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奋飞的鸟(栖息在檐梁下的精灵)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夜幕下奋飞的鸟(栖息在檐梁下的精灵)(1)

雀替听着名字就像是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精灵,模样也如一对羽翼那般舒展开来,动人的名字不禁叫人浮想翩翩。

我们漫步在龙泉古镇,观看各个古建时,抬头看到复杂的结构之间,就有它的存在,常常容易被人眼所忽视,但在建筑中却缺一不可,就像托塔天王那样起到托付的作用,如果没有它,那个建筑可能随时会瓦解。

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是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这个时候它还只是柱上交托阑额的一根拱形横木,所起的装饰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 。

夜幕下奋飞的鸟(栖息在檐梁下的精灵)(2)

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夜幕下奋飞的鸟(栖息在檐梁下的精灵)(3)

所以在慢慢发展中,它不仅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还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

夜幕下奋飞的鸟(栖息在檐梁下的精灵)(4)

明清以来,逐渐演变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在形式上可归纳为七大类,分别为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等。

从雀替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匠人的用心和传承,哪怕在微不足道的小物件,都要做得无比精致,这是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古建精神。这种精神也同样存在龙泉古镇当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