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

一、母乳成分及影响因素

1.母乳成分:母乳是婴儿天然的、最好的食物,其营养成分丰富,如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酪蛋白/乳清蛋白(1:4);乙型乳糖含量丰富,有利于脑发育、肠道益生菌生长、肠蠕动等;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有利于脑发育;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有利于肾发育;钙磷比例适当(2:1)以及锌和铁含量适宜,容易吸收。

(1)水:母乳中的主要成分,约为88%。

(2)能量:一般情况下,100ml母乳大约提供68kcal的热量。

(3)脂类:是母乳中除了水以外含量最多的成分,成熟乳含脂类3% ~5%。乳汁的脂肪含量可因婴儿年龄和每次喂哺阶段的不同发生变化。如前乳含蛋白质高而脂肪少,后乳蛋白质低而脂肪高;随着哺乳时间延长,乳汁中的蛋白质渐减而脂肪增加。此外,母乳中的脂肪酸含量和构成,可随母亲膳食的改变而变化。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1)

DHA:二十二碳六稀酸,俗称“脑黄金”,是一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科学研究证实,DHA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和视网膜等的发育十分重要。

(4)蛋白质:与其他哺乳动物乳汁相比,成熟母乳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0.8%〜1.0%),但具有重要的营养和非营养价值。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是母乳中两种主要的蛋白质,由初乳的80:20下降为成熟乳的55:45。

(5)碳水化合物:乳糖是母乳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其次还包括单糖(如葡萄糖)、寡糖、多糖以及与蛋白质和脂类共价结合的糖蛋白及糖脂等。目前发现有超过130种的寡糖以功能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母乳中,刺激肠道益生菌繁殖,抑制肠道有害菌和其他条件致病菌生长,同时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肠道,预防感染和腹泻。

(6)脂溶性维生素: ①维生素A:以β-胡萝卜素形式存在,初乳维生素A的含量大约是成熟乳的两倍。②维生素D:大多数的维生素D以25- (0H)维生素D和维生素D3形式存在。③维生素E:母乳中的维生素E含量足以满足足月儿的需要。④维生素K:大约5%的母乳喂养婴儿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产生风险。

(7)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和生物素等,其水平可反映母亲膳食摄入量或营养剂补充的量。由于母亲水溶性维生素摄入不足而导致母乳喂养儿缺乏的临床问题十分少见。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2)

(8)矿物质:母乳中的矿物质主要用于维持乳汁渗透压,保持母乳处于等渗状态。母乳中矿物质含量远低于兽乳,从而减轻了婴儿的肾脏负担,是母乳喂养的一大优势。另外,母乳中某些矿物质,如镁、钙、铁和锌等,以适宜的比例存在,生物利用度高。

(9)生物活性因子:近年来对母乳中的生物活性因子研究掀起了新的热潮,包括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这些活性因子对促进婴儿的器官发育、免疫功能成熟等具有重要作用,见表5-1。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3)

表5-1 母乳中的生物活性因子及功能

2.母乳成分影响因素

母乳成分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分娩后月龄、单次哺乳过程、母亲的健康状况、母亲的饮食和睡眠以及心情、婴儿的性别、早产/足月、婴儿的疾病状况等。

如按照分娩后的月龄,母乳发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和晚乳,各成分变化如下,见表5-2。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4)

表5-2 不同时期母乳成分大体变化

即便是同一次哺乳过程,母乳成分也在发生改变,如开始分泌的乳汁较稀,蛋白质高而脂肪少,称为前乳;随着哺乳时间的延长,乳汁逐渐黏稠,蛋白质逐渐减少而脂肪增加,称为中间乳;最后分泌的乳汁蛋白质低而脂肪最高,称为后乳。

3. 母乳储存条件与时限,见表5-3。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5)

