种压榨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比较难以看出来。因为你觉得累,付出和回报不匹配,你可以辞职。但是当你重新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在换工作的情况下改善多少。

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一个矛盾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矛盾,资本家可以通过投资获取利润,而劳动者按劳动的市场价格从事于劳动。资本家获得收入是劳动者的几倍。劳动者只能靠着微薄的工资维持着基本的生计,而资本家可以通过投资钱滚钱。其结果就是富人越来越富有,而穷人则相对的越来越穷。如果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候,资本家投资利润丰厚,而生产工人可能得到要素价格上升的可怜的增长,有时候可能都得不到,比如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工人就业机会减少,工资难以上涨。我这里不是说新技术不好,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不断地使用新技术,经济自然就会落后,那么国家也会处在崩溃的命运。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的弊端。

以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中期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生产力水平允许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福利制度,税收制度等等来缓和矛盾。当这些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就会采用其他方式,诸如战争,金融掠夺等。

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实行资本主义的目的是获取收益,而收益的来源是生产技术的运用,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效率提高。而这些在资本家眼中只是生产要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的利润来源更加依赖于生产技术和知识。有时候成败都命悬于此。而这些生产技术和知识都是掌握在人的手里,资本家为了拉绒优秀人才,甚至会出让部分股份给他。更让资本家不安的是,那么多资本家都在追逐人才优势,那些人才轻而易举的可以从社会融到钱。像是资本正在向知本打工一样。知本相对于资本日益稀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即将开启。这就是知本主义(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因为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平衡社会上各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而获得的,只要有利润,资本家都会想方设法的进行扩大规模再投资,而且这些投资行为都是对,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的推理得来的预期。当完成投资投产后,可能面临着不同的生产环境。有时候迫于竞争形势,公司可能面临着亏损。对于资本主义来说,经营亏损或者将来预期无法得到盈利,那么生产就很难进行下去,资本家就面临着将公司转移到其他要素成本较低的地方,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消失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无法进行下去。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是没有新的可以平衡稀缺资源的产业,那么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就会发生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走向公司裁员,社会消费规模减小,然后又进一步的导致企业亏损面扩大而裁员破产,从而走向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30年代美国面临着市场失灵的经济大萧条,由于缺少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在股市暴跌后一转直下,进入失业。消费不足导致更大的失业的恶性循环。罗斯福上台后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从生产端到需求端的各种新政措施。其核心是复兴,救济和改革。我总结了下主要是从下面几个去取得作用的。

1:稳定银行系统,避免造成钱荒。美国也是在哪个时候让美元脱离金本位制。导致美元贬值,促进的出口,将国内各过剩产能产生额商品转移到国外。重新确立了与美元挂钩有价值美国公共债券,与美国国家信用背书的信用货币体系。

2:通过政府赤字增加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有效需求。

3:立法等措施,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避免企业恶性竞争,导致进一步市场失序。维持一定的企业利润水平,避免企业破产,风险向银行等金融业传导。

4:通过失业救济措施,稳定整个社会的需求总规模。避免经济进一步陷入通缩。

5: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许多国家的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大量的需求转移到美国国内去。再者资金的避险需求,导致大量的财富向美国转移。为了避免经济通胀加剧,罗斯福新政在二战后逐步地退出。而相关政策的精髓则通过立法形式保留了下来。

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只是在市场失衡后采取的,缓和矛盾的一些举措罢了,相反从罗斯福起,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金融资本主义。美国政府的公共税收变成了金融资本家桌上的美味菜肴。美国的国家信用成了那些金融资本家的私人厨房。当然这样也使得了美国政府失去了用其他方法去解决危机的动力,比如解决08年金融危机靠QE、解决2020年的新冠病毒危机也是靠“放水”。但无论如何,盘踞在国家信用之上的金融资本家们,总有把这个厨房吃空的一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直接的矛盾(资源相对稀缺性与资本主义社会)(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