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七律十首朗读(希音东听诗说诗魅惑之节奏)

节奏、韵律

• 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

• 文字产生之前就有歌谣,诗与音乐天然合一。

• 诗与乐在发展中分分合合,但由节奏、音律等规

定的音乐性始终不曾消失。

• 乐府、歌诗、词、曲能唱,不能唱的诗也可吟诵。

• “唱”可有伴奏(弦歌、乐歌)也可无

(清歌、徒歌) • 《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 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乐歌)

• 孔门教学,诗、礼、乐一体。“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 公西华侍坐”章

•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缊袍(以乱麻为絮

的袍子 )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

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

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

金石。”(清歌、徒歌)

•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或散文式语言的 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吟诵或朗读诗歌,会 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即所谓“节奏 感”。 • 这种节奏效果是由语音的顿挫与抑扬产生 的。 • 在古典诗词中,节奏的单位是“顿”。节 奏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即所谓句式。

• 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

句式: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诗·小雅·伐木》

• 五言诗中,常见的是一句三顿,二一二或

二二一句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

• 而在七言诗中,则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 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 南朝齐梁之后,随着汉字四声的发现,诗 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规律交错互 用,会产生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于 是反复试验,结果就形成了字数、句式、 音韵等皆有严格要求的新体诗。 • 到唐代,更发展成四声抑扬、平仄谐美的 近体格律诗。 • 常见的格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 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

• 词与曲也是格律诗。 • 词曲原来是配乐歌唱的歌曲,不过是先有 固定的曲调,而后依声填词。一个词牌或 曲牌就是一个曲调,不仅音调唱法不同, 平仄句式韵律也不同。 • 后来音乐失传,而词曲之歌词却作为文本 形式流传下来,人们根据这些歌词文本总 结出词曲的平仄句式韵律也就是所谓“词 律”与“曲律”,然后再根据这些格律去 填词作曲,因此更具抑扬顿挫之美。

• 音韵美是中国诗歌命脉中的一条主脉

• 诗词严谨的用韵要求和平仄规律,被称为

“戴着镣铐跳舞”,但也使传统诗歌在言

语、节奏和韵律中展现独特的曲调旋律,

亦诗亦乐,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

唐诗七律十首朗读(希音东听诗说诗魅惑之节奏)(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