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关于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人生来便是受罪的,有的人则认为生命十分宝贵,自己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人生,让自己这一生不留任何遗憾。

但完美的人生似乎一直是一个伪命题,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即便是圣人也会有犯错后悔的时刻。

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够被称得上是顶级人生享受呢?其实这样的点击享受确实存在,只是要以个人的意志与认知为标准。

对于某些人来说,拥有大量的财富便是顶级享受,而有些人则更加在乎亲情与阖家欢乐。

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1)

我们对于外界的认知以及日常活动的思维方式,都是外界环境在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简单来说,我们的外部生存环境,已经决定了我们对于顶级享受的定义。

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谈一谈,从自身的主观层面来看,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顶级享受。

人生的典顶级享受究竟来自于外在还是内心塑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的人生享受显然与个人的主观思维有关,在不同的心理学家心中顶级享受的人生也有不同的定义。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认为,只有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平衡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同时能够有效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完美的人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一个人的顶级享受必然要与人的价值实现与精神需求相结合。

可以看出在心理学世界中,你的人生应该做到实现自我平衡,实现自身价值这两点。

简单来说,即便没有大富大贵,只要我们能够满足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小目标,实现自己的基本需求,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

因为一个人的顶级享受是由内向外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并不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更不能长久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内心。

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3)

一个人对于顶级享受的标准,也可以反映出这个人对于世界的态度。

心理学这一学科已经从侧面证明,心理状态和环境的改变确实能够对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单纯的环境改变则不会使人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因此一个人最好的人生态度,只能总结为4个字,活在当下。

为什么要活在当下?

对于那些早已有人生规划的人来说,活在当下反而是一个看起来有些消极的词汇。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个词汇似乎在号召我们不要作出任何努力与改变,只需要单纯享受目前的生活。

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4)

这是一种得过且过,消极避世的心理,并不利于我们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潜能。

但实际上活在当下并不会与长远的人生规划发生碰撞,活在当下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知足与宁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人生智慧。

我们总说意外与明天不知哪一个先会到来,学会接受人生各式各样的改变,才能够更好地看透生活的本质。

虽然从小到大我们都一直在接受教育,父母和老师都希望我们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清晰长远的规划,但事实上一帆风顺并不是人生的必备要点,能够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失意与落魄,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调整心态。

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5)

即便是才高八斗的李白,也遇到过官场几番失意的窘迫,从古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发出生不逢时的感慨。诚然,这部分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较为清晰的规划,但外在环境的变数往往会打破我们的规划。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词汇用来解释这种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这是指一个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能够呈现出来的抗压能力与恢复能力。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说这类人的抗压能力较强,心理弹性更大。

在追求自我价值与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遭遇挫折与阻碍,甚至会发生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此时目标永远无法实现的悲哀。

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6)

此时活在当下反而是一种对不良生活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弹性较大的一种表现。

那些无法顺利走过大风大浪的人,往往都是心理弹性较差的人。纵观短暂的人生,坦然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过度焦虑未来,才是更加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学会活在当下,甚至能够解决一个人8成以上的痛苦。

因为我们常见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都是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常常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悔恨,对未来暂未发生的事情产生焦虑,将自己囚禁在思想的牢笼中,不断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人生最佳境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7)

学会活在当下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平衡过往与未来的关系,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活在当下这4个字时,我们才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感悟。

就目前来看,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就是我们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人生的顶级享受。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