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

特别的发动机为“鹞”式带来了特别的性能,和一些特别的麻烦,也给人们带来了特别的震撼,但更加让人震撼的是,这款60年代研制的战斗机,竟然成了日不落帝国在航空工业上最后的辉煌,自“鹞”式之后,大英帝国再也没能独立研制出一款完整的战斗机,就连“鹞”式的改型AV-8B,也是和麦道公司合作完成的。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

“鹞”GR9

如果能摆脱跑道的束缚,飞机无疑将会获得更多的应用机会,因此垂直起飞和降落的飞行器很早以前就成为军队、飞机生产商和一些设计师的追求,直升机也只是在部分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基于螺旋桨旋转产生升力和推力的直升机,与高速飞行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能垂直起降又能高速飞行的固定翼飞机,才是刺激工程师们脑细胞的兴奋剂,如果再加上大航程、大载弹量、高机动性、隐身等其他性能,那简直就不可名状了……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2)

“鹞”FRS1

因为这样的飞机绝不是简单的事。固定翼飞机的升力和控制力几乎全部来自与空气的相对速度,换句话说,在静止或者低速度状态下,固定翼飞机非但不可能有效控制,连飞起来都是不可能的事,而垂直起降飞机首要的就是能飞起来,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让飞机在静止状态下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因为这时飞机上唯一能产生的动力就只有发动机的推力,所以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发动机的推力由向后变成向下,其次还有保持平衡、稳定等等。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3)

“鹞”GR3发射火箭弹

说起来两者好像只差90度,但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最后形成了两大流派:升力发动机派和推力转向派。前者在机身上安装其他推力向下的发动机,在起降时产生向下的推力,正常飞行时关闭运行;后者发动机正常仍是产生向后的推力,但通过喷口的转动等措施在起降时让推力转向下方。两者看起来各有千秋,前者的单台发动机可以相对简单,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升力发动机在正常飞行时就成了毫无用处的死重,多台发动机也使得系统复杂度大大增加、整机可靠性下降;后者只需要一台发动机,但推力的转换系统同样结构复杂、活动尾喷口的密封等技术难度也比较高。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4)

演习中隐藏在树林中的“鹞”GR1

两者都有技术代表,前者以苏联的雅克-38为代表、后者的代表就是英国的“鹞”式。因为数量少没打过仗,雅克-38的知名度远不及“鹞”式,其实雅克-38也不能说完全失败,后来还发展出能垂直起降还能超音速飞行的雅克-141,但因为穷、没钱继续发展,只好1991年打包卖给了老对手、后来研制F-35的洛马,多少为洛马的F-35出了一些力,这个咱们后面找机会再聊。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5)

雅克-141

回到“鹞”式,“鹞”式的成功与其说是飞机的成功,实打实说不如归功于发动机的成功。当时英国布里斯托尔发动机公司的技术总监斯坦利•胡克爵士设计了一种发动机,采用了一个大型涡轮风扇,风扇后部引出两个对称的旋转喷口,一部分经风扇压缩过的空气就从这里喷出产生推力,其余空气仍和普通涡扇发动机一样经过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尾喷口也设计成两个对称的旋转喷口,这就是“飞马”发动机。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6)

“飞马”发动机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7)

喷口位置,这架是后期的AV-8B

以此为基础,霍克•希德利公司设计了一个机体,为了避开侧面的四个喷口,采用后掠上单翼设计,同时起落架设计成安装在机身中线的“自行车”式,并在左右翼尖各安装一个可以向后折叠收起的支撑轮,以保证地面滑行时的稳定。机身内还有管道用于把一部分高压空气输送到机头、机尾和翼尖的小喷口,用于垂直起降时飞机的控制,这就是鹞式最早的原型机P.1127。1960年10月21日,P.1127的首架XP-863号实现了第一次有系留的悬停试飞,持续了很多秒,不久又进行了自由悬停试飞,两次都是由首席试飞员比尔·贝德福德把杆。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8)

1960年10月21日第一次系绳“悬停飞行”的P.1127原型机(XP831)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9)

XP831左侧的两个喷口

皇家空军订购了6架原型机,第二架原型机于1961年7月以常规方式从跑道上起飞,9月实现了控制垂直起飞。与此同时发动机也在不断改进,1963年首次成功降落在皇家方舟号航母上,飞行员还是比尔·贝德福德。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0)

