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意义(文房四宝的这些历史)

文房四宝,谓翰墨纸砚。《明一统志》:“四宝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这所谓郡,是指歙县。其实歙县并不以笔名,世所称“湖笔徽墨”,湖是指浙江省旧湖州府,不过徽州的文具四远闻名,所以通常均以四宝之名归之。宋苏易简撰《文房四宝画谱》五卷,是最早记叙文房四宝的专书。《牡丹亭》闺塾:“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长生殿》制谱:“不免将文房四宝铺排起来。”是文房四宝一语沿用已久。

但凡读书人,无不有文房四宝,而且各有恰当讲究的文房四宝,因为这是他必需的东西。从启蒙到出而面世,离不开翰墨纸砚。如今的读书人,景象不一样了,读书人不必定要竟日价关在文房里,他可以大有些时刻要走进实验室,或是跑进体育场,或是下田去拔擢啥品种,或是上山去发掘古坟,即便有随时书写的必要,“将文房四宝铺排起来” 的那种局势是不可以能呈现的了。至少文房四宝的形状有了改变。咱们如今谈文房四宝,多少带有一些思古之幽情。

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意义(文房四宝的这些历史)(1)

《史记》: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造笔。所以咱们一向认为咱们如今运用的这种毛笔是蒙恬创造的,蒙恬早年没有毛笔。有人指出这个说法不对。毛笔的创造远在秦前。甲骨文里没有“笔”字,不能证明那个年代没有笔。殷墟发掘,内里有朱书的龟板(董作宾先生曾赠我一条幅,描画一片龟板,就是用朱墨写的,记载着打猎所得的兽物,龟脊以左的几行文字直行右行,其右的几行文字直行左行,甚为风趣)。看那笔迹,非毛笔不办。20 世纪初长沙一座战国年代古墓中,发现了一支竹管毛笔,兔毛围在笔管一端的外面,用丝线缠起,然后再用漆涂牢。是战国时已有某种方法的毛笔了。蒙恬造笔,可所以指秦笔而言。晋崔豺《古今注》已有指陈,他说:“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 何也?答曰:‘蒙恬造笔,即秦笔耳。’”所谓秦笔,是以四条木片做笔杆,而不是用竹,因为秦在西陲,其地不产竹。至于咱们现代运用的毛笔究竟是始于何时,大约是无可考。韩愈的《毛颖传》缺乏为凭。

清乾隆 青玉管搪瓷斗狼毫提笔 故宫博物院藏

用兽毛制笔真实是一大创造。有了这样的笔,才有打开咱们的书法画法的可以。《和平清话》:“宋时有鸡毛笔、檀心笔、小儿胎发笔、猩猩毛笔、鼠尾笔、狼毫笔。”所谓小儿胎发笔,不知是不是真有其事。我国人员虽多,搜集小儿胎发却非易事。就是猩猩的毛恐怕亦不多见。咱们常用的毛是羊毫,取其软,有时又嫌太软,遂有“七字三羊”或“三紫七羊”或“五紫五羊”的创造。紫毫是深紫色的兔毫,比照硬。白居易有一首《紫毫笔乐府》:“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可见紫毫一贯是很名贵的。我小时分常用的笔是“小毛锥”,写小字用,不知是啥毛做的,代价廉价,用不了多久不是笔尖掉毛,就是笔头松脱。最可仰慕的是父亲书桌上笔架上插着的琉璃厂李鼎和“刚柔相济”,那就是“七紫三羊”,只需在父亲命我写“一炷香”式的红纸名帖的时分,才许我运用他的“刚柔相济”。这种“七紫三羊”,软中带硬,写的十分省力,写出来的字圆润。“刚柔相济”这个名字真实起得好。我的岳家开设的程五峰斋是北平一家闻名老店,科举废后歇业,肆中留下的翰墨不少,我享受了许多年, 其间最让我直爽的是毛笔“磨炼出精力”,原是写大卷用的笔, 我拿来写信写稿,写白折子,真是一大享受。

明万历 青花团龙纹羊毫提笔 故宫博物院藏

常听人说:善书者不择笔。我的字写欠好,历来不敢怨笔欠好。可是有一次看到珂罗版影印的朱晦庵的墨迹,四五寸大的行草,酣畅淋漓,近似“笔势飞举而书画中空”的飞白。我忽有所悟。朱老夫子这一笔字,绝不是咱们通常的毛笔所能写出来的。史书记载:“蔡邕谐鸿京都,时方润饰,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因归作飞白书。”朱老夫子写的近似飞白的字,所用的即便不是垩帚,也必定是一种近似刷子的大笔。英文译毛笔为brush(刷子),很难令人满足,其实毛笔也的确是个刷子,不过有个或长或短或软或硬溜尖的笔锋罢了。画水彩画用的笔,也曾有人用以写字,而且写出来颇有奇趣。油漆匠用的排笔,也未尝不可以借来大涂大抹一幅画的布景。毛笔是书画用的东西,不一样的书画天然需要不一样的笔。古代书家率多自个造笔,非如此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传闻王右军用的是兔毫笔,都是经过他自个精选的赵国平原八九月间的兔子的毫,既长而锐。北方气候严寒,其毫劲硬,所以右军的字才写得那样的挺秀多姿。大略魏晋致使于唐,以兔毫为主,宋元今后书家偏重行草,乃以鼠毫、羊毫为主。不过各家个性不一样、用处不一样,所用之笔亦异,不可以混为一谈。像沈石田的山水画,浓墨点苔非常超卓,那闻名的“梅花点”就不是通常画笔所能画得出来的,很可所以先用剪刀剪去了笔锋。

