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女生开车叫马路杀手 为什么马路杀手

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你终究要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别让任何人替你决定。

——《刻板印象》

在网络盛行的今天,”女司机“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人们说起女司机时多带着调侃甚至歧视的意味。随着越来越多女司机交通事故被曝光,“马路杀手”俨然成了女司机的代名词。

事实上,有关调查显示,在交通事故的占比中,男司机显然是占比多的一方,像酒驾、交通肇事男司机的面孔更为多见。据一些路面执勤交警反映,相比男司机,女司机在开车时会更谨慎小心、遵纪守法。

之所以会有“马路杀手”的错觉,是因为女司机出事故的原因通常比较奇葩,这样的场面恰恰符合新闻媒体猎奇的热度需求,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为什么说女生开车叫马路杀手 为什么马路杀手(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活中像这种对某群体或某事物形成固定看法的现象数不胜数,这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所在《刻板印象》一书对刻板印象的定义不谋而合。

克劳德·M·斯蒂尔在美国学界极负盛名,他曾出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本人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身上流着的黑人血统让他从小就饱受种族歧视之苦。

后来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民权运动的兴起使黑人的境遇大有好转。但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美国白人群体对黑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一直存在着刻板印象,认为黑人智慧不足,冲动暴力。

《刻板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写成的,克劳德·M·斯蒂尔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与观察发现黑人以及少数族裔群体学业不佳的真实原因在于刻板印象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改变。

书本出版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度蝉联排行榜首,得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极力推荐,并被选为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必读书目。从书中你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刻板印象?它对我们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它以减轻甚至消除它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说女生开车叫马路杀手 为什么马路杀手(2)

刻板印象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着偏见?

生活中,我们通常对某件事带着固有的偏见,比如当一个男孩安静沉默、容易哭闹,人们会说他没有男孩该有的阳刚之气;而当一个女孩大声说话,活蹦乱跳,人们就会说这不是女孩该有的样子。我们由来已久的文化告诉我们:男孩子应该阳刚坚强,女孩要安静乖巧。

再比如,我们常说男主外女主内,当一个男人主内时,旁人会认为他没志气、吃软饭,并对这样的行为嗤之以鼻;而女人在家忙活家务孩子,想要男人帮把手时,男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不是一个大男人该做的事。

可以说,刻板印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会面临刻板印象的风险,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活窘境。我们在用刻板印象看人时,别人也正用带着偏见的眼光审视着我们。

刻板印象其实是我们大脑中对某一群体固定而笼统的认知,这种认知忽略了个体差异。其实不同的性别、年龄、人种、身高等等,都会形成不同的刻板印象。为了规避这种无形的刻板印象风险,人不自觉地就变得敏感、不自信,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

为什么说女生开车叫马路杀手 为什么马路杀手(3)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不只对个人生活有影响,对群体也会产生影响。

刻板印象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在生活中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它会让人变得焦虑不安,血压升高,心理压力变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书中作者斯蒂尔提到一个现象,法定黑人学生入学时成绩不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经过深入的了解,他发现大部分黑人学生都习惯独自埋头苦学,基本不会参与集体讨论或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问题。因为从小的经历、教育让他们形成这样的执念:作为黑人不应该过多地去麻烦他人,要靠自身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以证明自己与他人想的不同。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某人为了一个玩笑或一次嘲讽而奋起努力,只为证明自己跟别人想象的不同。虽说这也是激励自我的一种方式,但一个人如果长期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就会造成认知过载。而过重的心理负担,会耗费心神,让人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

同时,刻板印象还会让人对一个群体缺乏归属感,他会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了。为了融入这个群体,他们可能会通过改变自己的偏好来寻求群体的认同。刻板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群体差异被人为扩大而引发群体的冲突,而美国黑人的发展历史就是刻板印象对群体影响的最好例证。

如何消除刻板印象?

关于消除刻板印象,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处理刻板印象的经历。20世纪60年代斯蒂尔正在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当时,在他所学的专业里只有他1个黑人学生,而整个学院黑人的总数也不过2、3个,这样的境况让他忐忑不已。

为了融入白人同学的群体,斯蒂尔改变自己的偏好,模仿白人同学的生活方式,却发现无济于事,似乎总有一堵无形的墙横在他与白人同学之间。这让他变得沮丧、不自信。他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智力天生就低于白人同学。这样的否定让他在学习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差。

这样的困境直到一位白人导师托马斯·奥斯特罗姆的出现才被打破。不同于其他老师和学生,奥斯特罗姆没有过分关注斯蒂尔的黑人身份,而仅把他视为一员普通学生。他客观地指导斯蒂尔的学习,没有刻意的关注与鼓励,也没有莫名的否定。

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社会关系让斯蒂尔放松自如,在奥斯特罗姆面前,他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黑人身份带来的窘境不复存在,这让斯蒂尔意识到,刻板印象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消除,他慢慢地恢复了自信。

生活中我们常受困于”固定型思维“,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斯蒂尔的经历告诉我们培养成长型思维,学会自我肯定是减少乃至消除刻板印象造成负面影响的法门。

写在最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中斯蒂尔这样说:

刻板印象风险就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刻板印象的改变非一朝一夕的事,偏见虽难消除但不会影响社交距离,认清刻板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降低风险和改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