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

文:卓绝 ;来源:钱某某

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

很讽刺,很压抑,但也很真实。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

男主是个大号“巨婴”。

赤裸着半身,大喊一句“妈”,然后,妈妈就帮他把衣服穿上。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2)

剃胡须也让妈妈动手。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3)

吃饭全靠妈妈喂,“巨婴”只负责打游戏。

而爸爸呢,除了负责掏钱,好像屋内一切都与他无关。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4)

不幸的是,有天爸爸遇上车祸,死了。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5)

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

没多久,家里陷入窘境。

妈妈不得已开始变卖家具,以维持“巨婴”的日常需求。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6)

这时“巨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VR产品,便大喊一句:“妈,给我买这个!”

但这一次,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7)

一刹那,画面突然跳到了十几年前。

巨婴还不是巨婴,只是个小小孩。

一看到电视里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声“妈妈”,然后,妈妈就绝对满足他。

不管多贵,也不管是否合理。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8)

那时候的爸爸还是一样,从来都只负责掏钱。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9)

可是,十几年一过,爸爸走了,但小小孩,还是“小小孩”。

“巨婴”因为没买到VR新产品,便把遥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气。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0)

这时,妈妈哼起了童谣,希望依然能用这种方式安抚儿子情绪。

但“巨婴”的反应可想而知。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1)

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

“巨婴”一看,大喜,立刻拿去换钱找乐子。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2)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3)

可没多久,肾换来的钱,也给败光了。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妈妈,却发现,妈妈早已咽气。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4)

他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能填肚子的东西。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5)

最终,“巨婴”不堪饥饿的折磨,扒开妈妈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6)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7)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8)

这真个是脑洞大开的作品。

它赤裸裸地呈现出一现象:溺爱,既毁孩子,也毁自己。

不过,我今天不是来跟大家讨论“溺爱”对不对。

毕竟“溺爱”已是人人喊打的教育方式。

问题在于,既然都知道溺爱不好,为什么还有很多父母对此趋之若鹜?

一言蔽之:“溺爱”这玩意,它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长需要。

其实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

父母在真实世界里如何对待孩子,基本上取决于“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

如果一个妈妈的“内在小孩”是丰盛的,充满爱的,那她自然就会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给予。

如果这个“内在小孩”是缺爱的,在某些方面相当匮乏,那她就会把这个“匮乏部分”,全然投射给真实世界的孩子。

举个例子。

比如你小时候经常被虐待,被忽视,这种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内在的缺爱小孩”。

后来,你当了妈妈。

你看见孩子就有一种付出欲,恨不得什么都帮他完成,感觉怎么爱都不够——也就是所谓的“溺爱”。

你会有一种强烈的牺牲感:天呐,我真是一个伟大的妈妈!

其实呢,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缺爱小孩”罢了。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19)

李雪分享过她的童年经历。

小时候,妈妈很溺爱她。

当然,这是亲戚邻居说的,并非她的真实感受。

因为那时,她每次想自己洗衣服,妈妈就来一句:“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还是我给你一起洗了吧。”

一起去超市购物,她明明挑得差不多了,妈妈又一股脑塞给她一堆昂贵的零食。

妈妈生病了,她试着关心,结果得到的回应是:“没事,学习第一,你看书去吧。”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20)

可要是她真看书去了,妈妈又会唠叨一句:“还真是个白眼狼。”

后来李雪发现,其实妈妈内心极度缺爱,所以才会通过牺牲自己,来过度满足女儿。

而这种一味地付出,也在间接地满足妈妈“内在的缺爱小孩”。

至于孩子的真实体验?

只有束缚,没有爱。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21)

被溺爱的孩子,和不被爱的孩子,其实本质都一样——没有得到真正的爱。

我们觉得被溺爱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实不然。

它只是父母们的游戏——孤独的自我牺牲。

孩子被这种“假爱”吞没后,会偏向两个极端。

一个是成为“家庭吸血鬼”。

比如文初那个巨婴。

其实任何孩子,都会天然的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独立。

但他妈妈不希望他拥有这一点。

妈妈意识层面可能会悲伤,但潜意识里声音就是:宝宝不能离开我,这样我就永远付出,永远享受伟大的牺牲感了!

最终,孩子连基本的意志都没有形成,自然做事无定力,当吸血鬼也不知廉耻。

另一个是被溺爱控制,活成了“爱恨纠结体”。

其实更多的人,都成为了这种。

任何爱都是功利性的。

溺爱就更别说了,它暗藏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孩子,按父母意愿行事。

比如逼婚逼生,比如什么事都插一手。

而孩子,大都选择服从——毕竟父母付出这么多,实在太内疚了。

这一点,妈宝男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口头禅是:“我妈养我多不容易啊!你就不能孝顺她一点吗?”

其实呢,妈宝男内心非常痛苦。

他既爱妈妈又恨妈妈。

爱,大都源于愧疚。

恨,是因为妈妈的控制,以及他渴望自由而不得。

你说,“溺爱”这东西,是不是很毁人?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22)

曾奇峰也写过一个事。

一个妈妈追着孩子喂饭。

曾奇峰说:“孩子这么大,不用妈妈喂了。”

“我孩子挑食,我不喂啊,真怕他饿坏了。”

“放心,要是哪个物种连饿了都不知道吃东西,早灭绝了。”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23)

几经劝说,这妈妈决定试一试。

果然,不到一个月,孩子不但能自己吃饭,还不挑食,什么都尝尝,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而这时,妈妈反而流露出一丝焦虑,总觉不妥。

看,这就是在玩“自己满足自己”的牺牲游戏。

沉浸在这种伟大的牺牲感里,自然无法看见孩子对独立意志的渴望。

而父母想走出“自己满足自己”这个困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向外观察,以及向内觉知。

向外观察: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想要什么样的成长体验?

还是李雪那句话,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向内觉知:拿自己的童年,与孩子的现在做比较,问自己,我究竟是在满足谁?买一大堆玩具,倒底是“我”想要,还是孩子想要?

只有区分出这些,你才能真正看见一个孩子的所思所感。

而看见,是一切真爱的前提。

作者简介:卓绝,95后的年龄,85后的经历,75后的觉悟。一个有六块腹肌,也有一腔才华的文字工作者。(qianmoumou2018)

巨婴动画电影(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