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意义(文房四宝的这些历史)(2)

清康熙 绿釉秋叶式笔掭 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青玉五子婴戏人物笔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象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毛笔之妙,固不待言,咱们我国的书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出机杼,赖有毛笔为东西。不过毛笔真实不便利,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以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声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多么的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多么的困难。自从科举废,毛笔之广泛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被较简练的自来水笔、铅笔,致使于较近的球端笔(即俗谓原子笔)、毡头笔(即俗谓签字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能也因之式微。迩来我曾搜购“七紫三羊”,不管是来自何方,均不可标准.都是以紫毫为心,秀出露出,羊毫嫌短,不能与紫毫浑融为一体,无复刚柔相济之妙。这也是各样无法之事。有穷亲属某,略识之无,其子索钱买毛笔,云是教师严命,国文作文非用毛笔不可以,某大怒曰:“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孩子大哭而去。画荻学书之事,已不可以行于今日。此后毛笔之运用恐怕要限于临池的书家和国画家了。

古时无墨。开始是以竹挺点漆,后来用石墨磨汁,汉初步用松烟制墨,魏晋之际松烟制墨之法益精,遂无再用石墨者。魏韦诞的合墨法:“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簁于缸。醇烟一斤以上,以胶五两,浸梣皮汁中。其皮入水,绿色,解胶,又益墨色,可下鸡子白去黄五枚。益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簁。都合稠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日,重不得二两一。”古人制墨,多么讲究。唐李廷圭为墨官,尝谓合墨一料需配真珠三两,玉屑一两,捣万杵。晚近需要日多,利之地址,偷工减料,佳品遂少。历来文人雅士, 每喜蓄墨,不必定用以临池,大多是认为把玩之资。详尽的质地,镇定的色泽,尊贵的形状,精巧的雕镂题识,淡远的香气, 使得墨变成艺术品。有些名家还自个制墨,苏东坡与贺方回都精研和胶之法。明清两代更是高手如云。而康熙乾隆都爱文墨, 除了所谓御墨如三希堂墨妙轩之外,江南督抚之类封疆大吏希意承旨还准时按例进呈所谓贡墨,尽管阿谀奉承的奴才相十足, 墨本身的制造却是很精的,偶有流布在外,无不视为珍品。《红楼梦》作者编织曹寅也有镌著“兰台高手”四字的贡墨,为蓄墨者所乐道。至于谈论墨品的篆书,则宋有晁季一之《墨经》, 李孝美之《墨谱》,明有陆友之《墨史》等,清代则谈墨之书不可以胜计。

明隆庆 朱色龙香御墨 故宫博物院藏

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意义(文房四宝的这些历史)(3)

墨究竟是为用的,不是为玩的。而且玩墨也玩不了多久。苏东坡诗:“此墨足支三十年,但恐风霜侵发齿。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罍先耻。”《苕溪渔隐丛话》:“东坡云:‘石昌言蓄李廷圭墨,不许人磨。或戏之云:子不磨墨,墨将磨子。今昌言墓木拱矣,而墨固无恙。’……”墨之精品,舍不得磨用,此亦情面之常。袁世凯时的“北平叛乱”,当铺悉遭抢掠,肆中所藏旧墨散落在外,家君曾收得巨细数十笏,皆锦盒装裹,精巧奢华。其形状除了通常的长方形圆柱形等之外,还有仿钟、鼎、尊、磬,诸般彝器之作。质坚烟细,精采焕然。这样的墨, 怎舍得磨?至于那些墨上镌刻的何人恭进,我其时认为无关重要,现已不复回想了。

清乾隆 粉彩人物山水纹墨床 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养性,至堪怡悦,唯磨墨一事为苦。磨墨不能性急, 要慢慢地一匝匝地软磨,急也没用,而且还会墨汁四溅。昔人有云:“磨墨如病儿,把笔如壮夫。”精神萎顿地磨墨是像病儿似的精疲力竭的姿势。不过也有人说,磨墨的时分正好想象。《林下偶谈》:“唐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或许那磨墨正是精思的时刻。听人说,绍兴师爷动笔之前必先磨墨,那或许是在策画他的刀笔怎样在咽喉处着手吧?也有人说,作书画之前磨墨,舒展指腕的筋骨,有利于挥洒,不过那也要看各人的膂力,瘦骨嶙峋的人磨墨数升,怕搦管都有疑问,只能作颤笔了。

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意义(文房四宝的这些历史)(4)

清前期 黄铜墨罐 故宫博物院藏

清前期 通明蓝搪瓷墨罐 故宫博物院藏

笔要新,墨要旧。如今旧墨难求,且价绝昂。近有人贻我坊间仿制“十八学士”一匣,“睢阳五老”一匣,只看那雕刻粗糙,金屑浮溢之状,就可以晓得墨质怎样。能没有臭腥之气,就算不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