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原型有多美(茶花女原型轶事)

作者:哈 米爱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我想,《茶花女》该是最为典型的佐证爱情是美丽的,死亡的介入更使爱情升华到圣洁层面难怪以死亡告终的凄美爱情故事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主流人真是奇怪的东西在生活中避免痛苦,在艺术上追求哀伤——这就是现实与艺术的差别之处两者的不同还在于“原料”与“成品”存在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茶花女原型有多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茶花女原型有多美(茶花女原型轶事)

茶花女原型有多美

作者:哈 米

爱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我想,《茶花女》该是最为典型的佐证。爱情是美丽的,死亡的介入更使爱情升华到圣洁层面。难怪以死亡告终的凄美爱情故事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主流。人真是奇怪的东西。在生活中避免痛苦,在艺术上追求哀伤——这就是现实与艺术的差别之处。两者的不同还在于“原料”与“成品”存在的差异。

《茶花女》是外国文学名著。人们在欣赏之余,总有些人会探究它是用怎样的“原料”制成的: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是谁?除了小仲马自述之外,后人多方探究,终于厘清了来龙去脉。原来玛格丽特的“模特儿”是一位出身低微的诺曼底贫穷的农村姑娘,她叫阿尔丰西娜·杜普莱西。十五岁时,她被流浪的波西米亚人带到巴黎打工,凭其天生丽质和聪明灵敏,进入大都会声色场所,改名玛丽·杜普莱西。渐渐地,她成了一名受王孙公子竞相追逐的名妓。小仲马在杂耍剧场看戏时与她一见,就被其美色和特殊气质所迷恋,于是坠入一场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的恋情。小仲马这样评价自己为之神魂颠倒的情人:“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

小仲马有些动了情。玛丽却常常移情别恋,轮换着接待围着她转的一个个浪荡公子。她真正要死要活爱上的,不是小仲马,而是匈牙利天才钢琴家李斯特。为了跟随这位外国艺术家周游世界,她必须有一个与李斯特相匹配的体面身份。因此,她不惜利用佩雷戈伯爵的感情跟他结婚,从而获得“伯爵夫人”的头衔。遗憾的是,李斯特始终没有带她出国。患有肺病的玛丽·杜普莱西二十三岁在巴黎香消玉殒时,李斯特正在基辅演奏其《邀请华尔兹舞》。

现实生活中,小仲马是觉得玛丽再也无法回到正路上来而离开她的。也不存在大仲马劝阻玛丽离开自己儿子的情节(玛丽还有过引诱大仲马的举动)。总之,小说是精心剪裁了事实、大大美化了人物。小仲马以自己真挚情感,将巴黎声色场所的一场寻欢作乐,提炼升华成一段“超凡入圣”的爱情故事,塑造成一个撼人心魄、魅力永恒的艺术形象。以至于,其原型也成了丰富人类文化的一个亮点。如今到巴黎的茶花女粉丝们,有许多人都会去蒙马特公墓拜访镶嵌着茶花和酒杯的玛丽·杜普莱西墓。这是这个烟花女子对世界的贡献:没有她,也就没有《茶花女》。

《茶花女》讲述了美好的爱情。但世界上真有永恒的美好爱情吗?我认为,美好的爱情只可能是一个爱情故事中被截取的最佳一段,一个横断面而已。由于死亡的介入,茶花女的故事戛然而止,被切下的这一段正是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恋情中最动人的一段。它足以代表爱情的纯洁与美好。但是,如果让故事继续下去,会有好结果吗?

小说获得了感动,人人都谴责阿尔芒的父亲粗暴干涉儿子的婚事。但这种事若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会同意自己的孩子去跟一个挥霍无度的妓女结婚吗?是的,艺术跟现实是不同的。有些东西只能停留在艺术欣赏的层面上。

艺术之光,照出了我们肉身的沉重和人性的缺陷,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出口、另一种可能——它让我们知道有一个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境界,并为此不断砥砺自我,向它靠近。也许,这就是文艺之功用吧。(哈 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