舰长热烈欢迎比尔·贝德福德驾机着舰

此后以安装增大推力的“飞马”5发动机的XP984号机为基础,发展成为“隼”式验证机,增大了机翼和尾翼面积,共生产9架,由来自英国、美、西德的8名飞行员进行三方飞行评估。“隼”式从1964年3月7日首飞,到1965年11月完成评估,共飞行960架次、1366个起落。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1)

首架“隼”式原型机

霍克公司本来还想发展一种超音速的P.1154,1965年被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取消,不过这个名字被保留下来。1966年,以P.1127和“隼”为基础研制的新战机沿用了P.1154的名字——“鹞”。1969年4月,首批“鹞”GR1装备英国皇家空军第一中队,从此开始了大鹞家族在英国皇家空军40多年的服役生涯。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2)

皇家空军的“鹞”GR1

1969年5月,两架飞机参加了《每日邮报》的跨大西洋飞行比赛,在伦敦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和美国曼哈顿市中心之间飞行,中途使用空中加油续命,大鹞用了6小时11分钟完成了这段航程。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3)

大概也只有大鹞能这么干

皇家海军却一直到1980年4月才正式装备改进后的“鹞”式,按一贯的规矩命名为“海鹞”,这时候霍克希德利公司已经并入英国航空航天公司(BAe)。虽然垂直起降看起来很适合航母,也不需要弹射器和拦阻索这些附属设备,但完全垂直起降会消耗掉太多燃料,导致海鹞的作战半径大为减小,因此海鹞也仍然需要滑跑起飞。但一方面海鹞的起落架不允许像以往舰载机那样重着陆,同时因为70年代英国越来越穷,大型航母被国会裁掉,只留下一艘“竞技神”号,还拆掉了弹射装置,加上一艘新建的“无敌”号小型航母,也带不了几架海鹞,后来只好发明了附加的滑跃式甲板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4)

竞技神号航母上的海鹞和滑跃甲板

皇家空军的大鹞服役了十几年都四平八稳,海鹞却一上来就赶上好时候,1982年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为转移国内矛盾出兵马岛,竞技神号和无敌号带着28架海鹞和其他一堆舰船呼呼就开向了马岛。这场战争规模说大不大、影响说小不小,总之是阿方败走而马岛重新被英军占领,因此尽管皇家海军损失了不少舰船,但作为舰队唯一防空战斗机的海鹞还是得到了不少关注。整个战争期间共损失了10架海鹞,其中地面防空火力和各种事故各占了一半,但在空战中没有1架被击落。相反阿方则有22架在空战中被击落,其中包括9架以色列制造的“短剑”、8架A-4和1架幻影Ⅲ——全部是被海鹞击落。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5)

以色列“短剑”,也有译成“匕首”,阿根廷是从印度买来的二手货

当年大家津津乐道海鹞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得益于旋转喷口带来的机动性,因为在空战中飞行员可以通过突然变换喷口使飞机突然减速悬停,从而使对方尾追的飞机冲前,进而攻守易势。但其实这种方式并不靠谱,因为如果失去了向前的推力,飞机的确会迅速减速,但减速后机动性全无、再加速的过程也很漫长,这期间在空中半吊着无异于活靶子,因此实际上英军飞行员从来没有这么干过。阿方空战失败,一是败在英军的AIM-9L空空导弹上、二是败在从本土到马岛海漫长的距离上,这个咱们后面有空再详聊。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6)

马岛战争期间的两种海鹞

“鹞”式在马岛之后名声大噪,自然而然被娱乐圈看上,在电影《真实的谎言》里,二代大鹞AV-8B出镜时间长达近半个小时,航炮导弹齐上阵,又炸车又炸桥,最后州长亲自驾驶1架AV-8B、在悬停的飞机上一边与恐怖头子搏斗一边保护机头的女儿,直到把恐怖头子挂在导弹上发射出去……简直离谱得不要太爽。鹞式本来就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看中并采购了一批,马岛之后美国人干脆联合BAe进行改进并研制了AV-8B,这算是二代大鹞,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7)

悬停扫楼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8)

州长当年犀利的眼神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19)

这一段不要太扯

目前国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物馆里收存了1架“鹞”式,是1996年用一架拉-9战斗机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交换来的。

马岛战争一战成名的战机(聊聊鹞式)(20)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