表5-3 母乳储存条件与时限

二、泌乳调节

妊娠期间母亲体内雌激素浓度增高,加上脑垂体激素的协同作用,极大地促进乳腺发育。分娩后,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素等作用于已发育的乳腺,引起乳汁分泌;同时,婴儿反复吸吮乳头和乳晕区,可以刺激神经通路传至脑垂体前叶,促进催乳素分泌,促使泌乳细胞分泌乳汁。哺乳约30分钟后,催乳素在血液中浓度达到高峰,乳房腺体为下次哺乳而分泌乳汁。婴儿反复吸吮乳头同时也刺激神经垂体催产素分泌,使泌乳细胞周围的肌细胞收缩,将已存储在乳腺泡内的乳汁压向导管,到达乳窦,引起射乳,称为射乳反射,也称催产素反射。一些其他刺激,例如见到孩子或想到孩子的可爱之处,听闻婴儿哭泣、性兴奋和联想婴儿喂哺,也能够促进催产素分泌,引发射乳反射,使乳汁溢出。而一些负面的情绪反应和不良的身体状态,如焦虑、压力、疼痛和对成功哺乳的疑虑等,会抑制催产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射乳反射。对于一些乳汁分泌不足的母亲,可以尝试通过热敷乳房、刺激乳头、轻柔地按摩或拍打乳房及按摩的方法,促进催产素分泌。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6)

  • 在自然哺乳下,婴儿吸吮乳头的刺激,或挤奶时人工按摩乳房的刺激等,都可以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影响泌乳活动。
  • 婴儿吮吸乳头的机械刺激,刺激乳头感觉神经末梢,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促进脑垂体分泌催产素,产生射乳反射。
  • 婴儿的反复吮吸刺激,可以使上述激素分泌持续发生,维持正常泌乳量和延长哺乳期。若婴儿停止吮吸,泌乳将减少和停止。

三、母乳喂养成功的促进措施

成功的母乳喂养不仅仅是母亲的个人意愿和行为,还依赖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1.落实管理规范

  • 遵守《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和世界卫生大会相关决议。
  • 制定书面的婴儿喂养政策,并定期与员工及家长沟通。
  • 建立持续的监控和数据管理系统。

2.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支持母乳喂养。

3.与孕妇及其家属讨论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4.分娩后即刻开始不间断的肌肤接触,帮助母亲尽快开始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7)

5.支持母亲开始并维持母乳喂养,及处理常见的困难。

6.除非有医学上的指证,否则不要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提供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或液体。

7.让母婴共处,并实践24小时母婴同室。

8.帮助母亲识别和回应婴儿需要进食的迹象。

9.告知母亲使用奶瓶、人工奶嘴和安抚奶嘴的风险。

10.协调出院,以便父母与其婴儿及时获得持续的支持和照护。

  • 产前准备
  • 乳头保健
  • 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 按需哺乳
  • 正确的喂养技巧
  • 乳母做好五件事:吃、喝、玩、乐、睡

四、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

1.感染HIV的产妇: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

2.感染梅毒的产妇: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症,但是梅毒母亲应立即治疗,婴儿应与母亲和其他婴儿隔离,并给予正规治疗,母亲乳头和乳房有破损不应实行母乳喂养,直至完成治疗和创面清洁。婴儿完成正规治疗后方可母乳喂养。

3.乙肝病毒携带的母亲:单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可选择母乳喂养。乙肝小三阳的产妇,孕期检测乙肝病毒-DNA复制量,如果乙肝病毒量很低或没有乙肝病毒复制,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后,可选择母乳喂养。乙肝病毒DNA阳性或乙肝大三阳的母亲提示乙肝病毒复制处于活动期,母乳的传染性很强,可于妊娠第7、8、9个月分别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宫内垂直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1个月内,1个月时,6个月时,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实行联合免疫,可以母乳喂养。但应注意,乙肝大三阳伴有肝功能异常的母亲,不建议选择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8)

