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作“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夏朝时已有夏礼,而后的殷商亦有殷礼。到了周朝的周公时代,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此时的周礼已经趋于完善。但是随后的春秋战国导致了“礼乐崩坏”,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又有了“焚书坑儒”的惨祸,一时间儒家的诗书礼乐等六经缺失,周礼再不复往日之盛,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1)

▲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自己的统治选择了”焚书坑儒“,但并未收到预期中的效果,反而还导致了秦朝的”

“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礼”是不可或缺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刘邦灭暴秦,败项羽,建立汉朝后,一改秦始皇”坑儒“的作风,开始”尊儒“,推行礼法。礼法一经推行,臣子守礼,百姓和顺,上下一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和礼仪就是儒家的要义之一。在见到礼法对人民、臣子的巨大作用后,身居高位的刘邦都不禁感慨道:“吾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后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朝已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了。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2)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即为“德治”或“礼治

中国礼仪以周为最,汉朝在周礼的基础上,配合儒家的治国理念,融合创新出了”汉礼“,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剑礼”。佩剑作为汉代诸多礼仪中的重要礼器,其地位在汉代礼仪中无可替代,是其他兵器所望尘莫及的,在汉代礼仪制度及其等级制度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有诸多以佩剑为礼器的礼仪存在,渐渐地也就构造出了一套以佩剑为礼器的礼仪制度。“剑礼”的出现正是佩剑在汉代趋于贵族化的最佳证明,这一过程在西汉后期佩刀的兴起而达到顶峰。剑在战场上和实际使用中渐渐被刀所替代,但这也正是佩剑在礼器中地位急速上升的过程,其象征意义已经远大于实用性。汉代佩剑承三代及其秦朝之遗俗,结合了汉代的礼仪文化和佩刀在实战中地位上升的史实,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等级差异,成为了汉代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3)

▲汉剑剑身平直,剑刃狭长,剑锋尖锐,外圆内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款战场用剑。

汉朝佩剑风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佩剑为荣,所谓“剑者,君子武备,所以防身”。通过人们腰间的佩剑,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可享受的礼仪、特权就有如掌上观纹。因为在当时,佩剑的规矩是非常严格的,等级不同,剑也就不同。汉人佩剑就如同现代买车,你的剑越好,车越贵,你的地位就越高。萧何有功,便得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刘邦登基,原亭长时的”三尺剑“就变为代表皇权的”七尺剑“;彭宠权重,于是刘秀特赐其随身佩剑以示信任。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4)

▲崔豹《古今注》载:“当高祖为亭长,理应提三尺剑耳;及贵,当别得七尺金剑。”可见三尺和七尺之别。

佩剑的剑装、长度甚至配色等因人而异,还有着一系列的“行剑礼”,千万马虎不得,要是不小心弄错……不说官府等着你,就连行人也会“路见不平一声吼”,直接“替天行道”。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5)

▲《晋书·舆服制》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

汉朝佩剑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剑装的差异,剑装也就是汉剑剑柄之上的装饰。根据剑装的等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櫑( léi)具剑、驳犀具剑、金装剑、玉具剑,排序由低到高。

中小官吏和有钱人所佩之剑——櫑( léi)具剑

《汉书隽不疑》载:“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应助曰:‘櫑具,木标首之剑,櫑落壮大也。’”櫑具剑即是木首剑柄形制的汉剑,在柄上有蓓蕾形玉饰,是当时可“冠进贤冠”的普通官员或是平民百姓可携带的佩剑。当然,百姓想要佩櫑具剑,得有钱,毕竟櫑具剑的价格一般在六百钱左右,多的则要上千钱,几乎是普通家庭一年的存款了。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6)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櫑具剑,完全符合《汉书》中的描述,“木标首之剑,櫑落壮大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实物

抗虏名将所佩之剑——驳犀具剑

《汉书·冯石传》载:“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玦各一”。驳犀具剑是一种以斑犀皮为装饰的剑,被赐此剑的人大多都是抗击外虏,如匈奴这类少数民族有功的军官,《东汉观记·陈遵传》载:“陈遵破匈奴,诏赐驳犀剑。” 马王堆汉墓中有出土驳犀具剑,墓穴主人的姓名不详,但通过墓葬的规格来看,此人地位颇高,位同封侯。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7)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令全世界的考古学家为之震惊,是研究汉朝文化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首领所佩之剑——金装剑

汉朝以玉为尊,故此不多使用金饰,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出土的墓穴情况来看,汉朝时期周边的蛮夷中仍以金装剑为尊,在滇王墓葬中即有多把金装剑出土,这说明金装剑在汉代多为蛮夷首领的佩剑。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8)

▲现代工艺制作的鎏金大櫑具剑。

王侯贵族所佩之剑——玉具剑

汉代视玉为国之重器,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自古我国皆以玉比德,故此玉具剑的地位应该是在各种佩剑中最高的。为了突出这点,玉具剑不仅“摞首潭卫尽用玉为之”,而且还被装以金丝,加以纹饰,无一不在彰显我国崇尚礼义的君子之德、大国之风。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9)

▲第一代昌邑王刘髆的玉具剑,其首、格、攝、秘都是玉制,纹样上多用龙等神兽,由此可看出剑主身份之尊。

汉朝以孝治天下,礼仪方面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核心思想,佩剑方面也是如此,剑和人的身份必须符合,不然不成体统。《谢承书》载:“帝赐舆马衣服剑珮刀,钱二万,南阳计吏归,具以启延。延知衍华不副实,行不配容。”

在这样严格而详细的汉礼中,佩剑作为汉代所流行的重要武器、礼器,虽然因环首刀的出现,逐渐退出战场,至西汉后期时,原先的佩剑热都变成佩刀风。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汉剑不再战用,佩剑人数的减少,恰恰却是汉剑在汉朝礼制中地位上升的过程。后至隋唐时期,佩剑又再度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汉朝的书生怎么行礼(汉朝的佩剑之礼)(10)

▲隋朝丙子椒林剑,虽名为剑,实则为唐代战刀,即如今俗称的唐刀形制。

等到明清时期,大众也以佩剑为尚,自皇帝以下,文武百官皆佩剑,连武将都是战时佩刀,平时佩剑,以表礼仪。也是因此,清剑存世较多,其中大多都是皇室和王公大臣的佩剑,可见在剑在当时的地位。

历经数千年,地位依然尊荣,不怪乎世称剑为“百兵之君”、“百兵之师”,果真是当之无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