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态底线的文章(丰富对植的认识)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今年3月12日是第44个植树节自1979年我国设立植树节以来,每到春天全民植树,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成果也可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守住生态底线的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守住生态底线的文章(丰富对植的认识)

守住生态底线的文章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今年3月12日是第44个植树节。自1979年我国设立植树节以来,每到春天全民植树,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成果也可观。

与40多年前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了80%。与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相反,我国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

这样的成绩面前,是不是不需要再全民植树了呢?正相反,全国绿化委员会在2017年印发了一份管理办法,将“植树”作为“男11岁至60岁,女11岁至55岁中国公民的应尽义务”。

随着时代变迁,“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号召“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到5棵。当时的祖国大地,确实需要实实在在添绿,需要人们在挥洒汗水的劳动过程中强化植树意识。40多年过去了,绿色中国旧貌新颜,一方面对“植绿”的要求更高,植树成为更系统、专业和高效的工作;另一方面,超过六成的中国人聚居在城市,“人人动手,每年植树”在现实中已经很难实现。

因此,全国绿化委印发的“管理办法”中,提出“方便群众、重在参与、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列举了很多履行义务的方法。比如“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甚至在阳台种花种草超过3平方米都尽到了植树义务,而近两年非常火热的“云种树”,也成为大力倡导的添绿护绿方式之一。

应当说,这些变化拓展了“植”的内涵。如果说在过去,“植”更多是对“挖坑挥锄”这个动作的描述的话,如今它更成为一种生活观念和方式,将“绿色理念”植入我们心里。无论是不是植树节,无论是不是在种树,有了绿色生活理念,生活处处可以为中国美丽作贡献,就无时不可“植”,无处不可“植”。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