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筷子的前世今生)

1993年4月5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会同扬州市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及高邮市文管会组织了一支考古队,在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一系列发掘工作1995年12月,这支考古队完成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发掘,总面积1335平方米,出土的2000多件时代在公元前6600~前5500年的器物,大都是用动物骨头制作的工具和器皿该遗址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同的是,这里出土了42根骨棍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它们就是骨箸,即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筷子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筷子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筷子的前世今生)

筷子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1993年4月5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会同扬州市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及高邮市文管会组织了一支考古队,在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一系列发掘工作。1995年12月,这支考古队完成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发掘,总面积1335平方米,出土的2000多件时代在公元前6600~前5500年的器物,大都是用动物骨头制作的工具和器皿。该遗址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同的是,这里出土了42根骨棍。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它们就是骨箸,即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

这些骨棍真的是筷子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根据考古发掘报告,这些骨棍长9.2厘米~18.5厘米,直径0.3厘米~0.9厘米,中间粗一点,顶部略呈钝圆形,底部逐渐变细。虽然看似粗糙,但外形的确有点像今天的筷子。

江苏高邮龙虬庄发现的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此后更多的考古发现表明筷子在古代首先是一种烹饪工具,且用途甚广。勺子才是最早用于进食的主要工具,及文献中的“匕”或“匙”。大约从周代开始,刀和叉仅用来在厨房里准备食物,而不作为进餐工具。吃熟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征,而中国人“尚热食”的传统则直接导致筷子的产生。在战国晚期,筷子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进食工具的转换。

我们再看看,筷子用途的变迁与古代中国人饮食习惯变化之间的关系。从汉代到唐代,勺子虽仍然作为主要的餐具,但因小麦由粒食改为粉食,筷子便成为食用面条、饺子等尤其是饭菜一体的面食的首选工具。隋唐时期由波斯传入的先进冶炼技术,使得很多金、银、铜等金属筷子被制作出来。炒这种烹饪方式的发明,更加拓展了筷子的使用范围。由于唐代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广泛扩张,筷子影响到蒙古草原、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地区,“筷子文化圈”已经初具规模。

越南是亚洲水稻的起源地之一,由于历史上与中国关系最密切,故而受到中国尤其是南方饮食文化影响最多。越南人用筷子的习惯和对筷子形制的喜好都与中国相似。7世纪,日本的遣隋使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带回本国。朝鲜半岛由于拥有丰富的金属矿藏资源,尤其从13世纪开始,受到蒙古人游牧饮食和文化的影响,更加倾向于使用金属筷子。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显示,唐宋时期,受到中国影响的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基本上形成了用餐具进食的习惯;而在东南亚其他地方以及西域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人们仍然以手进食。西域和北方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和战争中互相影响,逐渐养成使用餐具进食的习惯,并将筷子与刀叉组合使用,到了14世纪,筷子文化圈扩展到蒙古草原和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上中国人用筷的习俗、举止和礼仪又如何呢?自唐宋始,中国水稻种植的主食发生了改变,烹饪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炒菜的普及、饮茶伴随茶点的风尚,以及合食制的出现,都使筷子原来“筯”的位置有了质的提升。元代饺子和涮羊肉的流行亦扩展了筷子的用途。到了明代,筷子常常成为餐桌上唯一的餐具。“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一方面,正确使用筷子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另一方面,分享食物、一起吃饭又是改善和维系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共用餐具甚至成为表达友情和爱情的特殊方式。

筷子成双,长久以来在筷子文化圈内作为新婚夫妇互赠以及亲朋馈赠的信物和礼物。中国古代还有用筷子占卜的记载,拿筷子的方式、举起筷子、掉落筷子、折断筷子都有一定的预兆和含义。日本人认为筷子能够建立人与神、生与死、阴与阳之间的精神联系。不同质地的筷子寓意也不一样:象牙箸是奢华的代表;金箸在历史上常由皇帝用来奖赏忠诚得力的大臣,也是皇室礼物和祭祀用品;从实用角度看,银箸更受大众欢迎;玉箸精致易碎,在中国古代常用来作为事业成功和生活富华的象征,唐代诗人还用它来比喻眼泪,表达相思、愁怨等情绪;竹筷则是朴素生活的代表。由于筷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所以人们以其长度作为其他物品的标尺,用其形状——直——比附人的品格。

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发明,筷子已随时间演变成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工具。无论在饮食还是非饮食的场合,筷子不仅方便,还可以被创造性地使用。筷子的适应性,也是它的独特性。其他用餐工具,不可与之匹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曾将筷子和手指做过有趣的对比:

中国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小细棍,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且不怕高温,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最近几个世纪,筷子的使用及其文化经历了相当瞩目的变化。比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经济耐用的塑料筷子十分常见,脱颖而出。但木筷和竹筷依旧很受欢迎,金属筷也同样如此。事实上,耐久性并非人们今日选择筷子的唯一品质标准。现代消费主义鼓励消费,而非节约和保存,再加上日益提高的卫生意识,导致一次性筷子(大多用廉价的木材,有时也会用竹子制成)的使用,在世界各地形成新的、蓬勃上涨的趋势。

毫无疑问,塑料筷子和一次性筷子的普及,有助于筷子的使用风靡全球也增强了亚洲食品特别是中国食品的跨文化吸引力。因此,筷子文化圈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不断扩展,跟随亚洲餐馆逐渐扩大到亚洲以外的地方,走向了世界各个角落。当然,塑料和木质材料的过度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尽管如此,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餐具之一,筷子在未来的岁月里,无疑还会保持持久和独特的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