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一匹赤兔马便将吕布轻易拿下(董卓领兵走北邙)

“好谋无决”,是郭嘉这位“半仙儿”对袁绍所下的一句评语,那么,董卓呢?

常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大多会认为董卓与袁绍相反,可以说“动作比脑子快”。其实史料中的董卓并非如此,范晔说他“粗猛有谋”,陈寿说他“狼戾贼忍”,可见,董卓不仅残暴,而且狡猾,很有些小聪明

公元189年八月辛未,也就是二十八这天,董卓随百官于北邙山接皇帝回京。邙山在洛阳的北面,那里有东汉帝陵。“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这段京都童谣,便是当时的景象。

“千乘万骑”,听起来很雄壮,可令后人唏嘘的是,初到京都的董卓,只带了步骑三千人……

咱们不妨重聊这段历史,看看他是如何以三千人便能控制洛阳,进而控制整个东汉朝廷的

董卓一匹赤兔马便将吕布轻易拿下(董卓领兵走北邙)(1)

一、脱抗旨之罪

董卓在拒绝交出兵权之后,驻军于河东,静待其变。

189年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归天,不久,董卓应何进的召唤,上书朝廷,并领兵前往洛阳。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支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雒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后汉书》

这是董卓奏书的内容,有人说其出自袁绍之手,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恐吓何太后,也有人说是李儒的主意,我相信罗贯中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

其中提到了赵鞅,他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但他所逐的“君侧”,是范氏与中行氏,和中常侍张让等宦官几乎没有可比性,那么,奏书提他干什么呢?赵鞅曾因铁之战而威望剧增,荀跞死后,赵鞅开始了长达17年的专政。

表面上看,董卓是想让何进学赵鞅,但包括陈琳在内的很多人都明白,想学赵鞅的是董卓自己,这也是我更倾向于奏书由董卓或其亲信所写的原因之一。

总之,无论奏书由何人所写,这一招都非常明智,虽然未必是为表达来意,至少令他从“抗旨不从”,变成了“师出有名”

当然,董卓也有冒进的时候,比如行至渑池时,心中不安的何进派谏议大夫种邵去阻拦他,结果董卓不听,执意向洛阳进兵,甚至已经到了河南。这个河南是县名,隶属于河南尹,其位置在洛阳城西。

于是,种邵奉命,第二次去阻止董卓,以劳军的名义勒令其退兵。

洛阳就在眼前,欣喜若狂的董卓一心想要领兵进城,甚至怀疑城内出了变故,便让将士们用武器威胁种邵。种邵大怒,以皇帝的名义斥责他们,并当面责问董卓,董卓自知理亏,只好撤至城西二十里外的夕阳亭,虽说是撤军,但相比于渑池,几乎等于没动。

夕阳亭,当年“关西孔子”杨震为了兴汉,在此自杀明志,但如今,董卓正在为灭汉,在这里窥间伺隙。

董卓一匹赤兔马便将吕布轻易拿下(董卓领兵走北邙)(2)

二、接圣驾回京

189年八月二十七日,皇宫内杀声四起,预感到城中生变的董卓领兵东进,抵达显阳苑时,望见火光,便急行军来到洛阳城西,得知皇帝在北,便与部分大臣一起前往接驾,次日,会于邙山。

少帝刘辩见董卓率军而来,吓得大哭,于是有大臣对董卓说:“有诏却兵。”但董卓反过来呵退大臣,独自上前参见少帝,他知道,眼前这种局面,要么狠,要么滚。

少帝仍有余悸,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董卓很是厌恶,又问陈留王刘协,结果刘协对答如流,从这时起,董卓便有了“废拙立贤”的念头。

自古权臣,都想控制幼小或愚笨的皇帝,董卓之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原因很多,除了看着顺眼外,史书上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刘协由董太后抚养,董卓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同族

当天,群臣随圣驾回宫,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昭宁元年。

这里还有段插曲,不算小,因为象征着正统皇帝的传国玉玺,在混乱中丢失了,幸好其余六玺尚在。

借此简单聊一聊这六枚玉玺:

六玺皆为白玉,作用各有不同。皇帝行玺,用于封国;皇帝之玺,用于封爵;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天子行玺,用于宣召;天子之玺,用于封番;天子信玺,用于祭拜。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仅用一枚玉玺,这是会出事的。

董卓一匹赤兔马便将吕布轻易拿下(董卓领兵走北邙)(3)

三、收何氏旧部

董卓进京之初,上下一片惶恐。

皇帝自不必说,大臣速来知董卓凶残,敢于抗旨不尊,又在北邙山给了群臣一个下马威。

其实,董卓也很不安,他的部众仅有三千,真要与禁军以及何进旧部打起来,胜负难见

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乃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乃引兵还泰山。——《资治通鉴》

由于何进、何苗先后被杀,在血洗皇宫之后,何家兄弟的旧部都对袁绍马首是瞻,袁绍完全可以率众以“谋反”的罪名将董卓拿下,只是他不敢与之火并,或许正因如此,当反董联军成立,众人拥护二袁时,只有鲍信坚定地站在曹操这一边。

袁绍不动手,但董卓不会坐以待毙,要想控制京都,三千人必须变成三万,甚至更多。

于是,董卓派部众悄悄出城,次日早上再大张旗鼓地返回洛阳,让人以为是西凉援军。这样的秀,大概四五日便会上演一次,洛阳城中竟无人知晓。嗯……“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有朋友将其翻译为“连续四五日”,我个人觉得不是很靠谱。

眼见董卓的实力“不断壮大”,袁绍又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包括张辽在内的何家旧部,只能选择投靠董卓,一来董卓没有表现出狼子野心,二来他是接驾回銮的功臣,三来自己已经没有其他归宿,当然,即便有血性的人日后想反,也已经无力回天。

自此,董卓摆平了城内的威胁。

或许您想到了卢植,的确,这位东汉名将此时就在洛阳,可他只是个尚书,手上没有兵权,依靠虎威拿下几个宦官还可以,去对抗董卓的军队就是痴人说梦了。

卢植并非贪生怕死,在董卓召群臣商议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时,只有卢植昂首抗议,气得董卓下令诛杀卢植,好在蔡邕以“卢植大儒,杀之必乱”为由,免官保命。

董卓一匹赤兔马便将吕布轻易拿下(董卓领兵走北邙)(4)

四、平城外驻兵

此前奉命火烧孟津渡口的丁原,一直苦苦等待下一步指示,但京中突然发生巨变,令他引兵来到洛阳城外,可惜动作太慢,要消灭董卓,已经很吃力了,当然,丁原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打算,不好说。

为了安抚丁原,董卓奏请皇帝封其为执金吾。执金吾与八校尉同属中尉,汉光武帝刘秀曾说过一句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顺带一提,《三国志》说丁原在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谋划“诛杀宦官”时被封为执金吾,这恐怕有误,丁原此前应该是一名都尉。

这一下从屁股提到了锁骨,丁原当即表示非常满意,暂时打消了更进一步的念头。

虽然东郭先生的故事还没有出现,但对于一头虎视眈眈的狼,仅仅安抚它是没用的,最好找个机会弄死他。于是,董卓把目标放在了丁原身边的猛男身上。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三国志》

对于董卓是如何说服吕布,诱使其杀掉丁原的,我没有看过详细的记载,但可以稍稍还吕布一点“清白”,史料只是说吕布与丁原情同父子,并没有吕布认干爹的记载,不过这样的“洗白”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丁原的死,该愤怒的还有一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张辽,他与吕布都曾受丁原的知遇之恩,可是这位日后阵斩蹋顿、威震逍遥津的名将,居然选择了沉默,或许身在京城的曹操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无论张辽立有多大的功绩,都很少会完全信任他吧。

总之,丁原被杀,其部众被董卓收编,由此,京都内外的所有军权,尽归董卓所有。

这便是董卓的手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