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方法(消除障碍提高实效)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就必须对学生原有的及将要学习的知识有较好的了解,并在方法、思维、意志与行为方面进行引导,消除学生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障碍。下面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力的平衡》教学为例,谈谈粗浅体会和做法。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方法(消除障碍提高实效)(1)

一、消除学生的知识障碍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就必须教授学生系统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点,消除学生的知识障碍。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一方面,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归纳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课上要讲清物理的概念与规律,讲透概念与规律的内涵,分析讲解相关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注重师生互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物理知识,为以后的学以致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力的平衡》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力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虽然对体育课上的动作协调有粗浅的“平衡”意识,对体操比赛中的“平衡木”及对“杂技表演”中的平衡术叹为观止。但在运用力的平衡知识分析具体问题时,学生常感到困惑。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静止时的受力情况,再过渡到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进而概括总结出平衡力就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两个力(或多个力)。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消除学生的知识障碍,内化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方法(消除障碍提高实效)(2)

二、消除学生的方法障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知识基础,还要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物理方法是指在物理学习活动中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则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让学生在脑海里构造相应的物理模型,让学生对物理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介绍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假设、实验、类比、估算等方法,消除学生的方法障碍,让学生掌握物理方法,不惧物理问题。

例如,教学《力的平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借助小车(或纸板)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保持二力平衡的条件之一。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受摩擦阻力与拉力的干扰,对两力平衡的判断失准,这就需要教师强调同体、等值、反向、共线,防止学生的深度学习流于形式。引导学生辨析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在巩固练习中减少方法上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方法(消除障碍提高实效)(3)

三、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物理思维是一种高级而又复杂的活动,是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物质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反映。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果思维遇到了障碍,思维的各个环节没有顺畅地链接,物理学习就很容易停滞不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让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有清晰的认知。

例如,教学《力的平衡》时,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特别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环节,从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的发散思维,到判断物体运动状态过程中的求异思维,都需要以问题为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火车在几种力的作用下怎样匀速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多力平衡时,它们的合力也是0 吗?怎样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如何判断某力的方向?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后,提升了思维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后续学习。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方法(消除障碍提高实效)(4)

四、消除学生的意志障碍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世界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如果在物理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消除学生的意志障碍。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以及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物理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创造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

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力的平衡》一课的操作实验中,部分学生只关注过程,对烦琐的实验过程缺乏耐心和细心。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究与交流,诱导学生各抒己见和集思广益,坚定学习意志,让学生既敢于怀疑,又能冷静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方法(消除障碍提高实效)(5)

五、消除学生的行为障碍

总以固定的方式行事,便能养成习惯。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到他的生活,甚至能够影响他的一生。生活如此,学习更甚。在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让学生在正确的学习行为下,顺利、熟练地掌握物理知识与方法。

在力的平衡实验过程中,实验步骤,应该力求有条不紊,实验器材的操作及仪表的读数都要规范。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消除学生的行为障碍,分析不良行为的成因,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获得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物理学科致力于研究物质的结构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一门注重观察、实践的自然科学。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传授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消除学生的知识障碍;教授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消除学生的方法障碍;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磨炼学生的意志,消除学生的意志障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消除学生的行为障碍。从而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文/洪秋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