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要像白云一样(一颗被塞满的心)

人生就要像白云一样(一颗被塞满的心)(1)

这两天,不知道是落枕还是拉伤,喉咙对过去的脖子处,痛得不行,低头扯着太痛,仰头也痛,没办法,只能靠在椅背上,举着手机和眼睛保持平行的姿势,分秒必争地看完了一本随笔集《空空如也》。书的作者是一个日本演员,叫松重丰。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名,因为平时没怎么看日剧,上网搜了下,主要代表作是《孤独的美食家》。虽然作者不熟悉,但是这本书看起来很有意思,看完后,第一个进入脑海的是这两天刷爆热搜的中国新生代跳水天才——全红蝉。你知道的,现在全红蝉很红,几乎天天挂在热搜,这个夏天真的太棒了,见证了太多的奥运传奇。全红婵五跳里三跳满分的天才表现,把这场运动狂欢推向了高潮。现在网上到处在挖她的家庭状况,很多网红跑去她家打卡,刚刚看微博热搜有一条“全红婵爸爸拒收慰问金”。但是,吸引我的是小姑娘接受采访的一段话,记者问她知道什么是奥运会吗,她说“不太知道,不过奥运会也就是跳五个动作,我只要把每个动作都跳好就可以了”这段话和她的这次绝佳表现,简直完美诠释了《空空如也》这本书的核心意思——最大程度地放空自己。放空自己这种话,往往都是听起来高级,做起来毫无头绪。但是因为作者是个演员,很妙地他用自己的演戏为素材,来生动地阐述什么叫放空自己,比如不管演什么角色,他都完全忘掉自己的一切标识,投入地进入到角色的环境中,用角色的脑袋来思考,用角色的手脚来动作,这种感受其实很多顶级的演员都曾经表达过。你可能会说,这是一本讲提升演员修养的书吧,是,但也不是。放空自己,好几年前还是个很红的概念,当然现在也是,这仿佛和有一阵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完全矛盾的概念,这到底是要只有自己还是没有自己,“自己”表示很尴尬。不过,空空如也里,连自己都去掉了,没有自己,只有一个容器,可方可圆,可以装载一切,但重要的是,也会倒掉一切。从容器说这个角度看,放空自己和外面只有自己说,好像有那么点殊途同归的意思,我理解为如果说外面只有自己,那么当自己是空的,外面的世界才会被请进容器。否则容器太满,是看不到外面,只看得到自己。就像有句话:如果心被塞满,风又如何进来?作者松重丰在全书开头,讲了一小段经历,是序章,在我看来,也是全书的灵魂,如果没时间看完整本,至少看一看这个开头。这个开头,是我很喜欢的那类,咋看之下平平无奇,然后像个戳章印在角落某处,时不时地,你就会想起它来,像一种层次丰富、回味无穷的酒。作者说,他某次在京都拍完戏,因为一些巧合,提着行李突然多了半天的空闲时间,大有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不过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带着行李,也走不了太远,况且下起雨更不方便,索性作者便就近找个景点消遣,发现最近的是一家古寺,于是机缘巧合地,他买了门票进去准备躲雨。原文:鞠了一躬,进入殿堂。宽敞的伽蓝正面,便是那动人的身姿。“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觉得似曾相识也是理所当然,肯定在日本史的教科书上见过。实物当前,我险些当场拜倒。倒不是屈服于势不可当的力量,而是感觉到了让我想要袒露自己、五体投地的平静。我向来感应不到神佛,也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会降临在自己身上。佛像前铺了一片榻榻米,可以坐下与之面对面。反正不会有别人进来,我几乎坐在了佛像的正对面。我呆呆坐在那里,唯有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感觉自己对佛像说了什么,佛像仿佛也对我说了什么。记忆不太清晰,但我唯一确定的是,自己在那里一直坐到了关门时间。原文截得有点长,但是我觉得很有必要,有些书的原文,转述会破坏它原有的味道。想象一下,突然的休闲、突然的大雨、突然的相遇,一切好像都带着某种因缘际会之感,最后在回去的公交车上,他遇到了那个景点的卖票老人,他又被突然地告知:原文:“那尊菩萨啊,里头是空的。”“啊?”“掏空木雕佛像很费功夫,但要是不掏空,佛像就撑不了 1000 多年。哪怕发生了火灾,中空的佛像也很轻,容易运出去,又不会开裂。古人做佛像还是很用心的。”“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姑且感叹了一句。“那个空空的洞里可以装各种各样的东西,你这样的人的抱怨也能装下不少呢。”“哦……”“不过要是有别人来了,那个洞就还是空的,多少东西都装得下,可厉害了。有人说啊,那就是什么宇宙。我这种连京都没出过的人也搞不懂宇宙是个什么玩意儿。”这种对话,就像高僧打机锋。该怎么说呢?让自己空空如也,想想就觉得难,就让这种道理停留在书上好了,没什么好思考的,很多人应该都抱着这种看法。但是看完全红婵的比赛和采访发言,我换了一种看法,这种自我倒空的哲学式体验,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玄而又玄的说法,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为人行事的技巧。之前,心流这个概念很火,这个状态,每个人应该都体验过,就是全神贯注到完全体会不到外在,就像我在认真写这篇文章一样,如果我脑子里同时兼顾一两样事情,我肯定没法写文了。所以学习也好、做事也好,这种暂时地倒空自己,是必备的技能。为人处世中,这个原则更明显。以前有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不同?上帝便带他来到了地狱门前,地狱里的人正在吃饭,他们手臂上分别绑着四尺长把手的勺子,虽然他们尽力把吃的东西往自己口中送,却怎么也吃不到嘴里。面对美味佳肴,他们却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上帝又带这个人来到天堂,天堂里的人手臂上也分别绑着四尺长把手的勺子,他们双双结伴,每个人都把自己勺子中的东西往别人口里送,一个个神情欢悦,健康丰满,整个天堂充满了友爱和温馨。上帝说:你瞧,天堂和地狱其实就一点点区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会活得像在地狱,把自己看轻一点,把别人的感受包容进来一点,就会像在天堂。有人说,全红婵能赢,是因为来自贫困家庭,要给母亲治病,所以内驱力更强,不少人觉得她太惨,我完全不同意,如果说内驱力有用,也是因为全红婵把母亲摆在了自己前面。这么仔细一想,孝顺、友善、诚信、重情重义等等美好的情感,都是以放空自己,消弭部分过于执着的自我而来的。佛说,不能我执,万物皆因缘合和,聚有时,散亦有时,不执方能通达。就像很多小说里的人物,扭曲的配角,通常都是自恋自私过剩的,比如杨康。但凡重要的事情,想要做成,都得有点放空自我的境界在。就像学太极拳的张无忌,最后全忘记了,才是真学成,若是太把自己的技艺放在心上,拼命不肯放过招式,终究会止步二流。所以倒空自己,从暂时忘记欲望开始,忘记焦虑,忘记恐惧,然后要开始忘记自恋,再来忘记高傲,最后忘记得失、忘记欣喜,简直成了一尊无喜亦无怒的菩萨,就像那空空如也里作者碰到的那样。凡人自然是成不了菩萨的,也没必要成为菩萨,只是在做事为人处,暂时地忘记自我越多,能达成的效果就越极致,这是个可以采取尝试的技巧。就像今晚我终于,戒掉夜宵,放空肚子,期盼让减肥早日实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