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促回忆(下)(土法上马造电杆)

郭促回忆(下)(土法上马造电杆)(1)

郭促回忆(下)(土法上马造电杆)(2)

{接(中)}我们按比例搅拌好三堆混凝土,从倒水泥、铲沙石、倒水都是人工操作,搅拌到什么程度符合要求,我们心中有数。用方头大铁锹把混凝土浆装在模具并用震动棒震动后会用淋湿水的草袋把模具盖住,并根据草袋干湿情况定时适度浇水保湿,以保证水泥杆凝固质量。第二天后解开模具,并把模具重新修整后放在另两条生产线上,但剥离模具后的水泥杆仍用草袋保湿,到第三天,才用大铁剪剪断互相连接的纲丝绳,小心翼翼地把水泥杆从底模推下,在场地两侧堆放,此后由各大队皮车拉走使用。

我现在都很怀念我们七个人一起干活时的场景,大家争先恐后,不论年龄大小,技术高低,虽略有分工但也不界限明确,有协作肯定密切配合。从清理场地到水泥杆成品拉出场外,涉及解剥钢丝、紧线、套圈捆架、模具安装拆卸、筛沙子、捣石块、背水泥、搅拌混凝土、保养水泥杆,每一环节紧扣下一环节,而且其原料来源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但我们大家没有抱怨过。我们的报酬是每天十二个工分,由专业队通知大队参加年底决算,我们还要七个人轮流做饭,我和另一伙伴还是和乞丐住在一起半年多。

经过半年多的生产,我们公社的广播电杆都换成了这种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的产品。前些年我回老家,还能在路旁偶尔发现竖直的,或倒在地下的这种用钢丝绳代替钢筋的水泥杆。因为,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随着电视机等其它应用传媒的使用,加之管理形式的变化,小喇叭早已淡出了它的历史舞台,公社县里的广播站也早已烟消云散,为小喇叭架线的水泥杆也早已完成了它承载的历史使命,更多的人不会知道这种水泥杆生产的历史。而我之所以记下,一来是对人生经历的真实回顾,二来是思念我们在艰苦岁月中劳作拼搏的其余五个兄弟和令我尊敬的孙师傅。三十多年未见,我相信好人一生平安。

最后要特别补充的是,我在水泥杆厂是一九七六年,因为那年毛主席不幸去世后,我们七个人来回步行三十多里去下深井人民公社参加吊唁大会,晚上还加班完成了6根水泥杆的生产任务。(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