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紧跟时代的成语(成语的时代引擎)

成语“韬光养晦”,它起源于唐末,盛行于明初,定型于清代下面仅以管见叙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形容紧跟时代的成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形容紧跟时代的成语(成语的时代引擎)

形容紧跟时代的成语

成语“韬光养晦”,它起源于唐末,盛行于明初,定型于清代。下面仅以管见叙说。

近来,今日头条或是朋友圈都有人提及邓小平理论,重温邓小平的外交思想(见头条)。邓小平的外交理论里有一句话“我们要韬光养晦。”

有人说,在这段理论中,你读懂了“韬光养晦”,你就理解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

“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其意义是一种策略。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对团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个人对家族也很有很大的帮助。关键时刻你采用了它,可以转危为安甚至起死回生,继而发展状大。

黄氏家训里就引用了“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末,福建邵武黄峭山,在他的《行录》里有这么一句警句:“当此四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韬光养晦,毋昧时而躁进。” 这里我不是讲黄氏宗史,而是介绍采用“韬光养晦”策略的事例。唐朝末年昭宗年间,黄峭山官至工部待郎,家中资银丰厚。而且子孙众多,又是书香门第,通达文韬武略,个个相继进入仕途。又正好年轻气盛,有志报效国家,蓄势待发。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崩离析,军伐连年混战。黄峭山已归隐田园,但他高瞻远瞩认清形势,他认为军伐战争是争权夺利,不是为国为民。没有一方是正义方,支援那一方都是作出无谓的牺牲。所以“惟戒诸子韬光养晦,毋昧时而躁进”。黄峭山这个“韬光养晦”策略和下来的遣子外迁是很有名的,它光前裕后因势利导,使宗族发扬光大。

我退休之后跟一位长者编撰黄氏族谱,在草拟《黄峭山公行录》的注释中,认真去领会“韬光养晦”这个词义,查阅了辞海和成语大词典。在这过程中我突然想起,唐朝是不是已经有了“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假若没有,你那《黄峭山公行录》岂不是有伪作之嫌!尽管我是想多了,或仅是出于好奇,或的确是为宗族负责,都想去寻找“韬光养晦”的来龙去脉,但仅用我的思路与我的水平。现在我翻开了我的笔记,又打开电脑查找到点点滴滴,再一次归纳:

“韬光养晦”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宣宗记》,该文有这样的记载:“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现代版这样译:“经历了太和唐文宗与会昌唐武宗两任朝迋,我们愈加做到收敛锋芒,隐形匿迹。大家在一起相处,都没有人提起”。从此,“韬晦”便被其它文章启用。由于《旧唐书》是朝纲通典,读者颇多,“韬晦”也就被人们所熟悉了。但它仅是成语“韬光养晦”的雏形。

“韬晦”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元末明初,因为罗贯中写了一本《三国演义》,在这本故事书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有这样的描述:“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菜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就这样刘玄德奴装俗人,满过了曹操的心胸。认为刘玄德平庸且无大志,便不把他放在眼里。没想到刘玄德养精蓄锐未雨绸缪,然后东山再起,竟与曹操三分天下。因为《三国演义》普及很广,之后任何朝代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喜欢阅读。刘玄德在曹操“煮酒论英雄”面前的确是一道坎,而他能以“韬晦”策略跳过去,是刘玄德生死存亡的第一着棋,也是作者罗贯中成功的一笔。读者阅到此处都是惊叹不已,阅后都是津津乐道对大众宣讲。所以“韬晦”一词也就为大众所熟知,于是“韬晦”两字及其意义也被大众文章广泛使用。

到了清代,大才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名篇中,写有“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整篇文章我没有读,没必要牵扯这么长。上述两句话的意思不外是隐藏锋芒,不使外露。然而就这两句话使“韬光晦迹”四个字奠定了“成语模式”。

在清朝,纪晓岚的思想和文采影响深广,很多文人墨客都模拟他的文章,起用他的名句。道光年间一位文学家俞万春写了一本反水浒宋江的小说《荡寇志》,其读者众多,传播很广。其中第76回写有这样的句子,“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从本文可以了解,从清代后期,成语“韬光养晦”已确立而且广泛使用。

现在回过头来,研究黄氏《黄峭山公行录》的家训“韬光养晦”。“惟戒诸子韬光养晦,毋昧时而躁进。” 这句话是黄峭山在公元967年八十大寿对子孙说的,估计当时不一定用“韬晦”两个字,用其他文字来表述“韬晦”也说不定。而《黄峭山公行录》一文是他的儿子在宋朝初年所写,也不可能用“韬光养晦”,而只是用了“韬晦”。是后人不断编撰族谱时补上“韬光养晦”的,这很正常。现在来对照时间顺序,《旧唐书》是五代十国公元946年完成,黄峭山八十大寿是公元967年。先有《旧唐书》,后才有黄峭山的说法。或许黄峭山读过《旧唐书》“韬晦”一词之后,才启用它。监于此,黄氏《黄峭山公行录》,其文风无可怀疑。

退一万步来讲,假若先有《黄峭山公行录》,后才有《旧唐书》又未尝不可?问题在于碰到有断章取义的情况时,问你一句:唐朝何有成语“韬光养晦”?那时也会一时语塞。因此,我在写“韬光养晦”的注释时,除解释词义之外,也简言它形成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