五、母乳喂养常见问题及处理

1.母乳不足:母乳不足的征象包括母亲挤奶时挤不出奶;婴儿在睡完后,经常哭闹(排除疾病、大小便等情况),含着奶头不放;喂奶次数过频;哺喂持续时间过长;婴儿不经常排便且排便量少。

母乳不足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不足,还有一种是母亲或家人认为不足。很多情况是由于婴儿吸吮不够或未能进行有效的吸吮,导致“母乳不足”。如果哺乳前乳房膨胀,哺乳时能听到婴儿连续吞咽声,哺乳后婴儿安然入睡,且睡眠时间较长,体重身长增长正常,表示母乳已经满足婴儿的需要。

母乳不足处理:针对原因,采取措施。① 如果母亲认为婴儿没有获得足够母乳,需要分析母亲担心的原因,帮助母亲树立信心;② 通过询问全面喂养史,了解母亲担心的问题;③了解母亲营养及膳食摄入情况;④了解周围其他人对母乳喂养的看法及对母亲造成的压力;⑤观察母乳喂养过程,以检查喂奶姿势和衔接是否正确。

2.婴儿拒绝母乳喂养:表现为含着乳头,但不吸吮或不吞咽。其原因可能是①婴儿生病、疼痛或服用镇静剂;②母乳喂养有技术性困难;③环境改变使婴儿不安;④或者仅仅是表面拒绝,而非真正拒绝。

3.胀奶或乳房肿块:吸吮不够频繁或衔接错误,没有做到按需喂养,母婴分离、“排空”乳房不够及时,母亲产奶过多、乳房过大、穿紧身衣或不穿内衣,母亲哺乳时有不良习惯。

处理:早吸吮、勤吸吮、有效吸吮。对于那些乳头短、硬,影响有效衔乳的宝宝在吸吮前先挤出部分乳汁,使乳头变软,便于衔乳。母婴分离要及时“排空”乳房,使用吸奶器方法要正确。如果乳房出现肿块,且位置固定,则需到医院做专科检查。

母乳喂养前需要知道什么(每位妈妈都应收藏的知识大全)(9)

4.乳腺炎:常见类型是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见于初产妇产后1~2个月内。呈急性炎症表现,红肿热痛,寒战高热。乳腺炎早期可以用手法排乳、中药治疗,化脓以后则需要切开引流。

5.母乳性黄疸:生后母乳喂养且无其他原因而出现的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吃奶好、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处理:先排除其它引起黄疸的病因,对临床诊断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可以采取暂时停止哺乳喂养,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必要时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中药退黄、光疗等。黄疸明显下降后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6.乳糖不耐受: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主要症状是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部分患儿肠道气体多,常带出少量粪便在尿布上。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奶块,少数患儿有回奶或呕吐。患儿还会伴有腹胀和不同程度的不安、易哭闹,排便或经治疗后腹泻好转。

处理:如果大便次数不多,且不影响生长发育,则无需特殊治疗。若腹泻次数多,体重增加缓慢,建议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给予相应治疗,包括母乳喂养前添加乳糖酶,改用无乳糖配方粉喂养或混合喂养,急性期伴脱水时给予静脉或口服补充液体以纠正脱水等。

7.断离母乳

目前还没有指南明确最佳的断奶时间。每个宝宝的食量、进食习惯、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妈妈的奶量、身体状况、工作性质等都是有差异的。WHO建议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更长时间,同时需要补充其他适当的食物。

“断母乳”应该是一个有计划的自然适应过程,逐步减少喂养次数,这个过渡时期有时需要持续几个月。婴儿4-6月龄时,要根据婴儿的生理成熟度逐渐添加泥糊状食物/半固体食物,为断母乳做准备。不建议在宝宝生病时断奶。

好消息:

我开通微博啦!

打开微博,搜索用户“——儿童营养刘博士”就可以找到我,我会定期更新育儿小知识。欢迎大家来微博找我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