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线上教学经验和困惑(真语文教学大师感叹)

真语文教学大师感叹:这算什么学校!感统失调的“睿睿”

张赛琴 2015-11-01于厦门仁和微校 转载家学唐

二、 感统协调的“睿睿”

来这里的教师学生抑或客人,吃过饭的碗必须自己洗净。当我拿着自己的饭碗去水槽清洗时,一个高个儿男孩正洗着自己的饭碗,我紧随着,接过他手里的滴上了洗洁剂的洗碗布,几下一抹,顺手就把洗碗布丢进水盆。谁料,孩子迅速作出反应,立即从水盆里捞起洗碗布,一脸正色向我指出:“你不可以把洗碗巾丢进水盆,上面的好多洗洁剂都被你浪费了。”说着他把洗碗布小心地搁在水池台边,“这样放,它就不会掉进水里了。”他教育我。

我实在感动!如果说这话的是奶奶级、妈妈级人物,那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这是孩子,是男孩子,是标准的独生子女啊。他如此细致入微的生活态度,如此周到体贴的交流方式,没经过天长日久的生活教育,怎么可以做到呢?

悄悄地说,这是个“感通不协调”的孩子。我不知道这说法选自哪门专业术语,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无所不至的“家庭式教育管理模式”里,这“感通不协调”症是可以改善的,因为在这里有一种叫做“教育热情”的超物化力量。

这种超物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我有意地关注起他来。

28日上午,他列席了我们的年会。开始,他仔细听着,没话;后来他走神了;还是没话;再后来,他三次走出座位给老师倒茶水。看来对这个“年会”,他没有兴趣,更没有思考。

到了晚上,他照例写“一日总结”,但只有三句话:“今天有老师来做讲座。我听得很不认真。我很高兴。”明显地,三句话情理不通。

一位年轻女教师问他,你听得很不认真,为什么还会很高兴?他一脸迷惑,久久地看着老师。我这才意识到,他果真是个“感通不协调”的孩子。按理说,这三句话前后不连贯,也是事出有因,完全不必苛求尽可心安理得。

但是,这位年轻女老师始终微笑着不厌其烦地用语言加各种手势,引导孩子回忆着上午开会的经过,一遍又一遍地提问,大概经过半个多小时,他的“感通协调”了,开始大声地流利地口述起年会的经过。我在50米外都听到了他的讲话声,其中穿插着“开始、之后、接着……”等等表示过程阶段的连词,看起来,他把自己参与讲座的过程情况能够连贯地说下来了。

“仁和的老师不会勉强任何一个学生,但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教育机会。”唐校说。这个“感通不协调”的学生,能在仁和校园里走过童年,是多么幸运啊。

老师们给这个孩子取外号“睿睿”,睿智的睿,寄托着老师多么真诚细腻的情感。

语文线上教学经验和困惑(真语文教学大师感叹)(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