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明曜原创浅谈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体系由三个递进理论支撑,分别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基础,知行合一是手段,致良知是目的。明曜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知行合一”的内涵。

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明曜原创浅谈知行合一)(1)

第一部分、什么是知?什么是行?

一、“知”,包含三个层级的含义。

第一层级含义是感知。感知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如,小朋友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这里的“知”,是人利用自身感官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感知,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

第二层级含义是认知。认知是指人感知客观世界,然后通过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小朋友吃了一个橙子,感觉很酸,从此,“橙子是酸的”这个“知识点”将在其幼小心灵深处打下烙印,直至小朋友突然某天吃了一个很甜的橙子后,这种认知才会改变。

第三层级含义是良知。良知是天理在人的层面的具体显现,即本心。之前,明曜在对“心即理”的解读中,也对本心进行了阐述,其实质为遵循天理的本来意识,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无私欲遮蔽,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二是本心如明镜,镜内虽本空无一物(无私欲),可如实观照万千(至善)。

综上所述,“知”这个定义具有层级性,首先从感知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再由认知层面升华至良知层面。

二、“行”,包含两个层级的含义。

第一层级含义是实践行动,是指日常活动中的具体言行。在日常行为中真知笃行

第二层级含义是思维活动,是指人在实施具体行动之前的意识流。从一念发动处开始明心,由心施行。

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明曜原创浅谈知行合一)(2)

第二部分、知、行如何合一?

“知行合一”中的 “合一”需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去分析。

一是从客观层面来分析。

知(感知)—行(本心反应)

—知(形成知识点)—行(指导实践)

“知行合一”中的“合一”并不是将两个完全独立的事物,利用外力揉合在一起。而是指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体的,它们是某个过程中,事物本质在不同层面的具体呈现。也可以解读为,在一次完整的实践活动中,知和行之间无缝连接,浑然一体。例如,小明伸手去拿一杯水(不知道是开水),当手接触到水杯的一刹那(感觉到烫),手马上缩了回去。

此案例,是一个完整的具体过程。其中,感觉到烫是“知”,手马上缩回是“行”。此时二者之间是无缝连接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知和行在其中浑然一体。

总结:

一、当手接触到开水,手马上缩回去,此反应完全是人最真实的写照,即本心的反应。

二、小明也通过此次实践获取了两个知识点,一是开水烫手;二是放在桌面的一杯水,有可能是开水,需要小心谨慎。

三、正因为小明在此次实践中收获了知识点,对于小明以后的实践活动具有现实地指导意义!

二是从主观层面来分析。

在主观层面,“合一”是指一念发动处即为行。所谓“一念发动处”,即思维意识流动的源头。在思维意识流动的源头处,去除私欲,明性见心,由心生律,以性施行。

明曜在《明心践行》中讲过,无人欲之心为道心;无私欲之心为明心。

如果能达到明心或道心的境界,念起即觉,也就是一念发动处即是行,那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如果未能达到明心或道心的境界,时而遮蔽本心,时而开显本心,只能是相似的知行合一,虽然做不到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但能事后改正,久而久之,自然就能不断纯熟。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将行动从有意识变为下意识,将本来粗糙的行为变得精准,直到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知道,此时“知、行”就“合一”了。

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明曜原创浅谈知行合一)(3)

第三部分、灵魂深处的纠错利器

败人两字,一是懒,二是傲。

懒,主要表现为只说不做。例如,某人讲到“孝道”二字时,口若悬河,唾沫横飞,更有甚者,在描述父母恩情之时会潸然泪下。可是天冷了,不给父母准备衣物;父母病了,不为其问医拿药;父母在世时不嘘寒问暖,等二老过世了,在葬礼上哭的昏天暗地。这一系列停留在嘴上的“孝道”岂是无耻二字可以形容的。

傲,主要表现为任意妄为。例如,正在前线作战的指挥官,在发出进攻命令之前,不收集情报,不调查研究,不对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地理位置、后勤补给等一系列因素作出比对,并制定科学有效的作战方案,而是夜郎自大,盲目出击,其后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在所难免,甚至有可能会全军覆没,更有甚者对整个战争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毛主席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对这类人最有效的警告!

在《传习录》中,有一段文字对“知行合一”进行了最为深刻的阐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要想知道的真切实在,必在实践中去寻找;要想行动无偏差,必掌握准确的信息。只有在诸事中将知、行二者合一了,才能戒懒戒傲。

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源于天理,是不被私欲遮蔽的本心,是遵循天理的本来意识,它既可主宰一切视听言动,也如明镜一般,虽空无一物,可观照万千。

唯有此般,方可念起即觉。犹如《金刚经》中所言:应无所住生其心。此无所住所生之心即为道。人生在世行万事皆为得“道”,道”在悟不在求,“求”旨在等待、依靠、索要;“悟”为明性,在知;“求”以行制性,“悟”以性施行;求者以律制心,觉者由心生律。凡事唯有明心践行方可善终。

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明曜原创浅谈知行合一)(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