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孩子能做的家务(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的第十天)

#我的育儿日记## #青云助力 共渡疫情#

01

一直以来,我以为带娃任务中最难的一项是陪写作业。要么憋气内伤静悄悄,要么怒吼翻桌乱糟糟。

直到疫情长假的到来,我才发现,做不完的家务和下顿吃啥才是真正的boss级任务。

一家三口每天沙发床上葛优躺,饭后不动体重涨;生活垃圾堆成山,爷俩垃圾缝里钻。

前几天,先生要去下楼买菜,我赶紧叫上玩ipad的儿子下楼一起去。先生看了我的眼神后心领神会也招呼起了儿子,结果沉迷游戏的儿子哇一声哭了出来“我不去,你让我下去就是让我去死!”看得我和先生是哭笑不得。但是我转念一想,这样下去儿子天天泡在屏幕里,眼睛可怎么办!

看着手边的家务活,我心里暗搓搓地有了准备。之前也不是没让孩子做过家务,但终归是没坚持几天就恢复原状了。要么是看孩子学习太累不忍心,要么就是彻底忘了。这次趁着这个长假,可得好好计划一下这件事。

十一岁孩子能做的家务(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的第十天)(1)

02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段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访谈视频,他被问到:让女儿们在高压下保持正常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他答曰:让她们坚持做家务。

在他入驻白宫时,就给两个女儿制定了九条家规,其中竟然四条都与家务有关。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帮父母分担家务。

可见,两个女孩儿算住在白宫,每天也要收拾玩具、铺床叠被子分担家务。可以说,奥巴马身体力行的诠释着他的育儿观:坚持让孩子做家务,才能让孩子保持有规律以及正常的生活状态。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坚持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坚持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想,我们爱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可以独立成长,将来有一天坚强面对未来的风雨,而不是留在我们身边做一个巨婴。而现在,让孩子坚持去做家务或许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03

第一天, 让从来没用过洗衣机的孩子记住操作步骤、让他把脏衣服拿过来、告诉他洗衣液的量多少合适,脏衣服的量大概对应多少分钟;

第二天, 在做饭时,让孩子打下手。淘米、洗碗筷、剥蒜头;

第三天, 带着孩子把整个客厅收拾了一番;

。。。 。。。

今天是我第十天,大概是因为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对带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1、 首先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懒妈妈最容易培养出勤劳的孩子,懒孩子、懒老公都是勤劳的妈妈惯出来的。”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家务,做家务也需要慢慢培养。父母适当地示弱可以让孩子更乐于站出来分担家务。比如对孩子说“妈妈这几天一直在做饭,很累,你可以帮我淘个米吗?”

不时地让孩子站在我们面前,舍得去用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孩子得到做家务的机会,才能在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体验中收获成长,感受到自己在家里是有用的,是被尊重的。

2、 我们家长自己就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我时常看到自家先生吃完食物后的包装袋放在桌子上、臭袜子随手放在沙发上。趁着这次打卡,我也好好教育了他,让他给孩子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别乱放东西,脏衣服该洗就洗。

如果家长认为做家务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会带动孩子一起来做。相反,如果家长不愿意做家务,还抱怨家务又脏又累,那孩子怎么可能会去做呢?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让孩子明白:家务是责任,贵在坚持。

家务从来就不是个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完全看自己心情的事。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肩上担着一份责任,才能去付出,去感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有了这份责任感,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为家里分担,才能在漫长的坚持中感受到一份轻松。

我一直相信,教育从来不局限在校园,家庭里的各种锻炼机会都是给孩子也是给家长的挑战。抗疫假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和亲子时光,利用好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小事和劳动,才能培养好孩子的独立、自信和责任感等等,这些都会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育儿,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坚持和一场又一场的陪伴。

希望我们家长都能轻迈脚步,慢慢和孩子一直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