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生制作的实验:把实验室搬进教室

极目新闻见习记者 刘雨桐

视频剪辑 刘雨桐

通讯员 李静

土豆和椰子哪个是种子?榆钱的种子为什么有“翅膀”?无花果究竟有没有花?5月26日,湖北省科普活动周系列活动之“神奇的种子”在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举行。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科普团队给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科学课。

适合小学生制作的实验:把实验室搬进教室(1)

“神奇的种子”科普讲座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菲和教授级工程师齐迎春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场科普讲座。周菲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引入,对种子的作用、基本结构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普,并对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研究和贡献作了介绍。在现场互动环节,周教授每次提问,孩子们都踊跃举手回答,答案的准确性让周教授很惊喜,现场氛围十分热烈。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孩子们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勇敢的科学探究精神,得益于学校科学小班特色课程的开展。

齐迎春老师在讲座中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种子的来源、人工种子的制作方法以及实验室操作的注意事项,同学们听后都跃跃欲试。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在实验员的带领下开展人工种子科学实验。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同学们分成两个人一组,用滴管吸取海藻酸钠溶液中浸泡的繁殖体,滴入事先准备好的氯化钙溶液中。海藻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一层包裹着繁殖体的人工种皮,一颗漂亮的人工种子就做好了。

适合小学生制作的实验:把实验室搬进教室(2)

实验员指导学生开展人工种子实验

据悉,这次活动是两所学校结对开展科普活动以来,第一次尝试把实验操作和理论科普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自己学校的实验室体验到大学里的科学实验。成功做出人工种子的刘梓瑞同学说:“以前只是在华中农业大学参观的时候见过人工种子,自己动手制作这还是第一次,感觉很有意思。”

齐迎春老师说:“种子本身就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而且水果、粮食这类种子是最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话题,所以选择了这个易于孩子们理解的主题。通过制作人工种子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引导孩子们去积极探索,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的好奇心,就是这次活动最大的意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